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张阿宁 作品类别:幼教|幼教 作品序号:24820
工作单位:青岛市李沧区金川路幼儿园 地址:青岛市李沧区金川路3号 联系方式:13615324958

“双减”背景下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摘  要:科学的学前教育为儿童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石。目前,学前教育工作已初见端倪,“双减”的建议是要大力推动学前教育的科学化。但是,目前我国的幼小衔接教学中,重视智力教育、灌输式教学、结果评价等方面的问题,与教育理念保障薄弱、幼儿家庭升学竞赛的利益驱动、应试教育的低年龄渗透等因素有着紧密的关系。为此,必须从重视智力教育、利益驱动教育、约束教育三个方面入手;从“单方”的教学中,回到“理性”、“科学”地完成幼儿的“衔接”。

关键词:“双减”政策;幼小衔接;幼儿发展

引言

幼儿园是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园的科学化能够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效,但衔接意识不强,衔接方法不够科学。《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要转变以往过分强调知识准备、过分强调教学和超前教学的现状,要加快学前教育和中小学科学化的步伐。《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是在2021年发布的,建议在实施“双减”的前提下,加强对3-6周岁和普通高中的学龄前和高中生进行课外培训,禁止在线培训,禁止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训练班等形式为幼儿提供线上教学服务。[1]针对当前“双减”对幼小衔接的需求,探讨了目前我国幼儿园所面临的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并对如何推动幼小衔接的科学化、合理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对策。

一、“双减”背景下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智力发展,忽视幼儿全面发展

“双减”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是要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的教学方式,缓解学生学业负担,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之路,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之路。有一项针对250位「大班学龄前儿童读写与数」之问卷的问卷,结果显示:37.4%及42.5%的父母都很关注及更关注学童的识字与数。[2]可见,在早期儿童期,父母更重视识字、算术等方面的文化课。一些老师为了应付学生的学业和父母的压力,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幼儿的智能教学中,并试图教会幼儿识字、算术等一些基础知识。过早的智能教学忽略了儿童整体的素质提高与兴趣的发展,而忽略了儿童的整体发展,极易造成儿童的偏一性、单一性。

2.重视灌输式教学,忽视幼儿主体性

“双减”的方针是提倡幼教结合的科学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将“玩”作为幼儿园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一些老师依然坚持着常规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孩子们喜爱的游戏。孩子们年纪还不大,不能专心,缺乏自我控制,经常会在枯燥的教学型教室里四处乱看。此外,还有一些老师忽视了儿童在游戏中的主体性,过多干涉儿童,使儿童在玩耍中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很难得到充分的体现。对于儿童的行为准则,一些老师在课堂上要保持正确的坐姿、双手放在桌上等,以便能使孩子更好地融入到小学的学习中去。在幼儿园的课堂环境中,有些老师会用字母表、九九乘法表等文化象征来美化课堂,而忽略了对周围的情趣与启蒙。科学的幼小衔接需要缓解儿童的学业负担,强调培养儿童的自主性和自制力,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会抑制其发展。[3]

3.重视结果评价,忽视过程评价

在实施“双减”与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我国高校学生评价要从以成绩为主转向以过程为导向、以多元为导向的评价模式,以从“分数本位”转变为“素养本位”。本文以一家托儿所为对象,进行了一项问卷调研,结果显示,70%以上的教师采取了符合初等教育特征的学习评估方式。[4]曾经有一位教育界人士与20位大班幼儿的父母进行了沟通,结果显示,近半数的父母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知识视为衡量幼儿园教学成绩的依据。[5]“双减”政策提倡以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为目标,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在此基础上,根据儿童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人际交往特征等因素,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估。但是,一些老师对儿童的评估还没有足够的深度,更多地注重对儿童的成绩评估和评定的筛选作用,比如用分级评定来衡量儿童某些领域的发展程度;忽略评估是一种方法而不是终极目标。

二、“双减”背景下幼小衔接出现问题的原因

1.科学教育观念保障的乏力

教育理念是一种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下,在教学实践中所产生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观点。教师是幼儿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其教学的品质。“双减”对改善幼儿园教学的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其实际成效的好坏还在于教师在教学中的创新应用。幼儿园师资素质与其自身的社会认同度、人员流动、学历水平有关;薪酬与性别比例之间有很大关系。对143位幼儿园老师的教学理念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13.4%的幼儿园老师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有的没有经过正规的训练,对其教学的理解不够全面,从而造成了在实际操作中的一些问题;这也使得幼儿园的初等教育趋向日趋严重。[6]

2.家庭升学竞争的利益驱动

戏剧效果是指个人为了利益的最大化而不顾其他人的利益,从而引起集体秩序失衡和整体利益受损的结果。有些父母“抢跑”,想要让自己的子女“先一步赢得比赛”,这种提前的幼教衔接必然会带来戏剧效果,从而对儿童的成长造成一定的冲击。此外,当前的“考试”式的教学取向依然牢牢地约束着父母,部分父母对子女学习的重视程度依然较高,从而导致了“小学化”的学前教育。“双减”出台后,一些新闻媒介为了博取眼球,对相关规定进行了误解,造成了对教学的不必要忧虑;这使得一些父母把对教育的需要转移到了托儿所。出于利益的驱使,为了保证自己的生命和办学的权益,托幼机构不可避免地要满足父母的教育需求,从而使其丧失其应有的作用。

