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弟子规》涵养师生的品行——寿光市孙家集街道胡营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纪实
发布时间:2019-10-14 16:52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张玉波 徐桂萍 A+A-
-分享-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清晨,整齐、洪亮的诵读声从寿光市孙家集街道胡营小学的教室里传出来。这标志着学生开始了一天的学习生活。

传承经典文化,吸收教育营养

年轻的校长李小强向记者介绍了该校以《弟子规》涵养师生品行的特色教育。他说:“中华文明五千年,自古以来重视礼乐教化。但从1919年开始,西风东渐,中国知识分子学习西方先进文明,打倒所谓‘封建礼教’,以致礼的教化从古代文化价值体系的高处跌落下来。但实际上,所谓礼教,其原义就是‘礼仪的教育’,以礼乐教化人心本来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当今社会特别是家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都可以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找到解决办法。”

他举例,“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以《论语•学而》篇中的文意,并加以引申扩展,以三字为一句、两句为一韵的形式进行论述,阐释了“弟子”在家、在外、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求学等方面应具备的一些礼仪与规范。

近年来,《三字经》《弟子规》等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典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胡营小学把《弟子规》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特色,通过诵读和践行《弟子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知道自己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打造三大体系,营造浓郁氛围

为突出教育特色,该校以《弟子规》为中心,构建校园文化体系,打造课程课堂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让《弟子规》伴随学生健康成长。

教学楼外墙上悬挂着“秉中华美德,遵圣贤教诲,行弟子之规”15个大字,下边为《弟子规》全文,上下呼应,浑然一体;门厅东墙上张贴着古色古香的《弟子规》全文卷轴,西墙上悬挂着与之密切相关的“善行至上”“三风一训”条幅,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尽现眼前。

该校还充分利用走廊墙面及楼梯台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精心设计了以《弟子规》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的释义、标语和诗文;每间教室都张贴着学习力行表,黑板报上开设了“学习园地”,浓郁的学习氛围让师生浸润在其中,自然成习。

为打造课程课堂体系,学校成立了《弟子规》研究团队。社会上的一位爱心人士被校长的办学精神感动,捐资两万多元,帮助学校编印了《〈弟子规〉易解及故事》《〈弟子规〉颂词故事》校本教材,免费发放给师生。学校还组织专人配套开发了课程课件,用于课堂教学。学校将它们与语文、音乐、体育、美术、品社课程相融合,编创了与之相关的课间操、舞蹈,开展了主题绘画、手抄报展示、书法比赛、撰写读后感等多种活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堂体系。

为让师生将《弟子规》的内容落实到日常行动中,学校构建了文化行为规范体系,并将它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相结合,从学生的坐、立、行、礼等各方面进行规范。如今,学生养成了“上下楼梯靠右边慢慢走”“两人以上自觉成队”“见了老师鞠躬问好”“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回家后主动向父母问好”“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勤俭节约”等良好的行为习惯。

提升师生修养,丰富学校内涵

通过《弟子规》的学习和浸润,学生逐渐理解了文章要义。他们知书达理、礼让谦恭,变得有君子之风、淑女之气。学校主张“无为而治”,校园秩序井然,少了喧闹和浮躁。与此同时,教师爱上了中华传统经典文化,诵读经典成为教师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自觉。通过传统文化熏陶,教师正心、修身、养德,传统的“先生之风”逐步回归校园,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德育的内涵,学校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化教育模式,在办学思想、管理等方面都有了大幅提升,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和家长的认可。

作者:张玉波 徐桂萍

编辑:冀春鑫

相关阅读

临沂玉龙湾小学:四维突破 打造劳动教育新模式

在新时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劳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山东省临沂玉龙湾小学以“农耕劳动教育”为核心突破口,历经13年深耕细 ...

08-01 10:34中国教育报

“荷”香四溢 育梦远航——山东省曹县魏湾镇中学将荷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山东省曹县附近有一座大型平原水库——太行堤水库,莲藕种植面积8500亩,盛夏荷花盛开,被誉为“万亩荷塘”,形成“接天莲叶 ...

08-01 11:06中国教育报

淄博市周村区新建路小学 深化教学改革 点燃思维之光

淄博市周村区新建路小学是一所创办于1926年、承载近百年教育文脉的老校,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勇立潮头,持续深化 ...

08-01 11:10中国教育报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