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背景下的专业建设(五):山东科技大学② | 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培养与可持续发展模式探索
发布时间:2022-06-24 08:35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2年6月刊作者:孙 静 陈 猛 李双立 A+A-
-分享-

山东科技大学:新工科背景下的专业建设改革与实践


山东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为依托,着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近年来,学院学生曾获得“小平科技创新团队”“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等集体或个人荣誉。这为新工科背景下学院大力推进校企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找到成功范式,也为装备制造业实现产业升级带来人才补充。

——构建校企融合下的多层次创新团队培养新模式

学院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努力为师生创设高质量科创平台和创新创业环境,形成了基于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创团队新模式及其组织管理机制。

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学院引入“梯队式培养”理念,将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划分为“品牌引领—持续培植—竞争提升”3个发展层次,构建了人数呈正金字塔形变化的团队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该模式包括品牌型创新团队、培植型创新团队和任务驱动型创新团队三大类型,在各类科创活动中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

首先,围绕现有“小平科技创新团队”,重点打造优秀品牌团队,冲击国家级高层次比赛;同时,利用品牌引领示范效应,加强科创精神宣传,在学院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其次,通过“申报+选拔”模式,在较大范围内遴选和培育优秀创新团队,建立特色鲜明的培植型创新团队,作为中坚力量承担大部分层次较高的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最后,基于课程拓展和校企融合,组织课程相关类校级比赛、企业冠名创新大赛、企业项目双选会或“揭榜”等,实现“课堂—课外—校外”的逐步延伸,吸引学生围绕任务目标动态组建任务驱动型创新团队,从而最大限度吸纳更多学生加入科技创新行列。

2021年10月,学院组织开展了大学生科创项目双选会,在创新项目与学生之间搭建平台。来自青岛德固特有限公司、豪迈集团等企业生产一线的30余项创新项目参加了双选会,学生根据选题组建团队参加“揭榜”,确定双选关系后,在校企“双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创新活动。通过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指导下以团队形式开展创新活动,切实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这种方式也增强了企业参与高校育人的内在驱动力。

——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指导教师在创新团队中的角色

大学生创新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为贯彻“以学生为中心,聚焦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学院在各类型创新团队内部实施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强调学生在团队管理中的自主性与自律性,让学生通过自我管理和调控达成预期目标。在团队外部则强调教师的积极推动与引导,改善团队和学生的成长环境,保障团队自我管理,同时指导团队确立目标、发掘潜力、解决问题、提升能力。

这种团队组织管理模式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其沟通协调、组织管理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又可以切实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实践能力。与此同时,教师通过角色转变也可以从繁杂的团队管理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提高自身素质和创新水平、改善校企合作环境、发掘团队潜力中。只有学生和教师双方在团队内、外产生正向协同效应,科技创新团队才有可能高效运行并可持续发展。

——建立“动静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团队运行机制

在科技创新团队的培养新模式下,学院充分考虑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多样性及学生团队生命周期的变化特点,基于学生自主管理团队的理念,建立了“动静结合”的团队运行机制。

学生自主管理团队的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筹备期、成长期、成熟期和退散期4个阶段。对于任务驱动型创新团队,基于任务驱动组成团队的过程即为筹备期,这时急需外部支持助力团队形成,指导教师可重点从选题立项、方案讨论、成员组成、精神鼓励等方面给予指导,帮助团队组建成功。在成长期和成熟期,团队进入相对稳定的“静态”,为了充分调动和发挥团队内驱力,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开展日常活动,从而建立起自我认同、自我激励的团队管理体系,而指导教师的作用则调整为技术答疑或协调管理。任务完成后团队将进入退散期,面临成员离开甚至团队解散的情况,此时可根据团队成绩,选拔部分优秀且具有特色的团队,给予一定的经费和条件支持,助其转换为相对稳定的培植型创新团队(如图1所示),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及时调整任务目标,逐渐回归到相对“静态”的成熟期。

培植型创新团队具有相对固定的成员、相对稳定的支持、明确的目标任务等,若此时团队的自我管理效能与教师指导能很好地协同前进,则可实现可持续发展,甚至成长为品牌型创新团队。反之,团队将在一定的考评机制下最终退散或被重组。

为保障上述团队机制的运行,学院于2021年制定了《山东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方案》,对团队建设、团队类型、团队考核及团队支持等做了详细规划,为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提供了更加完备的建设方案和明确的建设方向。

——将思政教育融入团队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学院立足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特点及认知规律变化,制定了贯穿大学4年的系统化团队培养体系,通过开设必修课和公选课,组织专题讲座或经验交流会,开展创新创业培训等形式,定期对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团队培养体系既包括技能传授,更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科技创新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科创活动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指导教师将在科技创新团队培养的各环节,融入创新精神、创造意识、沟通与协同、绿色及安全教育,营造出勇于探索、奋发向上的科创氛围。

学院还在品牌团队中建立党支部,以支部建设引领思政教育。“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党支部被山东省委高校工委评为“两学一做”先进典型,2020年被评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通过创新实践,真正实现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企业行业培养了大批新工科急需人才。

(作者简介:孙静,山东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陈猛,山东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双立,山东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作者:孙 静 陈 猛 李双立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