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潍坊市各级各类学校,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实施路径丰富劳动实践载体,让学生在劳动中绽放生命活力。下面跟小编一起走进昌邑。看看昌邑娃们的花样劳动课。
一、昌邑市龙池镇龙池小学
发展峥嵘劳动教育 传承红色精神文化
昌邑市龙池镇龙池小学立足龙池革命老区红色传统资源,凝练“峥嵘教育”品牌,坚持多元融合、延展开放理念,开展特色劳动教育教学活动。

学校注重劳动教育实施场域的整体建设,创新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设计,统筹实施“体验式”劳动教育。校内开辟“龙乡少年农垦劳动园”,规划“花园、菜园、果园、植物园”等16个板块建设。推进120平米的劳动农具展览长廊建设,收集不同时代各色农具200余件。

学校以“三圆同心、三全育人”为依托进行劳动课程开发。发展绿色课程,遵循“一体(学生)三翼(学校、家庭、社会)两基点(劳动综合实践、劳动精神教育)”的原则设计劳动教育清单,联动开发学校当地文化资源,开发系列劳动主题研学活动课程,建设校外8处实践基地,联动14处社区村居。

多样化劳动教育开展,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多维度收获知识,强化能力,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
二、昌邑市柳疃镇柳疃学区小学
创新“四路径”构建劳动教育新样态
昌邑市柳疃镇柳疃学区小学利用当地丝绸文化资源下的劳动教育来开发挖掘资源,通过“有机融入、课程引领、课题牵动、实践体验”四个路径,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

学校积极挖掘学校和社会资源,开拓万亩桑园、中国柳疃丝绸博物馆、“丝路绸语”文创园、华裕茧绸博物馆等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和桑梓园、蚕花居、丝贤坊、锦绣馆等校内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的场所。

学校以课题为引领,以“课程开发”为着力点,结合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要求和培养目标,围绕蚕丝文化,构建了科学的劳动教育内容体系。开发了农活、农务、农工、农趣四大课程群,涉及人文、科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囊括了种桑、养蚕、缫丝、扎染、蚕茧创意制作、织布、布艺制作等多项内容,并形成了校本读物《彩练当空舞》,让劳动教育落地有痕。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校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创造实践体验的机会,创生实施形式。开展“我做护桑小达人”“万紫千红桑葚节”“我与蚕宝宝共成长”“跟着蚕茧去编织”“我是扎染小达人”“别开生面的旗袍秀”等主题活动,在劳动中树德、增智、健体、育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三、昌邑市育秀学校
开启“一核四维”动态链 打造劳动教育新样态
昌邑市育秀学校以“价值体认”为核心,构建了以“劳·德、劳·智、劳·体、劳·美”融合发展的“一核四维”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以“基于大概念任务群劳动项目化设计”为抓手,让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丰富劳动体验,加强劳动教育,感悟劳动价值,培养劳动精神。
课堂劳动认知课程,增强学生劳动意识。建设劳动物化环境、开设劳动主题大课堂、强化劳动学科融合,以“课堂”为中心,以“认知”为基点,把劳动教育融于学科,把生活带进课堂,把课堂融入实践。

校园劳动实践课程,提高学生劳动技能。以“整合共享、知行合一”为原则,因校而宜、因地制宜,建立以“班级常规性劳动”为主体,“社团劳动”为辅助的“项目式”校园劳动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劳动观念,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

社会劳动参与课程,加强学生劳动培训。坚持“劳动教育与社会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念,学生走进校外劳动实践基地,走进社区寻找最美劳动者、做社区环保宣讲员,走进乡村、走向田野、亲近农民、走入心灵,参与社会服务活动,实现知行合一。

家庭劳动体验课程,培养学生劳动习惯。以“家务劳动体验”为切入口,以“体验劳动价值,感受劳动乐趣,培养感恩情感”为指向,开展“我是家务小能手”家务劳动,发挥居家闲暇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
四、昌邑市都昌街道都昌小学
劳动淬炼健康,中医浸润身心
昌邑市都昌街道都昌小学依托黄元御中医药文化,以劳动实践育人为抓手,着力构建“一体两翼”的教育体系,开拓劳动教育的新模式,巩固小学生劳动教育成果。

学校形成“手工制作与劳动探究”课程,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中医药材、药具和药理等知识,组织学生到“玉楸作草园”种植中草药、收获中草药,并在收获的季节利用亲手采摘的中草药制作艾绒条与中药香囊等,帮助学生获取生活中的劳动知识,体会中医药劳动的乐趣。同时,学生利用课堂学习所得,小组成员间合作探究,查阅书籍及网络资料,协作完成中医药传统文化探究手册,在劳动中感受中医药文化的神奇魅力。

学校构建“校家社”共同体,将校内校外相结合,校家社育人相协同,开设专门的黄元御中医药文化专题课程,与黄元御中医药种植基地、黄元御故居、绿博园、昌邑市中医院以及潍坊中医药非遗传承中心形成合作共建单位,组织学生参与“探寻黄元御足迹 传承中医药文化”主题研学实践活动,以中草药为媒介,真正将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打造以中医药为特色的科普教育园地。

