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宋雅婷 作品类别:幼教|幼教 作品序号:25344
工作单位:青岛上合示范区实验幼儿园 地址:山东省胶州市辽河路上合示范区实验幼儿园 联系方式:15064856829

回归游戏本真 赋能儿童发展

回归游戏本真 赋能儿童发展

幼儿园致力于为孩子们创设一个融自然、游戏于一体的“自然游戏场”。亲自然户外游戏活动是幼儿园基于课程游戏化视角,依托幼儿园环境资源开设的特色游戏活动。为了满足孩游戏子的兴趣与需求,引导幼儿充分融入自然,促进其深度学习。幼儿园在游戏场地规划、游戏材料投放、游戏时间安排等方面,和孩子们一起在实践中自问,在游戏中寻找答案。

幼儿园这么大,我们怎么玩呢?

“妈妈,你怎么没让我上这个幼儿园,在这个幼儿园里肯定很好玩!”陪妈妈送弟弟入园的哥哥向妈妈抱怨道。这句话被晨检接待的我无意听到,打造一个富有童趣的童年院子,让他留在这个稚嫩的记忆里是我接下来的动力。“幼儿园这么大,我们怎么玩呢?”“后院里我们可以玩吗?”孩子们一个个小问号,打造生动有趣的上合游戏场迫在眉睫。

场地规划,产生游戏

幼儿是幼儿园的主人,也是游戏活动的主体,幼儿园游戏环境的改造需要尊重幼儿的想法和选择。那么,幼儿喜欢的游戏环境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纷纷对游戏材料和游戏场地进行了畅想:“我喜欢做好吃的,想有一个大大的院子,有菜地,有厨房。”“幼儿园应该有很大的沙池,我想一整天都在那里玩儿。”“我喜欢搭积木,我想要有很多很多的材料和很大很大的地方。”……

本着打破场地功能限制,实现空间互动,我们发放调查问卷,征集家长、孩子们的建议。结合孩子们的想法,重新规划了户外活动场所,根据场地特点和幼儿需要设置为运动锻炼区与自主游戏区,自主游戏区中的绿野部落、篱笆小院、百游小城、小院时光等区域位置的相对固定和玩法的自主开放,让活动场地活了起来,为幼儿提供了自然化、开放性、体验式的生长环境。

改造后的篱笆小院,高山坡、低沟壑,高低不同的体验空间,让孩子在山坡、沟壑、平地、墙面的互动中,在充满挑战的环境中获得不同体验。满足孩子们对沙的热爱,幼儿园开辟了适合小班的小院时光沙池和中大班的沙乐舫,充分体验沙池带给他们的无限快感。自然野趣的绿野部落嫣然成了浓缩版的上合如意湖,孩子们或野餐或追逐,尽情撒欢,释放童音。

材料投放,创造游戏

短短2年,幼儿园已有500名幼儿园,15个教学班。孩子的增多,给幼儿园带来了无限生机的同时,游戏材料也出现了僧多粥少的现象。本着遵循低结构为主、自然生态、探索空间无限、种类丰富的原则,幼儿园投资10万元新添置了20余种游戏材料,满足幼儿游戏灵感的产生,支持幼儿的“深度学习”。

投放积木、地垫等低结构材料具有自然、开放、功能多元、富有变化的特点,有利于幼儿游戏中的再造和想象。投放梯子、攀爬架、木板、木箱、轮子玩具等可移动可组合的材料,可以让幼儿灵活的移动、操作,组合生发出无穷无尽的玩法,最大程度的激发儿童的创造力。投放各式球类玩具、绳索、高跷等多种类的玩具材料,引发儿童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数量充足的游戏材料能保证每个幼儿的游戏需要。多层次游戏材料,支持幼儿创造性地“混玩”,在不同材料的创意组合、肆意玩耍中迸发灵感、激发潜能。

拓展场地,丰实游戏

我们开发一切可利用的空间,将后院停车场改造成百游小城里的小集市,百游小城各式角色游戏贯穿幼儿园前后场;社会性区域、探索性区域的增多,孩子们大运动区域受限,我们充分利用楼内空间,将4楼平台进行改造,打造小兵训练营,便于幼儿进行体能游戏的开展。

时间太短了,我们还没玩够怎么办?

