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亓晓霞 作品类别:中学|历史 作品序号:25604
工作单位:济南市莱芜区莲河学校 地址:济南市莱芜区莲河学校 联系方式:13563413087

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培育的探析

内容摘要:家国情怀是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将家国情怀教育深深融入历史教学中,增强广大青少年的家国意识,民族才能团结,社会才能稳定。教师要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立德树人功能,改进教学方式,挖掘家国情怀的相关素材,对学生进行更好地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 家国情怀 探析

2016年9月教育部发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历史五大核心素养是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含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和人文要求,是对课本知识的情感升华,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的重要标志。家国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珍贵的精神资源,从古至今一直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奋斗不已。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家国情怀的培育是提升学生历史素养和思想认识的重要方面。

一、家国情怀培育的重要性

我国随着推行新一轮课程改革,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重新制定了课程标准,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成为一个崭新而热门的话题。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各种教学教研从根本上都在为如何取得更好的分数而进行,家国情怀严格说是一种价值观教育,一种情感的培养,因此在有限的教学中,教师相当部分学校和教师会不自觉忽视这个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教师往往在教学中更关注的是历史史实、历史影响,对家国情怀培育这一目标在教学中虽有体现,但是要么方法手段不够灵活,要么是平铺直叙、蜻蜓点水、空洞说教,无法真正引起学生的共鸣,家国情怀的培育成为一种形式。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形成对家乡、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具有国际视野,有理想、有担当。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放眼世界,以服务于国家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2019年香港的“修例风波”中,我们看到不少香港的学生成为“港独”的领头羊、随从者,令人痛心。而在内地,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应试教育的重压、学校思想教育的淡薄,使得部分学生缺乏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观念,接二连三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就是一个缩影。这让我们认识到在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育的重要性。将家国情怀教育深深融入历史教学中,增强广大青少年的家国意识,民族才能团结,社会才能稳定。作为历史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培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国家民族荣辱观。教育学生只有将个人理想和民族梦想、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融为一体,才是真正的爱国爱家。

二、家国情怀培育的有效策略

(一)通过创设有效情境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通过充分挖掘中国的科技发明、传统文化、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中家国情怀的相关素材,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实现由关注知识传授向关注学科育人的转变。在教学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设置有效的历史情境,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青铜文化时,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同学们展示了司母戊鼎与四羊方尊的图片,指出这两件青铜器是我国青铜器中最突出的代表,然后又播放了《中华文明—青铜器》中的一段视频,通过这些资料可以让同学直观的感受到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劳动人民的智慧,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再如,在学习《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时,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张骞的精神品质,老师通过多媒体播放《张骞通西域》视频,这段视频对学生们触动很大,观后同学们畅所欲言的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悟。教师适时的点拨:在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不论在何种情况下,张骞的手中始终拿着一根代表使臣身份和大汉王朝的汉节,在他出使西域的十三年间,他“持汉节而不失”,这根汉节于他,早已不再是简单的信物,而是精神力量的支撑,是一种民族气节和国家风骨,是一种人生信仰。正是这种家国情怀才使他拥有了“凿空”的勇气,成为了翦伯赞盛赞的“出类拔萃之人物”。这样通过创设有效地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活”的历史,并通过合理的引导与激励,水到渠成的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

再如,在学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通过对媒体出示这样一组数据:

●长征,1934年10月开始,1936年10月结束,历时两年,总行程6.5万余里。红军先后跨越了近百条江河,征服了约40座名山险峰,其中有20余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皑皑雪山,穿过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

●红军长征出发前约有20万兵力,到达陕北时只剩五六万人。

●长征中,红军平均每天行军37公里。在中央红军368天的行军途中,15个整天在打大决战,平均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

●中将以上的254名将帅中,有222人参加过长征。以长征开始时计算他们的平均年龄,9位元帅为36.5岁,8位大将为31.7岁,48位上将为25.9岁,15位中将为23.8岁。

通过大屏幕展示这样一组被鲜血浸透的数据,对历史进行量化分析,可以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对学生的思想起到了强有力的震撼作用,让学生们深深地认识到今天的幸福安宁生活来之不易,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二)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历史类主题实践活动有着丰富的形式和内容,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类实践活动中来,可以弥补历史课堂教学的局限。通过举办专题讲座、专题报告、观看历史文献片和电影、图片展览、参观纪念馆等活动,使学生形象直观地受到家国情怀教育。例如,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组织同学们进行“追寻红色足迹,感悟百年党史”——参观莱芜战役纪念馆活动。莱芜战役纪念馆真实再现了莱芜战役艰苦卓绝地战斗过程,让学生们对革命先烈的牺牲精神和丰功伟绩有了更加鲜活、深刻的认识,使同学们深切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和祖国。这类主题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而且能有效地提升他们的家国情怀意识。再如,组织开展《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家国情怀》影视配音活动,学生们积极参与,选择了给《觉醒年代》《小兵张嘎》《建党伟业》等红色影视剧的配音,学生们对这一活动非常喜欢,积极参与影片的配音,热情高涨,激情四射,全情投入,使红色基因再次铸刻进学生们的血液里,自然的融入每位学生的血脉中,有效地培育了学生们的家国情怀意识,避免了单纯枯燥的说教。  

(三)通过引导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小论文、手抄报等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辩证地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并以此引导学生积极撰写历史小论文,制作历史手抄报等,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历史观。例如,结合历史课本的拓展活动,组织学生撰写《缅怀先烈,振兴中华》、《改革开放三十年》等的演讲稿,举行演讲报告会。组织历史人物报告会,让同学撰写了《我眼中的孙中山》、《我敬佩的英雄人物》《我的偶像——毛泽东》等历史小论文。制作《重走长征路》、《党在我心中》、《弘扬五四精神 争做时代新人》等历史手抄报。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获取了新的知识,提高了写作能力,更使情感得到升华,家国情怀素养得以有效培育。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同学更好地感悟历史,有效地培育了他们家国情怀意识,使学生能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树立起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三、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给予学生正确引导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不仅要树立牢固的唯物史观,深刻了解历史教育的价值所在,还要把握时代脉搏,给学生以正确引导。教师要与时俱进,了解教育发展的趋势,认真钻研初中历史教学内容,同时,还应多阅读一些和新课改有关的书籍和论文以及一些时政文章,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为学生将来更好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师作为学生的“导师”,要想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自己首先应具备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以自身的思想品质来感染学生,通过人格示范来体现家国情怀,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只有才能够以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讲解、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寓思想教育于历史教学中。教师通过自己的良好的人格魅力,以自己的爱国情怀来感染学生,并通过合理的引导与激励,使学生真切体悟爱国主义情感,进而培育他们的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1.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子天.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研究[J].文理导航.2020

3.周刘波.《家国情怀:历史教育的价值旨归及其实现路径》.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