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帘洞“桥”,在创意生发与问题解决中引发孩子的深度学习
游戏背景:
沙池一直是孩子们乐于探索、欢乐无穷的宝藏之地。幼儿园里的沙池与水池相邻、与梯子区相接,多向互通的环境为孩子们的游戏赋予了无限可能。孩子们进入沙池后热火朝天的在沙池里开辟出了一条条完整的河道。“我们把这些河道都连接起来吧,然后就可以在上面建造大桥了!”随着梓臣的一声呼喊,几个小朋友很快便凑到一起,“那咱们造一个什么样的桥好呢?”呈恩问到,“我知道,我每天上学都经过弥河大桥。”梓臣说。“是呀,我还知道有金光街大桥,它就是弯曲的拱桥的样子,我们可以搭那样的大桥。”呈恩说到。于是,孩子们经过实地查看,结合桥的图片,洞桥的搭建便应运而生。
游戏过程:
阶段一:河道变身双桥洞
在镜坛的引领下,孩子们先做好搭建大桥的计划,将所需的材料进行整合规划(图1)。进入沙池后,按照分工去寻找材料。梓臣:“我们的大桥是那种弯弯的高高的拱桥,所以我们需要把桥搭的再高一些。”镜坛:“可是我们要垒高的话需要很多的积木,建构区里没有那么多的积木啊。”
这时梓臣推来一个黑色波纹滚筒,一边推一边说:“我们把这个地方(河道)再铲平一下,放上一个滚筒,这样直接就加高了。”“那一个滚筒我也没法固定积木啊,积木很容易掉下去。”镜坛马上反应到,“一个滚筒可能上面支撑不了积木什么的,我们就再加一个滚筒来,就能做成双桥洞。”在梓臣的呼吁下,小伙伴们一起合作摊平河道,想让两个滚筒的高度一致。梓臣带领着小伙伴们开始在河道上不同的铲、挖、蹲、目测是否摊平。感觉差不多了,第二个滚筒也准备就位了。
发现问题:桥洞高度不一,核验出真知
“你们看,这两个筒不一样高啊!”镜坛将铲子放在两个筒上,一下子就看出了两筒的高度差距。“这样我们的桥不就歪了吗?”镜坛补充道。
发现问题后,镜坛和梓臣就将筒推开,再次进行河道的摊平工作。这次他们经验十足,一边摊平河道,一边再将滚筒推开又推回,反复用铲子进行测量比较。经过“测量——撤走滚筒,向下挖平——再次放回滚筒比较——继续调试——不断测量比较”,直至最后两筒高度一致,调整成功。
幼儿行为解读及分析:
1. 合作意识,促进游戏的深度发展。孩子们在活动中将合作精神发挥到极致,他们从计划的制定到洞桥的生发,所有人都在为两个大“洞”能够顺利落地不断努力。从“洞”的固定到“洞”的高度调整,无不彰显孩子们在游戏中的合作意识。由此,助推幼儿继续探索游戏的动力。
2.问题导向,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游戏进行中出现了两个问题:当“洞”滚动时,孩子们将“洞”两侧用沙子填起固定;当“洞”高度不一致时,孩子们通过用测量、目测、找平、调试、比较的方法不断解决问题。经过反复的对比尝试,终于调整成功。
教师思考:
1.适宜的材料为游戏提供了充足的支持。大波汶筒进入沙池了,这一个举动足以说明儿童在游戏中是自主的、主动的学习者,他们能够根据自己游戏的需求寻找材料。同时,孩子们在沙池区材料的运用也给与幼儿提供了充足的支持,最大限度的发挥孩子们在游戏中的创造力。
2.经验的迁移推动游戏的发展。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学着镜坛的方法,用铲子不断调整“洞”的位置,过程中“测量——撤走滚筒,向下挖平——再次放回滚筒比较——继续调试——不断测量比较”反复测试,我们看到了一人的经验到全组经验的传递过程。
阶段二:沙固洞桥初建成
“我把木板铺在桥洞上,你们往上垒沙子哦!”炫赫主动将自己要做的事情和大家分享。“那好,我和森宝先用沙子固定好桥洞的两边,你铺好了我们再把沙子弄上去。”梓臣也附和道。大家齐心协力,分工明确,将滚筒再次固定好,并开始初步固定桥身。
问题1:桥洞清洁工
“你们弄沙子的时候小心一点,沙子都弄到桥洞里来了。我在这里把里面的沙子弄出来。”镜坛发现大家在用沙子固定桥身的时候容易把沙子弄到“桥洞”里,于是就自告奋勇的承担起桥洞的清洁工作。整理完成、桥洞固定好后,梓臣和森宝又搬来梯子放在桥洞的两侧,用于通行。
