高举旗帜跟党走 引领学生长才干——记鲁东大学交通学院青年教师李武斌博士
发布时间:2019-06-20 10:18 来源:鲁东大学交通学院 A+A-
-分享-

李武斌,鲁东大学交通学院机械系讲师,中共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计算机视觉、智能制造等方向,主讲《创新理论与应用》《单片机原理》等课程。李武斌博士喜爱自己的工作,他说,鲁东大学拥有一种独特的气质和氛围,能让一个人慢慢的沉淀下来,静下心来专心致志地教学、科研、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他享受着这份职业的幸福,并把这种幸福感传递给自己的学生和身边的同事,始终怀着感恩心态,收获感动人生的诗歌。

自2013年入职以来,勤于治学、潜心钻研,各类科研成果丰硕。主持省级科研项目1项,作为第二负责人参与省级科研项目1项、市厅级项目2项,主持在研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项目2项,发表SCI/EI论文2篇,EI论文2篇,中文期刊论文2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3项。

李武斌博士不仅仅自身科研成果丰硕,作为鲁东大学交通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的负责人,他在指导本科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大赛和学科竞赛上更是硕果累累、成绩斐然。近五年来,以第一指导教师身份指导本科生参加各类创新大赛和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项4项,获省级奖项40余项。

由于突出的科研成果和优异的教学成绩,李武斌博士先后获得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优秀指导教师1次、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优秀指导教师2次、山东省高校机器人大赛优秀指导教师2次,获得鲁东大学2015年度和2017年度“先进工作者”称号以及2017年度“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李武斌博士入职6年来,始终不忘教书育人的初心,始终担当学为人师的使命,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终于使自己成为业务精湛,深受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他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这样令人叹服的成绩,除了他自己本身的勤奋之外,更在于他把自己的全身心都放在了自己的学生身上。

始终抱有一颗热爱之心

“学生们取得好成绩,我比他们还高兴,我相信,只要坚守自己本心、奋发图强,优异的成绩总是不请自来”。李武斌博士自信地说。在李武斌博士心里,学生的成功就是他的成功,学生的喜悦就是他的骄傲,他是如此地热爱他的学生,热爱他所从事的这份光荣的职业。为了指导学生的科研,他经常晚上十一点回家。为了把一个科研项目做完美,他和学生一起讨论几个小时更是家常便饭。有时为了节省时间,他就和学生一块儿在食堂吃饭。出于对科学和技术的热爱,他时常总感觉自己时间不够用,总想学习新的科学技术,一心想为祖国的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李老师非常勤奋,有的时候我们自己都感觉很惭愧,感觉老师已经如此优秀了还这么努力,我们有什么资格不拼搏呢,正是李老师这种以身作则的精神引导着我们,教育着我们,因此我们实验室的团队成员都非常努力,甚至有个别同学都因为长期熬夜做项目而掉头发,我们都笑他早期进入了聪明绝顶的行列”,一个2016级的实验室学生成员说道。

    “我们都知道李老师虽然年轻,但是身体不是太好,不过他还总是坚持和我们一块讨论项目,确定方案,一块儿带我们参加比赛。去年我们团队成员参加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总决赛,就是李老师带领我们坐了20多个小时的卧铺火车,从烟台去的长沙。当时我们们的参赛作品是一个多方位移动搬运机器人,虽然做的比较粗糙,但是凝聚了我们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心血,我们在火车站过安检都被特意询问好几次,随身带的工具箱都差点不让过安检,好在最后都被允许了。另外,为了调试作品,我们在火车上虽然是卧铺车票,但是也几乎没有休息,和老师一块儿讨论技术问题,当时很多好奇之人都问我们是干啥的,乘务员甚至都怀疑我们做什么坏事,现在想来挺有意思的,虽然我们最终只获得了国赛三等奖,但是也挺知足了,我们见识到了同龄人的优秀,有了更大的动力去努力学习,当然我们最感谢的还是李老师,教会了我们许多许多,除了专业知识,严谨、踏实是我学到的最好财富”,一个参加全国交通科技大赛的实验室学生如是说。

