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背景下的专业建设(五):山东科技大学① | 固本拓新 融合致远 ——山东科技大学新工科建设实践
发布时间:2022-06-24 08:40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2年6月刊作者:刘 冰 钱 凤 A+A-
-分享-

山东科技大学:新工科背景下的专业建设改革与实践



编者按:山东科技大学围绕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乡村振兴、经略海洋、军民融合三大战略,聚焦山东“十强”产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政校协同育人,实现学校工程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全面提升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本期关注》走进山东科技大学,呈现学校在推动学科专业升级改造、实现学科专业领域扩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工程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等方面的有益探索与实践。

 

山东科技大学将新工科建设列为综合改革、“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培养一流应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一流专业建设为重点,以行业和区域需求为导向,布局新工科专业,推动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围绕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乡村振兴、经略海洋、军民融合三大战略,聚焦代表山东优势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十强”产业,充分利用行业和地方资源,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政校协同育人,实现了学校工程教育与区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提升了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一、固本:推动学科专业升级改造

 

2019年,学校印发了《山东科技大学一流本科固本工程实施方案》,围绕“工科主导、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办学目标和“厚基础、精专业、重实践、强创新、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巩固本科教学中心地位,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培养一流本科人才。

(一)优化专业结构布局

按照“突出工科优势、强化行业特色、厚植区域优势”的办学和专业建设定位,制定了本科专业优化调整方案,建立健全了本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统筹优化三地校区和学院间本科专业设置。2017年以来,已停招23个本科专业,新增12个本科专业,专业结构布局不断优化,大大提高了专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

(二)改造升级传统专业

学校对应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通过设置专业方向、开设专业前沿新课程、修订课程大纲等方式对传统专业进行升级,开展能源行业领军人才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以传统工科专业参与认证为抓手,推动采矿工程等传统优势专业紧密结合矿业行业智能开采发展趋势,对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培养卓越工程科技人才。

(三)强化专业内涵建设

结合办学定位、专业特色和服务面向,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出台《山东科技大学关于加强一流本科专业与课程建设的实施方案》,建立促进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截至2021年底,学校有11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19个专业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专业获评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建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9个、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5个。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围绕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学校在引进或聘用教师时注重教师学科背景的交叉性、知识结构的互补性、年龄结构的合理性、学缘结构的多元性、工作经历的多样性,建立起符合工程教育特点的教师任职要求、考核与评价标准,以及教师发展机制,强化教师的工程背景和工程实践能力。目前,学校设置山东省产业教授岗位54个,聘任产业教授96人,持续加强产教融合,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能力。

 

二、拓新:实现学科专业领域扩展

 

学校围绕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乡村振兴、经略海洋、军民融合三大战略,问产业需求建专业,积极发展涉海专业,增设新工科专业,实现了学科专业领域扩展。

(一)建设新工科专业

学校积极对接山东“十强”产业和青岛海洋经济发展,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等领域主动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2018年以来,新增智能制造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等11个新工科专业,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优化升级、经济转型发展相适应。

(二)新建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储能技术学院等新工科学院

2019年,学校与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秉承“共建、共管、共享”的原则共同建设了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增设海洋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等涉海专业,培养涉海高端人才,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引领,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2021年,学校与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能源局三方合作共同建设了储能技术学院,建设储能技术学科专业,围绕储能技术、储能材料、碳储技术、储能系统智能运行技术等开展储能学科建设,培养储能领域“高精尖缺”人才。

(三)开展新工科建设研究

为推进新工科建设与发展,学校积极开展新工科建设研究,多个项目获批教育部和我省新工科建设与研究相关项目。其中,“凸显‘一黑一蓝’特色的电子信息类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多元主体共建共管的产业引领型机器人产业学院建设”2个项目获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新工科专业建设研究”获批省级教改项目重大子课题立项。

 

三、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发挥与行业产业联系紧密的优势,探索将产业资源有效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吸引多方社会资源参与新工科建设,推动学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紧密对接,建强优势学科专业。

(一)建立政校企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

2017年以来,通过与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等合作共建,学校先后成立了阿里云大数据学院、腾讯人工智能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全与应急管理学院、储能技术学院等,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2021年,腾讯人工智能学院和机器人现代产业学院入选山东省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同时,学校还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建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在企事业单位建立校外实践基地543个、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2个。

(二)搭建新工科专业大类招生和培养平台

新工科专业具有传统多学科交叉融合和不同产业跨界整合的特点,基于此,学校注重发挥本校的整体优势,将新工科的整个学科作为大类,搭建新工科专业大类招生和培养平台。自2020年开始,学校在部分工科学院实施大类招生,加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相互融合,帮助学生在充分了解新工科学科专业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兴趣和特长,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实现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协同开展。在培养方案修订中,学校还设置了学科基础课,鼓励教师跨学科专业、跨院系合作与融合,从而大幅提高了学生的通识教育水平,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和全面地了解了相关专业的知识体系、学科发展间的相互联系。

(三)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2016年以来,学校以培养“厚基础、精专业、重实践、强创新、高素质”的应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坚持学校积极引导与学生主动参与相结合、课程建设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的原则,构建了“五导五全”创新创业工作体系,营造了浓厚的学生创新创业氛围。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不断增强,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高,获国家级竞赛奖7168项,涌现出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等为代表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15—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TOP100)”中,我校位列全国第51位、省属高校第1位,学校也获教育部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

(四)牵头成立山东省新工科教育生态联盟

为推进山东省新工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促进山东省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开展产学研多元合作,在山东省教育厅的领导和支持下,学校牵头成立了山东省新工科教育生态联盟。通过推动新工科专业和学院建设,塔建面向新工科的工程实践平台,开展新工科师资培养与提升计划,连接更多优质企业参与新工科人才培养及产学研协同创新等,探索新工科人才培养新范式,打造产教深度融合新生态,引领新工科建设发展。

 

四、致远:构建工程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学校建立了“全方位、立体化、覆盖本科教学主要环节”的质量监控体系,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制定了质量保障的框架和流程。

(一)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学校每年实施青年教师“导航计划”,现已连续组织了17届。通过青年教师助课制度,完善“传帮带”机制,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出台了《山东科技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奖励办法》、山东科技大学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名师、青年教师教学拔尖人才培养与管理办法等,完善教师教学奖励激励制度。

(二)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近年来,学校在过程监管、课程考核、教学督导、领导听课、教材使用、教授上课等多方面完善制度建设,出台了包括《山东科技大学本科课程考核管理办法》《山东科技大学考试违规认定及处理办法》《山东科技大学新聘教师本科课堂教学准入制度实施办法》《山东科技大学关于教授、副教授承担本科生课程的若干规定》等在内的多项制度,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保障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刘冰,山东科技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钱凤,山东科技大学教务处教学科副科长。


作者:刘 冰 钱 凤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