孩子们都完成自己的工作后,河道开始通水,洞桥发挥出了它的作用,在沙池中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引得其他的小朋友驻足观看。
问题2:游戏后复盘生发新的创意
在游戏后的分享中,我问到:“我们的桥洞部分固定好了,那这个桥还需要怎么搭呢?”问题引发了孩子们的兴趣。“我们可以在桥上搭建一个可以站岗的地方,这样我们小朋友们来玩的时候,就可以有一个人在上面站着,就能观察到沙池里所有人的动向了,如果有危险行为的发生就可以及时告诉老师了,这样就能保证大家的安全。”森宝兴奋的发表着自己的想法。镜坛说:“桥洞是两边用梯子固定住,然后就能方便我们爬上去了。”
就这样,在游戏的复盘中孩子们都表达了自己的创意想法,对下一次的游戏也充满了期待。
幼儿行为解读及分析:
1.问题的解决推动游戏的不断发展。
沙子固定洞桥的阶段,孩子们用沙子覆盖好滚筒两边,并用梯子加固,以减少沙子总是散落下来带来的不稳定因素。这也是孩子们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他们认为两端的梯子夹着两个滚筒,梯子保持稳定,滚筒自然而然就能稳定,也体现了他们对桥的这种对称结构的认知。
整个游戏,可以看到孩子们都在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对出现的问题作出自己的判断,也看到了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2.游戏后的复盘为后续游戏的开展增添助益
幼儿亲历、体验、探索的过程是他们学习的过程,真实的问题情境正是触发他们自主学习的最佳契机。通过复盘孩子的游戏,丰富自己的经验,从两个桥洞的搭建到测量比较高度,再到用板子和沙子固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孩子们动脑思考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思维也得到发展。并且还思考了游戏的后续玩法,为后面继续进行创造性游戏做好铺垫。这一次,他们由自己的亲身感受产生了想要对桥面进行加工改造的想法并付诸实践。
教师思考:
1.放手支持
游戏中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他们的专注、坚持不懈、分工合作等品质尽情展现。作为教师,我们在细致观察的同时,也要注重游戏分享环节的反思,帮助幼儿提升游戏经验。通过不断反思逐步构建自己的经验,积极推动幼儿去发现不同的主题、多样的玩法,让游戏更加精彩。
2.经验分享
幼儿经验进行传递,吸引更多的孩子加入到搭桥的游戏中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孩子对大桥感兴趣,纷纷加入,后期一定会有许多不一样的想法去碰撞、融合,让游戏更加有戏。
阶段三:桥洞变身“水帘洞”
随着洞桥的底部的建立和稳固,孩子们开始着手改造桥面。镜坛自发用小推车去建构区找来木质砖块,在桥身上进行垒高。“我来帮你吧,你在上面摆,我把木头砖块给你传过去。”呈恩看到后也主动的加入了搭建桥身的队伍中,他们俩个配合默契。
问题1:围栏变桥面
刚开始镜坛将木质砖块竖着摆成两排放在桥的两边作围栏,但在往上垒高的过程中总是不稳固,一不小心碰到就会摇摇晃晃然后掉落在水里。“你不能这样摆,这样积木总是掉,它是木头的,不能总是掉到水里,会被泡坏的。”呈恩指出他在搭建过程中的问题,于是两人商量后,原来侧面竖放改成平铺垒高,在积木一层层的平铺整齐的加高中保证其稳定性。
问题2:积木变垫子
“我们的积木不够了”呈恩说,“那我再去建构区运吧,”镜坛马上说。但这次小推车却是空着回来的。“建构区的老师说他们的小朋友还需要积木搭建,所以拿不出更多的积木来给我们用了。”镜坛失落的说。“那怎么办呢?那我们的桥不就搭不起来了吗?”呈恩也难过的问。
