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突破传统课堂框架,将技术训练上升为文化传承——
光影传承点亮文化自信之光
发布时间:2025-07-08 09:14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刘祥彩 李德华 A+A-
-分享-

  学生李军威屏住呼吸,将摄像机镜头缓缓推近——莒县过门笺传承人那双布满岁月沟壑却异常灵巧的手,正握着剪刀在纸上如行云流水般游走。那一刻,推拉摇移不再是枯燥的技术参数,剪刀游走的韵律透过取景器直抵心灵,他瞬间悟出了什么是“情感的焦距”。这不仅仅是一名学生的体验,而且是日照职业技术学院31名学生共同的感受。

  日前,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青年教师安书琪将执教的“视听语言”课程迁移到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室。在这里,学生不再是旁听者,而是带着专业使命的“文化记录者”和“故事讲述者”。

  从技术参数到文化脉搏

  “镜头下的每次凝视,都是对工匠精神的无声致敬,是对自身文化根脉的深情触摸。” 安书琪说,“让责任感与自豪感在年轻学生心底悄然生长,是我尝试教学方式改革的初心。”

  今年以来,安书琪融合日照本土特色,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为依托,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记录与传播”作为贯穿整个学期的核心实践项目。她也获得山东省第十二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

  当学生带着分镜头脚本走进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室,镜头语法、光影设计、声音采集这些专业术语,在千年非遗面前被赋予了全新的文化使命。“用大特写捕捉传承人用刻刀划过纸面的瞬间,配合刀锋划过纸面的同期声,那种‘人刀合一’的专注与敬畏,让我瞬间仿佛触摸到过门笺背后的生命温度!”学生黄星瑞在拍摄过门笺时感慨道。

  学生采集刀刻纸屑落盘的簌簌声、熬制糨糊的咕嘟声,甚至贴笺时刷子抹过木门的摩擦声——这些精心构建的“声音标本库”,让沉默的传统技艺在数字空间中拥有了筋骨。“当观众闭眼仍能‘看见’红纸翻飞,声音就真正成了非遗的筋骨。”安书琪指出课程的深层意义:视听语言是技术,更是思维。当学生理解镜头不仅是记录工具,而且是解构文化基因、传递情感价值的“译码器”时,他们对非遗的认知就从“观察”上升为“共情”与“阐释”。技术参数服务于文化表达,这才是数字时代传承的核心要义。

  通过聚焦莒县过门笺,学生以专业视听手段,将非遗技艺转化为可传播、可解读、可共情的数字叙事,印证了技术赋能非遗的核心价值:在光影中守护文明的温度。

  一场“双向奔赴”的文化觉醒

  这场光影实践的价值远超实践本身。

  当年轻人肩扛设备专注记录时,过门笺传承人欣慰地说:“看着这些学生扛着机器,那么认真地拍我们这些‘老古董’的手艺,问这问那,我的心里热乎乎的,也更有干劲儿了。年轻人没有忘记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也要把技艺更好地传播下去。”当文化产生共情,便有了更旺盛的生命力。

  而对青年学生来说,这不仅仅是课堂实践,更是触及灵魂的专业实践与生命教育。“当你亲手触摸那些纸张,听到传承人讲每个图样的寓意,你会突然被一种强大的文化力量击中。拍摄不再只是作业,更像是在抢救和传递一份沉甸甸的、活着的‘中国记忆’。”“00后”学生耿一航和刘丰恺深有感触地说。当课堂边界消融于文化田野,摄像机便成了穿越时光的媒介。从特写镜头里颤动的刻刀,到蒙太奇中流淌的匠人精神,无一不在唤醒年轻一代的文化自觉。

  当“学生镜头”与“匠人双手”相遇,文化传承中双向唤醒的深层力量由此迸发。

  触摸文化根脉传承的深度情怀

  在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当安书琪潜心于通过镜头光影引导学生传承传统文化时,还有不少教师也在用多姿多彩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植入学生心田。“跟随学校的文化指挥棒,课堂教学改革创意频出,有的教师在茶艺课上用中国绿茶做奶茶,把文化自信融入青年人爱喝的奶茶里;有的直接做起了文化市集,以精准市场对接激励学生技艺传承。”学校教务处副处长杨强对此津津乐道,“突破传统课堂框架,将技术训练上升为文化传承,课堂不再仅仅是技能传授,更增添了文化自信之光。”

作者:刘祥彩 李德华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四个前置”打造赛教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

山东外事职业大学以深入研究和市场调研为指导,以教育部职业规划大赛为平台,创新赛教一体的生涯就业教育模式,前置机制保障、岗 ...

07-02 10:1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德州科技职业学院:打造“青心禹共·石榴红”大思政品牌

近日,德州科技职业学院开展了“行走的大思政课”活动,该校教师马东在禹城大战旧址为学生授课。

07-02 10:30《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山外大人”山东外事职业大学校友服务平台全球上线 构建“联谊·共享·成长”新生态

 6月27日,“山外大人”山东外事职业大学校友服务平台全球上线仪式在高远楼707会议室隆重举行,标志着学校校友工作正式迈 ...

07-02 11:21山东外事职业大学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