有一次,我路过前院运动区,孩子们正兴致勃勃地用组合梯子搭建小球赛道,一个孩子跑过来说:“园长妈妈,游戏玩不完怎么办?”原来这已是他们第三天重新搭建了。那天我们给了孩子“特权”:可以多玩一会儿,尽情探索。随即教师展开讨论:怎样最大限度保证孩子们的游戏时间?明确的策略是,最大程度放手,最小程度介入。

动态收纳游戏材料。我们遵循“就近收纳,可及可得”原则,材料摆放的地点要让幼儿看得到、找得到、拿得到、放得回。幼儿园投放规格不同的游戏材料储存架,分散式有序放在幼儿园的角角落落。游戏材料根据幼儿游戏场地和游戏内容的需要,进行开放式弹性收纳。如何地点、梯子等可组合材料是孩子们游戏的多数选择,我们将其归置在中间廊檐下,保障全园各处幼儿方便取用;像轮胎、锥形桶等辅助材料则分散、分类摆放幼儿园两侧,满足不同方位幼儿的游戏需求。

灵活延长游戏时间。充足的游戏时间能保证游戏更深入。经过多次研讨,我们重新规划一日生活时间,优化过渡环节,调整早操顺序,为幼儿游戏腾出更多时间,每天保证1.5小时的游戏时间。采用“1+1+1”游戏模式,即1刻钟游戏准备、1小时游戏体验、1刻钟游戏分享。同时,为保证游戏的完整性,教师可适当延长和改动游戏时间,使之富有弹性。

调整适合“幼儿节奏”的换区频率。为保障孩子探究的连续性和深度,我们遵循班级定区游戏的原则,根据孩子的游戏兴趣,我们探索出“1+5”的游戏时间安排表。“1”就是每周上午固定1个户外游戏场,“5”是根据大中小班的年龄特点,分别划分出相应的五个区域。一个班级在一周内,既有上午固定区域的活动内容,可以深入游戏,又有每天下午的变化区域,满足幼儿的个性化需求。另外我们还根据孩子们的建议开设每月一次“自选游戏日”。自选游戏满足了不同孩子的游戏兴趣,同时也为下次的深度游戏拓宽了内容。

老师,我们可以这样玩吗?VS园长,我可以让孩子这样玩吗?

在游戏中,我常会听到老师们这样说“不能这样,太危险了”“这个咱们可以这样做”。随着幼儿游戏的深入,孩子们面对老师的“阻挠”,会不禁发出请求“老师,我们可以这样玩吗?”面对孩子们的深入请求,老师们也向我投来了求助的眼神,“园长,我可以让孩子这样玩吗?”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教师游戏观察与指导研训活动。

“做扎在孩子堆里的园长”,随时随地答疑。每天的户外游戏中,三个园长通过随机跟踪与包片跟踪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班级户外游戏现场,跟踪教师的游戏组织与观察。本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则,班子成员通过跟踪后集中反馈或现场演示的方式,帮助教师梳理不同类型的游戏的具体组织与观察方式。

“1分钟随手拍视频分享”,开启研讨热身。在隔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前3分钟,由老师进行1个随手拍户外游戏视频分享研讨。老师自备日常幼儿游戏片段,通过抽签、击鼓传花等形式推选交流人,教师回溯幼儿游戏,分享交流自己的观察发现以及游戏中的指导,引导其他教师分析该教师对儿童视角下的环境、支持性材料与指导策略进行评价和研讨。

“蹲下身来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发现游戏需求。对年轻教师来说,做游戏中的观察者、指导者有难度,但做孩子们的玩伴是和简单的事,要求年轻教师从“做孩子的玩伴”开始,倾听孩子的语言,观察孩子的行为,体验和孩子在一起的快乐。最后反思自己与孩子玩的区别,从中发现孩子们的奇思妙想。慢慢的,从关注幼儿行为到关注幼儿需求,在幼儿有问题、有挫折时,教师在精神上、材料上、策略上给予适宜的引导。

“游戏案例版的教师手记”,提高观察水平。幼儿园的公众号平台开设了“教师手记”版块,鼓励教师将关注孩子的游戏行,积极撰写游戏案例。通过自主报名的形式进行交流分享,老师们围绕针对如何进行自主游戏的观察、撰写观察记录的方法,教师如何支持与推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等进行研讨,提高教师游戏中的观察、解读能力。

“姐妹园入园观摩交流”,助力问题梳理。幼儿园会定期邀请联盟姊妹园老师入园观摩幼儿园户外游戏,观摩后的交流研讨环节是老师们最期待的环节,老师们围绕材料投放、师幼互动、游戏观察与指导等方面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建议,碰撞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不断更新游戏理念,调整游戏材料与玩法。通过姊妹园“外来人”找堵点、找痛点的形式,给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动力的同时,也助力幼儿的深度学习。

“一苗一世界,长成各千秋!”让我们去相信、放手、发现、追随孩子,把“真游戏”还给孩子,把游戏主权回归孩子,尽情享受孩子给我们带来的喜悦,让孩子在真实中自然悄然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