按照孩子们的计划,桥身想要达到孩子们的预期高度,需要大量的木质积木来搭建。但建构区同样开展着搭建游戏,并不能拿出很多的积木来供孩子们使用,就在这时镜坛又想到了其他的办法。
“我有办法了,”镜坛向周围看了一圈后兴奋地说:“之前咱们不是在垫子区玩过嘛,那些垫子叠起来有高的有矮的,我们就去搬个高的过来,直接垒在这些积木的上面,这样桥不就变高了!”两个小伙伴一拍即合,去把垫子搬来后放到桥身上加高。
问题3:吸水变防水
固定好桥身的部分,桥洞要开始通水了。呈恩着急的说:“不行啊,通上水之后,水都流到垫子上了,这不就把垫子都弄湿了吗? ”“但是我们把它放到这里,肯定会用到水啊,那怎样才能让垫子不湿呢?”梓臣说到。这时镜坛想到:“我记得每次下雨的时候,老师都用防水的布盖起这些积木、垫子什么的来,怕让雨淋湿。我们也找一块防水布盖上,这样,整个桥身不就不怕水了嘛!”
说干就干,镜坛找来了一张很大的防水布,想要把它铺好。“老师,你来帮帮我吧,这个布太大了,我弄不上去。”在他尝试了两次后,觉得自己没办法将这一整块的布铺整齐,两边都铺好,于是他向我发出求助。收到他的“求助信号”后,我马上加入到游戏中帮助他一起将防水布铺好、整理整齐。
问题4:水帘洞添水
一切准备就绪,孩子们开始开闸放水了,他们首先将水管放置在最上面,让水慢慢流下来,这时,看到水流顺着桥洞流下,梓臣兴奋的大喊:“好像水帘洞啊!”他的呼喊吸引来更多的孩子加入到“水帘洞”的情景中。
“我们把水管固定住,让水自己流下来吧。”镜坛先拿起铲子来尝试将水管压住。“你这样根本不行啊,铲子直接压不住。”梓臣说到,于是他搬来了一节比较粗的pvc管道,“我们把水管放进去,应这个试试看能不能固定住。”尝试了之后发现水管还是会掉下来,这时呈恩说:“我把黄色圆盘搬来加载两边固定住试试。”有了黄色圆盘来压住、夹住水管,让水流在固定的位置缓缓流淌,挑战成功!呈恩又有了新发现:“这样的话水流只能从一边流出来了,我们得想办法让它从防水布最上面流出来,这样的话水就可以往好几个方向流了。”就这样,“水帘洞”的游戏在孩子们的脑洞大开中获得了无穷的欢乐。
孩子们也在后续的游戏分享中继续总结自己的经验,从问题的发现到如何解决的。在遇到自己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也会寻求大家的帮助。比如垫子上的管子始终不能很好的固定住时,班里的其他小朋友也纷纷跟他们想办法:
“换一根冲击力没有那么大的水管。”
“可以用别的材料制作一个装置,能把水管竖起来朝上喷的。”
相信在大家的集思广益下,下次的游戏中一定能够通过不断的尝试,然后解决这个问题。
幼儿行为解读与分析:
1.在“变”中激发幼儿创新意识。在游戏中从“围栏变桥面---积木变垫子---吸水变放水---水帘洞添水”,引发了孩子们对于材料的创造性使用及创造性的改变,培养了孩子们创新创造意识的能力。整个过程中孩子们自主尝试,在使用时进行多元创生,通过创新性的思考推动游戏继续发展。
2.在勇于尝试中形成积极的学习品质。游戏中,幼儿专注于桥身的搭建,探究如何将桥面既能加高加固、又能长久使用,耐心地一遍遍验证自己的想法,体现出明显的目的性和坚持性。在幼儿解决“水帘洞添水”的过程中,通过五次的尝试,直至成功,而且还创生出多种固定位置的方法。不仅充分调动自己的已有经验,整合新经验,互相配合,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用于探究和尝试等积极的学习与心理品质也在悄然生成。
尝试次数 | 材料使用 | 操作过程 | 结果 |
第一次 | 水管 | 直接将水管放到防水布上 | 水撒的到处都是,需要一个人去固定,否则就会掉落,失败。 |
第二次 | 水管、铲子 | 将铲子直接压到水管上 | 水流太大,铲子压不住,失败。 |
第三次 | 水管、粗大的黄色pvc管道 | 将水管通到pvc管中固定 | 还是容易掉出来,失败。 |
第四次 | 水管、细长的黄色pvc管道、黄色圆盘 | 水管固定在细长的pvc管中,两侧用黄色圆盘加紧固定 | 水流通畅,成功。但水只能从一侧流出。 |
第五次 | 细长的黄色pvc管道、铲子 | 用细长的pvc管和铲子一起压住固定 | 水流通畅,成功。 |
