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徐琳祺 作品类别:幼教|幼教 作品序号:24727
工作单位:浙江省湖州市实验幼儿园 地址: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八里店镇乌山路685号(东部园区) 联系方式:13819225352

基于主题活动视域下解读幼儿表达表征的探究

基于主题活动视域下解读幼儿表达表征的探究

湖州市实验幼儿园 徐琳祺 电话:13819225352

地址: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八里店镇乌山路685号(东部园区)邮编:313000

摘要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教育过程的师幼互动中明确提出:“重视幼儿通过绘画、讲述等方式对自己经历过的游戏,阅读图画书、观察等活动进行表达表征,教师能一对一倾听真实记录幼儿的想法与体验。”本文在主题活动视域下对幼儿表达表征进行解读,建立用心倾听,真实记录,分析读懂幼儿,推进幼儿发展,同时形成师幼互动的模式,完成师幼双向奔赴的深度学习。

关键词主题活动 表征 解读

周隽琰老师在《走进幼儿从倾听开始》一文中指出“实实在在的倾听,用心投入地记录、分析,实质就是师幼之间的互动”。在我园主题活动开展的基础上,借助各班幼儿多元表达表征的方式,倾听记录案例的契机下,寻找为不同的幼儿提供多种方式和大量机会进行表达表征的方式,并根据这些倾听记录中的方式方法找到师幼情感的链接,同时通过教师对倾听记录的解读与思考,为幼儿活动及能力的提升找到正确的方向,从而推进每个幼儿全面且富有个性的成长。

一、当前教育背景下幼儿表征解读的缘起

(一)基于幼儿,回归儿童视角

近年来幼教领域发展飞速,从重视集体教学到区域个别化学习再到自由游戏,珍视幼儿在游戏及生活中习得等,不论理念如何变化,教师们可以感受到“以幼儿本位”的教育理念已越来越清晰的展现在眼前。“从幼儿视角出发”、“看见每一个孩子”俨然成为现在幼教人的执着信念。教师通过倾听与记录听到看到孩子在游戏、生活等过程中的表达与思考,不仅拉近了教师与幼儿的距离,同时教师也更加清晰真实的听到孩子自己的声音,更让每一个孩子有机会站到教师前面勇敢自信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愿,为教师看见真幼儿、解决真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二)读懂幼儿,促进师幼成长

本园依照《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在开展主题活动的基础下,幼儿通过绘画、表述等方式进行表达表征,幼儿一对一倾听记录已经全面进入每一个班级。在表征后倾听与记录实施了一段时间后,教师与幼儿每天交流的时间增多,对孩子关注度也明显提高,孩子也更愿意表达,大大拉近了孩子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在这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孩子在自然状态下很愿意表达交流自己的想法,可是到了记录时却不敢说或者表达不好;有的孩子为了完成交代的任务,记录的内容比较敷衍。同时教师在实施过程中也有很多困惑:孩子在游戏中已经有了真实情感身心体验,为什么还需要教师去倾听并做好记录;记录以后又如何处理孩子表达的这些内容;如何有效的运用这些记录。因此在这样不断实践、反思的循回往复中,亦会出现有价值的实践与反思,问题与思考。这些问题都是非常现实也非常值得深入探究的。因此在理论先行,实践还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现实中,教师需要静下心来思考以下内容:如何理解孩子的表征、为什么需要倾听记录 、如何做倾听记录、倾听记录些什么。相信在探寻这些问题的本质的过程中,教师发现教师会倾听记录,善于倾听记录,才能将解读发挥最大的作用,也能助力师幼的共同成长。

(三)顺应幼儿,把握课程方向

唯物主义哲学提醒我们,课程发展首要原则就是互补性原则,辩证的分析各课程改革实践,作出至善选择。因此在“回归儿童的经验与生活,追求课程综合化”的理念倡导下,在主题活动下,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已经慢慢转变为对幼儿观察后的支持与回应。幼儿的学习方式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游戏中,因此从幼儿走进幼儿园的每一步开始,只要孩子有兴趣那就是主题活动开启的地方。

eec7a0b0cec70a5a682e721ea0161ee.png


这一改变不仅解放了幼儿活动的“手脚”,还需要教师拥有能够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的敏感性。因此顺应幼儿,能听懂、会应对幼儿表达的“百种语言”以及在幼儿的表征中倾听与记录中提炼有效经验,并作出正确引导与决策,从而避免为了追求生成而生成或者为了吸引眼球,脱离幼儿意愿的活动,回到“真幼儿、真问题、真活动”的真教育。