3.应试教育低龄渗透引发的焦虑

一些幼儿园为了激发父母对“早期启蒙”、“生活教育”和“全能发展”的教育观念,采取了“蒙台梭利”、“瑞吉欧”、“生活体验”等教学手段。据有关调查,86.52%的父母对孩子上学产生了忧虑。本文通过对110位小学和133位幼儿园老师的问卷调研,得出结论:幼儿与幼儿的协作能力不强,而幼儿的学习与实践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双减”的规定是“从零开始,按照课程标准,从零开始”,而一些学校忽略了“零起点”的教育,实行了提前的学习考试,按照成绩给予录取和班级分配。这就造成了幼儿园的“小学化”。

三、“双减”背景下实现科学幼小衔接的有效策略

1.走出智力教育误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在“双减”的大环境下,要实现幼小衔接的科学化,必须了解“该学什么”、“如何学习”、“如何评估学习成绩”,才能使幼儿的身体和心理得到充分的发展。第一,幼小衔接教育应具备丰富、启蒙的内涵,与其年龄特征及个人差异相适应。一方面,教师要走出认识上的误区,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出发,注重幼儿的肢体动作、语言表达和社会适应;第二,将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望等重要的入校品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孩子们顺利地步入小学作了充分的准备。[8]幼小衔接的教育方式应该是以“玩”为主要内容,创造一个充满乐趣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中玩,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在幼儿园教学评估中,从单一的评估方式转向多元评估。《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提出,要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理念,建立一个多层次的评价机制。教师要对幼儿进行动态全面的评价,注重评价的诊断和改善作用,鼓励家长和幼儿积极参与评价,以科学依据和实际表现为依据,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做出正确的评价,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观念,使幼儿“与小学衔接”而非“小学衔接”,为幼儿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基。

2.走出利益驱动教育误区,塑造理性教育心态

“双减”政策强调重新理解教育观念,回归“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情境,重新审视教育主体的职责与义务。在“双减”的大环境下,要实现科学的幼小衔接,必须改变教育的主体观念。第一,父母要改变以利益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幼儿园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指导下,按照家庭教育的特征,正确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与发展规律,打破短视、片面的教育理念。同时,通过家园活动、教育讲座、亲子课堂等多种方式对父母进行教育,使他们更好地了解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明确教育职责,增强其教育管理能力;第二避免“利欲熏心”的教育观念会对幼儿和教师产生消极的影响。[9]幼儿园要加强对师资的培养,使其形成科学的教学观念,切实加强对教师的在职培训;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其教育目的与任务,并能根据其年龄特征进行五个方面的教育与教学,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第三,要坚持开展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并从自身的教学实际出发,对幼儿园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改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树立起科学的幼儿园教学理念。

3.走出约束教育误区,创建科学的教育环境

幼儿园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幼儿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的良好教育氛围,使幼儿能够更好地完成初等化的转变。幼儿园是一种最主要的教育资源,它可以通过创造和创造环境来推动儿童的成长。在教师的课堂和日常管理中,要注意创造一个有利于儿童身心发展的良好的精神和精神状态。第一,在教学内容方面,要以儿童为本。一方面,在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幼趣”的特征,[10]要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老师要把周围的一切都“活”过来,并鼓励他们主动地去创造和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另一方面,老师要让孩子有充分的自由活动的机会。开放式的空间是指儿童可以随意走动,各类器具的放置与儿童身高相适应,儿童无须坐得笔直、僵硬,老师要以观察者、倾听者的姿态与儿童进行交流。第二是心理上的情境,要与孩子们形成一种很好的互动。在学校的日常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保证学生的作息时间。[11]在制定班规时,要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鼓励幼儿积极思考,培养幼儿独立、自勉、自立;自主、自律的精神是促进儿童进入初等教育的有效途径。

结语

因此,科学的学前教育对促进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双减”是一个制度变革的开端,在新的政策、新的背景下,应该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对幼小衔接的探索。反省幼小衔接的缺陷,坚持改革,转变“小学化”的托儿所趋向,实现科学的幼小衔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EB/OL].(2021-03-31)[2022-02-2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7/202104/t20210408_525137.html.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2021-07-24)[2022-02-22].http://www.gov.cn/zhengce/2021-07/24/content_5627132.html.

[3]李立新,胡耀岗,李艳丽,等.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分析与建议——以河北省幼儿园为例[J].教育探索,2014(3):98-100.

[4]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5.

[5]黄菲.幼儿园“小学化”教育倾向的表现与对策[J].新课程(上),2017(11):37.

[6]彭香萍,刘紫凌,李颖.幼儿园教师观念的“小学化”倾向及对策探讨——基于P市的现状调查[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1(12):76-83.

[7]俞婷婕.“剧场效应”下教师专业危机与出路[J].探索与争鸣,2018(11):111-114.

[8]翁琳,赵秀丽,马早明.家长幼儿入学准备观念的差异——基于中美日三国幼儿家长的实证比较[J].教育学术月刊,2021(1):57-63.

[9]尧莹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7:22.

[10]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的通知[EB/OL].(2022-02-14)[2022-02-2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7/202202/t20220214_599198.html.

[1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EB/OL].(2018-07-05)[2022-02-2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7/201807/t20180713_3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