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实验学校南校区开设“南风少年军校”等红色育人载体,锻造新时代强国脊梁——
身着“国防绿” 守护“中国红”
发布时间:2025-07-08 16:30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张桂玲 A+A-
-分享-

  “正步——走!”初夏的清晨,薄雾还未散尽,滨州实验学校南校区的梦想广场上,一片生机勃勃的“国防绿”已汇成海洋。近千名身着迷彩服的少年齐声呐喊,军体拳起若惊雷,落如重锤。他们的汗水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黝黑的脸上,双目炯炯有神……

  这不是军营演练,而是学校“南风少年军校”的日常训练图景。自2023年10月成立以来,这所嵌入校园的“少年军校”以红色基因铸魂、以军事素养励志,实现了让“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在迷彩服与红领巾的交织中生根发芽。这所创办于2018年9月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用7年时间锻造出一片“国防绿”与“中国红”交相辉映的独特风景。

  从红色资源“立起来”到红色基因“活起来”

  全国国防教育示范校、全国雷锋学校、雷锋种子培育学校、雷锋精神实践传播基地、省少先队校外实践基地、省红色文化传承示范校、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儿童友好城市试点单元……在滨州实验学校南校区建校7年的发展史上,这些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校长赵学军致力于为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打亮人生第一抹底色”的办学追求。

  早在办学之初,赵学军就敏锐地意识到:“要让红色教育如春风化雨般滋养学生的心灵,不能靠空洞枯燥的说教,而是要创造出让学生可感可触可及的环境。”

  于是,基于校园面积大、空间足的优势,学校以“红色研学基地建在校园里,让红色资源触手可及”为设计思路,建起了以“红船精神”为主题的“五史”研学基地,以“长征精神”为主题的长征群雕、长征馆研学基地,以“雷锋精神”为主题的雷锋文化博物馆、雷锋驿站、雷锋广场研学基地。同步建成了有200余幅珍贵伟人画像的红色长廊,以及占地600平方米的“南风博物馆”——4500余件文物藏品完全由民间收藏家无偿捐建。

  同时,为促进“全员全学科思政育人”,每周3课时的“扣子校本课程”应运而生:包括每周一的“国旗漂流”思政首课,团队扣子思政课,每天课前10分钟的红色宣讲思政微课,全学科渗透“扣子”课程。每学期一次2.5万米“奋斗长征路”的“行走思政”,每年一次“行万里路”的红色“研学思政”,每年两届红歌会“艺术思政”,每学期开展红色传承“十个一”行动——读一本红色书籍,看一部红色电影,演一位红色榜样,绘一幅红色图画等。

  在长征馆内,战士们在长征期间用过的物品静静地陈列在展柜里。四年级学生韩垭迪动情地说:“每次走进这些场馆,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每件实物都是我们触摸历史、与英雄对话的生动教材。”

  韩垭迪是学校首届雷锋标兵、红色校园代言人,2023年被评为山东省“美德少年”。2022年8月6日,韩垭迪和爸爸、妈妈在黄河大坝边玩耍时捡到一部手机;因为手机设有密码看不到其他人的联系方式,她就拿着手机在原地一直坚持等了一个多小时,最终归还给了失主。事后,当有记者去采访时,她不好意思地抿嘴笑了:“这没有什么呀!像这样的事儿,我们学校的每个同学都能做到。”

  正如韩垭迪所言,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据统计,7年来,全校共培育红领巾宣讲员520人,雷锋种子500人、雷锋标兵400人、雷锋班31个、红船班23个、长征班25个、雷锋家庭500个,“红领巾宣讲团”累计宣讲600余场次,受众3万人,教师结对帮扶困境学生180人次,党员结对社区孤儿75人次,师生累计爱心义捐30余万元,学校结对乡村学校13所。

  从对话“将军课堂”到践行“螺丝钉”志愿岗

  在滨州实验学校南校区,学生能够零距离接触到的“红色活教材”不只有“会说话的场馆”,还有令人震撼的“将军课堂”。

  截至目前,已有12位将军走进校园:国防大学原副政委李殿仁中将讲述抗美援朝战场,海军少将吴方臣捐赠航空母舰“山东舰”模型,给学生讲述现代国防,《雷锋》杂志社总编辑陶克少将生动阐释雷锋精神,黄学禄中将为少年军校成立致贺词,特战一等功臣吴海燕现场演示战术动作。在这些白发将军的课堂上,常出现令人动容的场景:当92岁的孙德山老英雄颤声唱起《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时,台下千名少年自发起立,稚嫩的歌声与沧桑的嗓音在校园上空交融。