二、构建解读表征的体系内容

(一)梳理主题活动下幼儿表征解读的版块

我园园区已全面铺开实施主题活动下幼儿表达表征,拥有24个班级的教学点和丰富的案例资源,但由于幼儿园各班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班级幼儿的表征记录运用于自由游戏较多,因此在前期,我们将梳理各班实施表征记录的内容,分析其案例的区块内容,包括自由游戏、日常教学活动、户外活动、家园共育等,进行整合和梳理,需要注意的是表征记录必须是真实的,因此教师的预设只是简单的区块,实际内容的确定需要到幼儿班级中去进行调查,了解幼儿的需要后再确定大致方向。这样的区块化的模板在之后也将作为成果供更多老师的参考和学习。

5c2717967f67a4bf2be53db22f38779.png

(二)建立主题活动下幼儿表征解读的基本框架

在表征记录中,倾听记录模式包括教师引导的表达表征、幼儿自主的倾听记录、环境引发的自主记录以及偶发事件的回顾反思等,在倾听与记录的过程中,主体是幼儿,这是不变的模式,客体是根据模式的转变进行不断地变化,例如:分集体性和组别式,同伴间和师幼间,以及幼儿个别化的变化等。

5c79f06be9047155d5b5914a514d9a2.png

(三)完善主题活动下幼儿表征的框架项目

意大利的瑞吉欧·艾米莉亚幼儿教育体系的创立者·马拉古奇提出《儿童拥有一百种语言》鼓励幼儿运用他们的所有感官,借助多种多样的途径进行交流。这种儿童观强调成人通过各种资源和环境,来支持幼儿交流他们的看法。认识到儿童在他们生活中的某些领域是有能力的,有助于教师反思自己对儿童和童年的理解的局限性,进而去倾听儿童。

b6891cdd153c6e7d415fbd022a385a7.png

1.内容上——聚焦一日活动 全面铺开到重点关注

幼儿园一日生活皆课程,孩子最容易习得的良好习惯就是在每天重复一日生活中建立起来。幼儿自己的生活就是幼儿学习的内容,也是幼儿学习的途径。因此主题活动下在内容上的全面铺开指教师对幼儿各个时间阶段的幼儿信息搜集:比如语言、交往、行为等涵盖五大领域的内容。通过教师各种方式对幼儿的一对一倾听,关注收集到信息的记录、梳理与辨别,提炼对幼儿行为与习惯有意义的内容。尤其重点关注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或对幼儿生活学习习惯有帮助的人事物进行表征。在教师观察、与幼儿兴趣的碰撞中进行有效的一对一倾听与记录的互动。

如教师在做小班《开心宝宝》主题时,鼓励幼儿记录自己每一天开心上学的样子。画面中不仅画了自己。孩子也画了与自己相关的其他因素,如天气、如当天来园的状态还是有当时环境的样子。因此看似简单的事情只要教师用心去做倾听与记录就能挖掘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de32f1b877986f65e5aa96739c0b289.png

2.形式上——挖掘多元模式 被动接收到积极感受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积极倾听(active list)是人以一种本能的倾听,它由移情、和谐、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构成。本文寻求多元的倾听记录模式,如教师应该寻求怎么样的积极状态一对一“听到”幼儿的多种表达方式。在当前以幼儿的绘画与讲述等形式为载体的同时,又如何加入幼儿与环境、物体、教师、同伴等等相互作用产生的表达表征。因为儿童的“声音”不仅仅代表通过话语来传达意思,倾听处于前语言的方式的幼儿又更多方式来表达他们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比如肢体、交流、行动甚至心理等表达方式。因此挖掘多元的一对一倾听与记录模式,希望以此来满足不同个性的孩子的“百种语言”,从而拉进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积极沟通产生的和谐、亲密的积极关系,这也是本研究要拓展的一大探寻重点。