始终秉持一颗严谨之心

“作为一个理工科的科研和教学工作者,严谨是一个基本的素养,一个小小的误差可能让飞机从天上掉下来,也可以让火箭无法升空,虽然我们没有做过这么大的项目,但是道理是相通的,因此我不光对自己,同样对学生也是如此要求。严谨和细心,是我考察学生的一个基本条件。从学生进实验室我就要求他们细心、严谨,这是一个科研工作者必备的素质,否则无法胜任错综复杂的高难项目工作。李武斌博士不仅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每次学生参加比赛写申报书,做PPT,他都会一一进行检查指导,指出其中形式上的漏洞和错误。“发表过论文或者申请专利、出版著作的老师都知道,格式要求其实就是一个基本要求,如果连基本的学术文档格式都整理不好,那如何能做更复杂的项目工作”李武斌博士说道。

始终坚守一颗责任之心

“既然学生加入了实验室,我就要对他们负责”李武斌博士发自内心地说道。“其实指导学生的专业教师不止我一个人,还有其他很多优秀的老师也在指导学生做项目,但是有的学生选择了我,加入了我们团队,我认为这就是对我的一种信任,我有责任和义务指导好他们。”在和学生讨论项目的过程中,立项是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很多高校的老师都是把自己做的项目让学生来做,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李武斌博士在这一点上没有按照这个方式进行操作,而是考虑到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自己定题,检索文献资料,总结对比,得出自己的创新方案。在这个基础上,李武斌博士要做的就是对他们所提项目进行可行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的验证,如果这三性都有了,那么这个项目就可以往下进行了,项目负责人就会在实验室组建自己的小团队,各自分工协作,为项目完成而努力拼搏。“我认为这样能够更好的全方位的锻炼学生,包括文献资料检索、方案对比分析、项目实施,到最后参赛,经过这一系列繁琐的程序和任务的考验,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李武斌博士自豪地介绍道。

始终身怀一颗厚德之心

鲁东大学的校训是“厚德、博学、日新、笃行”,其中“厚德”排在首位,可见一个人的品行是最重要的,每个人都应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李武斌博士就是怀着一颗厚德之心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从学生们初入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室开始,他就时常教育他们,品行比能力更重要,踏实和勤奋才是成功的基础,因此,他选拔学生进实验室,德行是排在第一位的。其实,每年申请加入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室的学生很多,但是最终能够坚持下来的就只十来个人,很多学生忍耐不了做项目的枯燥和辛苦,中途就放弃了,丧失了锻炼和增强能力的机会,甚至有的同学感觉老师做的不够高大上,没有意思。“这不能说这些学生不好,只能说他们不够有毅力,认知上还存在一定问题,万丈高楼平地起,不从小项目做起,不扎实掌握基本技能,如何能够胜任复杂高深的高科技项目。”李武斌博士十分包容而又略有担忧地说道。

据统计,从李武斌博士实验室走出来的学生,每一个都是研究生导师青睐的对象,只要他们本科毕业考研过了初试分数线,复试几乎没有被淘汰下来的,这完全得益于他们本科四年的参赛经历。“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学生能够在本科期间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竞赛,不虚度大学时光。学院为学生提供了理想的空间,我愿为学生插上梦想的翅膀,让他们展翅翱翔”,李武斌博士真诚地说道,边说边抬头望一望遥远的天空,他仿佛看到了一群雄鹰飞翔在科技的蓝天上。

编辑:冀春鑫

相关阅读

李静:架起从知识到实践的桥梁

午后的阳光透过教室窗户上的玻璃洒在李静身上,她正俯身指导学生做实验,躬身的轮廓与手中的试管等器皿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

07-04 10:14《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雪域长歌里的教育诗行

当银翼划破云海,祁连山脉的千年雪冠在舷窗外流转如银,我突然懂得何为“教育者的朝圣”。三千米海拔的风裹挟着青稞与酥油的醇香 ...

07-04 16:19山东教育新闻网

西行支教路,山海共情深

2025年6月9日下午,祁连雪山下,望着学生们走进高考考场的背影,我眼眶湿热。一年支教时光如画卷舒展,与学生相处的点滴、 ...

07-04 16:24山东教育新闻网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