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周村区中和街小学:传统文化焕华彩 立德树人谱新篇
发布时间:2020-12-30 14:14 来源:淄博市周村区中和街小学 A+A-
-分享-

12月16日,淄博市教育局公布了《淄博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示范校(创建校)名单》,淄博市周村区中和街小学榜上有名,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示范校”荣誉称号。

图片

2015年12月,学校申报成为首批山东省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实验学校。学校深挖传统文化内涵,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强根铸魂。

图片

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传统文化润泽和美校园

学校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把“中和”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以“中、正、仁、和”四字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线,对校园文化进行整体设计,建设了大气美观、内涵丰富的学校文化实体,为学生创设充满优秀传统文化氛围的学校生活环境,实现了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润物无声。

教学楼内,一楼楼道文化以“中”为主线,确立“中正刚直立中和”的思路,立足尚德、立学,以“勤、学、思”为关键词,教育学生勤学善思、砥德砺行。

图片

二楼楼道文化以“正”为主线,确立“浩然正气养中和”的思路,立足正德、正行、正能,以“廉、俭、慎”为关键词,教育学生正直为人、勤俭慎独。

图片

三楼楼道文化以“仁”为主线,确立“仁德忠厚化中和”的思路,立足为师、尊师,以“智、仁、勇”为关键词,引领全体教师铸师魂、守师道、立师表,教育学生尊师敬师。

图片

步入教学楼门厅,设计高雅的中和文化展示区令人耳目一新,“办学理念、中和渊源、历史沿革、古今传承”四块主题文化墙诠释了“中和文化”的精髓。

校园内,精心设计的文化景观画龙点睛。“中和园”“砺志园”“德馨园”草坪中刻有“见贤思齐”“仁”“义”“礼”“智”“信”的文化石;围墙上的“二十四节气”;墙根下,石槽、石磨、石碾、碌碡;影壁上“孔子圣迹图”等。走入中和校园,就会被浓郁的传统文化所感染。

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传统文化涵养学生身心

(一)落实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进课堂

学校积极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三进”工作,将省编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纳入地方课程教学,每周一课时。

(二)选修校本课程,传统文化更生动

学校按照分年级、分主题的原则开设了经典诵读、梦想课程及心理健康教育等校本课程。三至五年级学生参与了由梦想基金会组织的课堂“走近博物馆”网络直播课课程。网络直播课堂丰富了学校的校本课程资源,是传统文化课程的有利补充。

图片

(三)多彩社团课程,传统文化可践行

学校组建了二十多个学生课外社团,其中包括书法、国画、围棋、古筝、武术、陶艺等多个传统文化社团,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参与。

图片

图片

(四)编写课程资源,传统文化逾丰盈

老师们积极整理编写了《源远流长的周村文化》《围棋启蒙》《少儿国画》《戏曲——梨园萃》《诗词欣赏》《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词文赏析》等多种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校本课程资源,并将这些资源作为补充运用到日常教学和学生社团活动当中,使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得到提升。

三、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传统文化化育学生美德

(一)开展经典诵读,用古诗文滋润心田

2018年,学校贾坤睿同学获得周村区“国学小名士”第一名,2019年赵梓戎同学获得区“国学小名士”第二名。

图片

(二)推荐阅读名著,感受祖国语言文字魅力

图片

(三)依托传统节日,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图片

图片

(四)评选小明星,发挥榜样引领示范作用

图片

四、回看苍木杪,眼界入云中,传统文化丰厚学生修养

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家委会活动和爱祖国、爱家乡教育有机结合,确立“寻访周村记忆,习承传统文化——乡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项目并组织实践。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研学实践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活动之中。

图片

编辑:冀春鑫

相关阅读

日照市东港区城西小学:“五指”攥成拳,育人齐发力

如今在城西小学,最动人的不是奖杯,而是每个孩子眼里的光,那是被信任、被激发、被全面呵护的成长之光。

09-01 09:21日照市东港区城西小学

六十校庆遇开学!济南市历下实验小学以 “历史与使命” 思政课启新程

穿越八十载历史烟云,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与新时代少年的铮铮誓言,在初秋的校园里交汇碰撞。9月1日,济南市历下实验小学、济南 ...

09-01 14:31济南市历下实验小学

济南东河小学开学第一课:“兵妈妈”深情开讲

​9月1日,济南市东河小学2025年秋季开学典礼举行。今年正值抗战胜利80周年,学校特别邀请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兵妈妈”齐 ...

09-01 10:38济南市东河小学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