现阶段班级中教师运用的倾听记录方式都已绘画表达的方式比较多。有的孩子喜欢,当然也有不愿意绘画的。其实《评估指南》中指出幼儿可以用刚接触倾听记录时常会遇到孩子不愿意表达,说的不多的情况。指南评估指出教师应鼓励幼儿用绘画讲述等等方式进行表达表征。不同的孩子可以选择不一样的方式。本文寻找更加多元的倾听方式,为幼儿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比如学会“倾听”幼儿的显性语言或者隐性语言。具体表现在绘画、讲述、其实还有相机、作品描述、同伴交流、问答、环境引发、偶发实践回顾等等方式更多元的方法为教师提供更多可以参考的内容。

4c81e828c2f676c42bca24fed190108.png

3.方法上——抓住偶发事件 鼓励表达到支持回应

了解幼儿自主表征环境及氛围以及一日生活中师幼互动质量,关注孩子们实实在在存在于孩子身边的事情,去发现孩子们在生活中自己的想法,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式。教师不再凭感觉去评价幼儿,应该寻找有更多的角度去解读幼儿。真正了解幼儿本来的样子,从而根据幼儿的想法推进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基础。在表征记录的过程中,幼儿勇敢的表达表征是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而倾听记录是鼓励幼儿表达的一个方式。倾听记录的目的是关注到每一个幼儿,听到每一个孩子的声音。因此高质量的师幼互动就是是完成目标的重要方式。

如《遇见小奶狗》的主题活动中,因为与小奶狗的偶遇,教师起初非常纠结这个活动到底适不适合孩子去做,也没有马上行动。幼儿对小狗了解多少,他们是否愿意去帮助这个小生命,以及跟小狗接触的安全问题都是教师需要考虑的内容。正当教师犹豫不绝时,在倾听孩子的游戏记录时听到了幼儿的想法:有的说要给小狗取名,有的说两只小狗是兄弟,我们不能去碰它们,还有的说我喜欢小狗,我想领养它们。于是,教师抓住这个偶发事件,进行了活动。通过幼儿自己的记录和表述,教师听到了幼儿对小狗的关心和牵挂,也听到幼儿谈到了卫生问题,它们知道小狗的不卫生,不能随便触摸。因此也为教师的担忧打开心结,幼儿的善良、懂事让我看到了主题活动下散发的商量和美好,由此也为教师关于遇见小奶狗的活动指明了方向,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正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1687759778608.png



三、以表征为载体回归真教育

1.倾听走进幼儿

《联合国儿童权力公约》第13条指出儿童拥有自由表达的权力。他们也是自身生活方面的专家。孩子作为权力的持有者,即使在最小的年纪也应该得到成人的尊重。只有教师走进幼儿、耐心倾听,我们会真正看懂孩子的内心。比如刚升中班的孩子成了幼儿园里的小哥哥小姐姐,在开学的前几天做了小志愿者去帮助小班的弟弟妹妹。与图1教师看到就是两个人周围有好多爱心。当我们听一听孩子的描述就会惊叹孩子的表达触动了内心柔软的部分。但是当我们惊叹的同时说明我们并没有真正走进孩子,只有认真倾听,才能读懂孩子,这就是孩子本来的模样。

1687759827395.png


   2.记录看见过程

在做倾听记录的过程中,经常会听到教师的质疑声,孩子只要真实体验感受就好了,为什么还要记录呢?其实教育是慢的艺术,幼儿的成长有时就在不经意之间,只是在陪伴的过程中往往会忽视过程。这时倾听并做好记录后归档就显得非常重要。按照主题横向归类可以看到幼儿在班级中的优势与不足。按照个人的纵向归类。就会从一天天的记录中看到属于孩子自己节奏的变化过程。

1687759858705.png

3.解读发现意义

教师不仅仅只拥有一种用耳朵听的方式来“倾听”儿童的多种语言,倾听作为一个积极的过程,“听”也不止于听而已,还应该包括解释、建构意义、回应。积极的情感回应、解读过程,应该是共同反思认识到儿童在他们生活中是有能力的,有助于反思自己对童年及童年理解的局限性。从而在儿童真实展现自己心理和行为的活动轨迹中帮助幼儿。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李季湄、冯晓霞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版

【2】《孩子眼前一面墙》,崔岚,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

【3】《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教育部,2022年

【4】张明红.学前儿童社会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年12月第 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