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起来——滕州市姜屯中学开展吟诵教学侧记
发布时间:2020-09-14 15:54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胡乐彪 A+A-
-分享-

古文公台上,巍巍古殿,飞檐碧瓦,千年唐槐郁郁葱葱。“大殿”之前,众多身着雍容典雅汉服的“学士”吟诵着《礼记》《论语》和《诗经》;文公台前,一群“儒士”手捧书册,讲述着“仁”,吟咏着“礼”……看到这样的画面,不了解的人还以为穿越到了春秋时代。其实,这是滕州市姜屯中学汉韵吟诵社的学生正在表演吟诵剧。

“吟诵是古诗文的传统读法,也是自古以来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该校校长张庆坦说,姜屯中学不但将吟诵引入语文课堂教学,还将其融于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让他们在体验中得到成长,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吟诵,让学生更有灵气

文公台位于滕州市西南7公里的姜屯镇滕城村,为战国时滕国国君滕文公所筑,故名文公台,后世曾名曰“灵台”。滕文公按孟子“政得其民”的主张,“施善政”,政绩卓然,因而古滕也被誉以“善国”的美称。

距文公台约两公里的姜屯中学是首批“山东省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实验学校”。多年来,该校结合属地文化开展善文化教育,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的新途径,不断拓展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内容。为此,该校在加入中华诗教联盟、中华经教联盟、传统文化戏剧课程联盟等“传统文化体验教育主题联盟学校”的基础上,开设了吟诵校本课程,并成立了社团——汉韵吟诵社。

谈起吟诵,张庆坦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一次,几名教师要参加枣庄市优质课评选,邀请滕州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邱平前来指导。听完宋士振老师讲的古诗教学后,邱平感觉这个班级的学生很有灵气。

“学生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踊跃,诵读得挺有味道,对诗的理解也很深刻。” 邱平说,他总觉得这个班的学生与众不同。原来,是吟诵让他们对古诗文情有独钟。

张庆坦告诉记者,宋士振是一个吟诵爱好者,他班的学生会吟诵也是理所当然。

其实,宋士振结缘吟诵纯属偶然。3年前,学校安排他去宜昌参加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年会,在那里,他结识了全国吟诵专家徐建顺。

“年会上,那些吟诵专家精彩绝伦的吟诵震撼了我的心灵,颠覆了我的认知。要想学习古诗文,必须先学会吟诵。”宋士振说。

回来后,他在心中坚定了一个信念:今后教学一定要用吟诵的读法表现出古诗文的丰富意韵和艺术之美,让学生体验到读书的“至乐”。

姜屯中学重视发挥宋士振的专业特长。汉韵吟诵社在宋士振带领下顺利开课了。第一节吟诵课,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课堂气氛十分热烈。从此,教学楼里又多了一种美妙声音,校园艺术节上又多了一类精彩节目。

目前,汉韵吟诵社由最初的一个团23人,发展到现在的5个团143人。如今,学生再想进入汉韵吟诵社,必须通过面试。学生身上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日益提升,变得更加阳光、自信。

体验,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经典、熟读经典,并了解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他们把吟诵引入语文课堂,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

为此,学校重视课堂教学改革,鼓励语文教师大胆将吟诵引入语文课堂的古诗文教学环节。今年暑期,该校又专门为吟诵团队骨干教师购买了网课,让他们参加线上培训学习。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传统文化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课题研究。

宋士振刚开始教学生吟诵时,学生听了忍不住大笑。可是当他们也学着吟诵时,便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并且越吟越有劲。学生的表现激发了语文教师的吟诵教学激情。在宋士振的影响下,现在已有5名教师将吟诵融入教学。他们教学古诗文时都要教学生吟诵,学生对诵读的兴趣更浓了,不论是朗读还是背诵,感情更加投入,语气、语调更富有感情和韵味。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

神圣使命,传统文化教育是培根育魂的工程。”张庆坦说,传统文化教育重在体验。学校以传统文化体验馆为专门场所,相继开展了舞蹈、绘画、书法、陶艺、篆刻等活动,同时还开展了丰富的研学活动,不断拓展学生们的学习空间。

作者:胡乐彪

编辑:冀春鑫

相关阅读

临沂罗西小学:探索全科阅读 打造书香校园

 近年来,临沂罗西小学紧紧围绕“以和育德、以雅养正”办学理念,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主题,以全学科阅读为突破口,全力唱响“ ...

07-01 10:5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泗水县实验小学走进党史纪念馆 传承红色基因

近日,泗水县实验小学党支部组织党员教师与优秀少先队员代表,赴泗水县柘沟党史纪念馆开展沉浸式党史学习实践活动,缅怀革命先烈 ...

07-01 15:07泗水县实验小学

东营弘文小学多管齐下 守护学生“睛”彩未来

近日,东营市东营区弘文小学凭借出色的近视防控工作受到关注。该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多维度发力,全方位守护学生视力健康。

07-01 15:52东营区弘文小学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