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山东强化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全省上下倾力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起势。“双一流”建设,科教融合,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社会、新旧动能转换,高教合作,人才队伍建设, 红色基因传承,高职教育等众多方面亮点纷呈。
自2013年以来,我省实施了“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经过几年的建设,中心形成了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的科研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在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学科建设、产业发展、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19年12月,我厅对部属和省属高校牵头建设的82个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进行了绩效评价。82个中心中 “优秀”等次的63个,优秀率达到76.8%。中心的建设明显提升了学校相关学科建设水平,促进了学科融合发展,增强了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发展前景好、潜力大,对服务我省八大战略布局、促进产业升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用数据说话
82个中心积极协同国内外180所高校、198个科研院所、256家企业、6所医院和65家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共吸纳建设经费52.2亿元,创造直接经济效益458.2亿元。
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55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734项;承担国家级课题2865项、经费40.9亿元,省部级课题2621项、经费17.6亿元。
发表学术论文18992篇,其中SCI、EI收录11484篇,SSCI、CSSCI收录2258篇;出版学术专著567部;产出标志性成果1257项,获得授权国际专利121项、国内专利4573项,转化成果872项。
聚集了相对固定和能够较长时期在中心从事研究的人员7264人,其中,两院院士66人;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2556人,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2517人;入选省部级以上人才计划人员1078人;海外专家204人。
共培养博士后900余人、博士研究生2700余人、硕士研究生2万2千余人、本科生9万5千余人。
青岛农业大学“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生产装备协同创新中心”,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36项,总经费60多亿元;牵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省部级奖励12项。发表论文138篇,发明专利99件;研发团队获得“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和“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奖”。研发的44种新型农业机械全部进入省级补贴目录,其中37种进入国家购机补贴目录;研发装备总产值占全国农机装备总产值的52.3%;创造直接经济效益80.8亿元,间接经济效益逾200亿元。
山东理工大学“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先后获得省部级一等奖及以上奖项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中心自主原创电控自动机械变速器(E-AMT)的高效并联混合动力系统新构型,在商用车混合动力系统构型创新、运行安全平顺性、高效节能等三大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产品应用于35家企业,占我国并联混合动力客车市场的70%,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4.89亿元,间接经济效益逾130亿元。
齐鲁工业大学“轻工生物基产品清洁生产与炼制协同创新中心”,协同研发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为企业累计实现新增产值2000多亿,产生了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2019年被认定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依托该中心,获批生物基材料与绿色造纸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协同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山东太阳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华泰纸业股份有限公司,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了本领域国家科技奖励一等奖的突破。“海洋信息智能处理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获批培育建设以来新立项国家级项目43项目,省部级项目12项,总经费2.6亿元。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建设的超级计算与大数据创新公共服务、海洋检测装备的测试保障、海洋遥感大数据等平台,有力支撑了国家发改委智慧海洋专项、山东省透明海洋、蓝色药库大科学计划、中科院数字丝路和国际地球观测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孵化科技型企业2家,实现重大成果转化34项,新增经济效益9924.12万元。
编辑:迟佳
2024年10月,根据省教育厅安排,省教科院院配合国家课题组深入枣庄、潍坊的农村地区,实地走访4所乡村中小学校、3个县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