  像这样“走心”的红色课堂,在学生心中播下的是一颗颗红色火种。由此,“心中有爱、眼里有光、肩上有责、脚下有路”的南风少年,有了最具象的演绎——

  在“螺丝钉”志愿服务站,初中生李想正给留守儿童视频辅导功课。书架上的“螺丝钉日记”写满温暖:“帮保洁阿姨推车,她塞给我两个苹果。”“给西藏小伙伴寄去38本图书。”像这样的“雷小锋”,全校有近千名。他们每学期开展螺丝钉志愿“十个一行动”:组建一支螺丝钉志愿服务队,创办一个螺丝钉自媒体平台,每日写一篇螺丝钉日记,每月开展一次螺丝钉志愿服务,每季度举办一次螺丝钉讲堂,每学期献一份红色爱心等。

  而今,全校已有31个雷锋班承包校园文明岗,47处螺丝钉服务岗覆盖社区帮扶,2130人次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甘肃发生地震时,学生自发捐出压岁钱,19.8万元善款化作震区新校舍的砖瓦……

  事实上,在这些故事和数字的背后,还有一张看不见的“红色经纬网”:161名教师党员按“三融四联五行六必”头雁领航党建机制结对帮扶——每名党员联系一个班级、一个社团、一名困境生、一名非党员教师。副校长于岩涛三年家访孤儿小宇127次,将自闭男孩培养成篮球队长……

  从创新模式的“军魂励志”

  到全方位的“成长蜕变”

  “滨州实验学校南校区的红色教育,尤其是少年军校的创新模式,为新时代青少年国防教育与思想引领提供了鲜活样板。”5月30日,2025年“红色六一”暨南风少年军校建设观摩大会启幕。此前,海军少将吴方臣曾连连赞叹:“少年血性,国之大幸!”

  最让人感到震撼的环节是在“泰山兵峰·南风少年军校”军事科目演练场,无人机、3D装备打印、精武、反恐防暴、战地救护、特种战术等八大战队依序接受检阅的场景——迷彩色块如流动的钢铁丛林:来自无人机战队的一架架飞机喷着超炫的烟雾;兵峰女子战队的队员持枪突进,战术动作利落如出鞘之刃……

  “少年军校并非新兴的军事夏令营,开设的也不是常规化的普通军训课,而是红色教育与国防教育、体育教学‘三位一体’、跨界融合、系统集成的军事技能课、军事训练课、军容军姿课。”说起成立缘由,赵学军强调,当下,无论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还是“小胖墩”“小眼镜”现象,都与学生活动和锻炼的时间过少有密切关系。而常态化的军事课程,有助于塑造新时代少年勇敢坚毅的品格、阳光刚健的气魄,培育他们不怕吃苦、不怕挫折、不怕失败、永不放弃的顽强意志。

  少年军校的课程体系由四大板块构成:红色培根课程,包括红船精神、长征精神、雷锋精神宣讲,旨在筑牢信仰根基,培育家国情怀;军事技能课程,包括队列队形、军容军姿、军体精武、特种战术,指向塑造挺拔形象与过硬本领;战伤救护课程,包括急救包扎、心肺复苏技能,目的是提升生存技能与应急能力;兵峰科技课程,包括无人机编程、3D装备打印、国防科技体验,侧重于激发创新思维与强国志向。

  在兵峰拳术战队队员牛子宸的日志本里记录着这样的蜕变:“第一天,踢腿差点摔倒。”“第30天,能连续出拳50次。”“第100天,成为方阵领拳。”他的救护包内除了纱布绷带,还有一本磨损的《战场急救手册》,上面写满了笔记……

  7年的“红色深耕”,给学生带来了什么?

  “眼神明亮了,意志坚定了,身体强壮了,品德提升了,心理阳光了。”赵学军这样形容,“教育最理想的样子就是:人人都有梦想,人人都敢奋斗,人人都是红色宣讲员,人人都是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人人都在时刻准备着!”

作者:张桂玲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临沂罗西小学:探索全科阅读 打造书香校园

 近年来,临沂罗西小学紧紧围绕“以和育德、以雅养正”办学理念,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主题,以全学科阅读为突破口,全力唱响“ ...

07-01 10:5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泗水县实验小学走进党史纪念馆 传承红色基因

近日,泗水县实验小学党支部组织党员教师与优秀少先队员代表,赴泗水县柘沟党史纪念馆开展沉浸式党史学习实践活动,缅怀革命先烈 ...

07-01 15:07泗水县实验小学

东营弘文小学多管齐下 守护学生“睛”彩未来

近日,东营市东营区弘文小学凭借出色的近视防控工作受到关注。该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多维度发力,全方位守护学生视力健康。

07-01 15:52东营区弘文小学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