根据中医的养生功能,学校还开展了一系列劳动技能社团活动,如中草药种植小能手、中医药香囊展示会、冬季养生我最棒、八段锦展示赛等。通过活动展示劳动技能,学生增强了劳动意识和集体意识。
五、昌邑市奎聚街道十字路小学
劳谦君子教育引领师生向幸福出发
近年来,昌邑市奎聚街道十字路小学以培养“劳谦君子”为育人目标,历经“立身成人—文化提升—五育融合”三个阶段,拓宽“三位一体”的实施路径,构建了新时代“两融合五聚焦七彩评价”的小规模农村学校劳动教育育人体系。“劳”即指通过学生体验式的劳动实践活动提高劳动素养,“谦”即指通过传承劳动文化经典的传统文化课及节气活动培养品格情操。

学校以“劳谦君子课程体系”为统领,坚持“全面发展、强化过程,多元评价、以评促学”四项原则,将劳动教育指标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构建了符合校情和生情的“四维度—阶梯式—七彩积分”的评价体系,通过“劳动幸福银行”课程式评价体系,实现“评价育人”功能。

学校建立“七彩劳动积分”评价系统、“劳动护照”记录系统、“幸福超市”成果系统,通过“劳动积分”兑换幸福礼物。幸福礼物多种多样:物质礼物如图书、文具、玩具、学生手工品等;荣誉礼物如校长助理、主持人、升旗手、执勤队员、值日班长等;精神礼物如与校长合影、与某英模合影、与某老师合影、阅览室自由读书两节课、休闲时光1小时等;增值礼物如公益捐助证、助人证等。

教师是学校劳动教育创新发展的最大砝码。学校将继续强化综合保障,引导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从传统教学的传授、坚守者逐步转变为劳动教育的研究、促进、创新者,从唱“独角戏”的组织者逐步转变为师生互动的沟通者,推进“幸福”持续进阶。
六、昌邑市饮马镇饮马学校
“三个聚焦”让学生“劳”有所获
昌邑市饮马镇饮马学校坚持五育并举,以“经纬”特色劳动教育为依托,积极拓宽劳动教育途径,聚焦课程开发、分层推进、校家协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做到“劳”有所获。

学校充分挖掘饮马特色资源,建设“经纬”乡土劳动教育基地,开发“多彩编织”“迎‘南’而上”“奇妙葫芦”“巧手剪‘廉’”等特色劳动课程,聘请草编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授课,以课程引领、以项目推进,让劳动教育在生活的“土地”上扎根,实现本土化。

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大胆创新,根据学生的年龄、身心等特点因材施教,分层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劳动教育活动。小学低年级侧重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小学中高年级则侧重培养“自主自制”能力,而初中注重培养“自强创新”能力,创设竞争氛围,注重劳动知识、技能培养,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意识。

依托家庭实施日常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日常良好生活习惯和技能。学校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各学段“劳动任务清单”,班主任通过公众号、班级微信群积极推送相关内容,为家庭教育提供有效指导。开展“我是家庭小主人”“晒晒我的家宴”等系列活动,共同实现劳动育人目标。
七、昌邑市下营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以“劳”筑基,赋能幸福成长
昌邑市下营镇九年一贯制学校积极探索乡村学校“陆海融合”劳动教育的育人模式研究,构建1134X式劳动教育育人模式。“1”即:高位领航,以劳赋能师生幸福成长理念;“1”即:坚持劳动教育顶层设计轴心的原则;“3”即:三维联动,基地建设筑牢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实施链条;“4”即:四化建设,助推课程实施。“x”即:多元评价,激活育人活力。

学校集中发力,顶层设计“劳动+海洋”核心办学文化内涵、成立名师工作室,研发特色“星海扬帆”深耕育人课程。打造“一苑一馆一长廊一广场”:“黄色”“行知苑”劳动教育基地、“蔚蓝”海洋劳动科普馆、“海之家”劳动长廊、“劳动+海洋”文化广场。

学校依托劳动实践基地实施“陆海融合”劳动教育,分别在学校校园、村居社区、镇域社会建设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共同构成劳动实践教育基地育人网络,多广度、多举措实现劳动教育进校园、进课程、进心灵。

学校建设以学习为中心的学校劳动实践教育基地:陆域文化“行知苑”、海域文化“蔚蓝馆”“海洋文化连廊”等;打造以家庭为单元的社区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家庭微型实践基地、社区综合实践基地;构建以多元业态的镇域劳动实践教育基地,把握教育性、实践性、探究性、安全性、趣味性兼顾原则,着力建设五维度主题十板块的社会劳动实践基地,开发系列主题研学体验课程。塑造柽柳品格,争创柽柳团队,打造“海洋+劳动”特色,擦亮乡村学校劳动教育特色品牌。
八、昌邑市北孟镇中心学校
“三措并举”构建劳动教育新体系
昌邑市北孟镇中心学校坚持“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育人理念,积极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加强学生生活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劳动,积极开展校外劳动实践和社区志愿服务。

学校开展常规劳动教育课程,运用教师的“导”向作用,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乐于劳动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开展校园劳动教育实践,借助生活劳动教材,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开展传统节日劳动教育实践,结合各类节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每月一次劳动实践活动;开展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效率意识、创新精神和善于探究、乐于体验的劳动素养。

学校积极探索学生劳动家庭作业的系列化,突出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促进学生劳动养成教育,并习得基本的生活技能、生活经验、生活知识,逐步形成自理能力,帮助学生们能够尽早地、逐渐地养成积极的劳动意识、良好的劳动习惯、正确的劳动态度。

充分运用各类活动和载体,为学生参加劳动提供平台,确保活动效果;围绕“一校一品”的学校特色课程,引导学生开展劳动实践,形成人人参与、互动共享的集体;设立劳动实践基地,通过多样的劳动课程,实现劳动教育和学科教育有效融合,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编辑:白天
审核: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