教师思考:
1.每个孩子都是大玩家,跟随游戏的变化随时创生出新的玩法。刚开始的桥上搭建“围栏”,到通上水后奇思妙想的“水帘洞”,孩子们在一次次的认知中实现了观察、解释、思考、合作等思维能力和学习品质的发展。
2.作为教师,给予孩子前期的游戏经验,要提前预设好可能出现的游戏行为,积极回应幼儿的游戏。“水帘洞”固定位置引水、打造喷泉瀑布等,无轮哪种情况,我们都应该支持孩子们去大胆的探索实践,追随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新发现”、“新问题”、“新需求”,让孩子在游戏中去经历、去尝试、去探索,最终才能成就儿童,激发出游戏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情。同时,在孩子遇到问题时,我也会及时关注,观察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孩子需要帮助时,我也会第一时间加入到游戏中,成为孩子的好帮手。
游戏价值分析与教师思考:
两个滚筒、一个垫子、一把木梯、三个木板,引发了孩子们在沙池里探索洞桥的游戏意愿。整个游戏过程彰显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有效合作能力,认知经验迁移运用能力、良好的身体素质以及积极的学习品质。
1.在自主探究中发现并解决问题,推动游戏的发展。
在游戏中幼儿是具有自主游戏能力的,他们能够根据环境和材料,因地制宜,物尽其用。在这个游戏中,孩子们探索热情从未减退,从滚筒的增加、高度的调整,到桥面形态的稳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同伴间的默契配合,多次反复尝试,积极主动思考,不断调整。从最初只有两个桥洞的桥到较为稳定的桥再到可以通水的水帘洞桥。这样一个探究过程,也是幼儿的认知经验不断构建和丰富,思维越来越灵活,游戏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游戏水平逐步提升的过程。可以说,解决问题的过程给幼儿提供了充足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机会。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每一次游戏后的复盘中,孩子们都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思考,将游戏玩的越来越精彩。
2.在直观体验中倾听幼儿,陪伴他们将游戏走向精彩。
在游戏中全程观察记录,持续陪伴幼儿游戏,鼓励幼儿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乐于想象与创造。在“水帘洞”的偶发游戏中,孩子们接水管、通管道、调整位置,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及时记录下来反复思考。从中发现孩子游戏的兴趣点,发掘游戏中的生长点。从而收获他们在自主探索下获得新技能,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同时我也会尊重孩子的游戏意愿,相信他们具有无限潜力,我始终密切关注他们的游戏行为进程,并以默默靠近的方式支持她们,并给予他们材料选择的自主权,引导他们可以跨区域、可移动、可组合的使用材料,让孩子最大限度的获得自我挑战、自我发展的机会。
写在后面的话......
持续了将近一个月的水帘洞“桥”成为六一当天最受欢迎的沙水乐园,他们不仅沉浸在水帘洞的“淋水时刻”还在不断的创造游戏,他们将两边的梯子、板子调整位置,然后尝试滑下来,由此引发了孩子们新一轮的游戏----水帘洞上的水滑梯。让我不仅感叹孩子们才是小小创意家,我们应当向儿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