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李 然 作品类别:中学|生物 作品序号:25783
工作单位: 山东省金乡县兴隆中学 地址: 山东省金乡县兴隆中学 联系方式:13012928639

用分离综合法对“两栖动物”概念的教学设计

用分离综合法对“两栖动物”概念的教学设计

                                                                   山东省金乡县兴隆中学  李 然    电话:13012928639  邮箱:boyliran@163.com

《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高全体初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就是生物学的核心知识、重要概念和观点。其中,概念的学习需要学生对概念达到深层理解和准确掌握。

关于“两栖动物”的概念,一直以来,学生容易望文生义,形成错误概念,即:能够进行水陆两栖生活的动物就是两栖动物。为避免这种错误概念的形成,我对“两栖动物”这一概念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青蛙发育过程。

2.了解青蛙的变态发育。

3.正确理解并能描述两栖动物的概念。

4.小组分工合作,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二、课前准备:

1.每5人一组,共10个小组。每小组分发白纸板一块(粘贴图片用)。

2.准备带有生活环境背景的青蛙、乌龟、鹅、水獭、人各发育阶段的图片,每小组各一份,并打乱顺序。(带两只成蛙的图片一张,一只在水中一只在陆地上;其他动物每张图片上都有两个个体,一个在水中,一个在陆地。)

3.准备青蛙、乌龟、鹅、水獭、人不同发育阶段的呼吸器官(器官名称标注在图片的相应位置)解剖示意图图片,每小组各一份,并打乱顺序。

4.资源包:青蛙和蟾蜍的发育过程视频资料各一份。

5.作为表现优秀奖励的可贴小星星若干。

三、概念生成过程:

(一)通过比较,了解青蛙幼体蝌蚪和成蛙在生活环境和外部形态方面的不同

1.给每小组发放带有生活环境的青蛙、乌龟、鹅、水獭、人各发育阶段的图片。小组内同学进行分工,每人选取一种生物的图片按照发育顺序进行排列,小组内成员互相讨论、指导和检查排序情况,并观察所给生物幼体和成体两阶段的外形是否相似。

2.先展示一个小组的排序成果,再展示其他小组中不同的排序结果,展开小组间讨论,直到确定正确结果。  

3. 比较各种生物的幼体和成体的生活环境和外部形态,小组内讨论青蛙幼体蝌蚪和成蛙在生活环境和外部形态上的差异,小组间交流,形成一致观点。

学生生成结论:

结论一:青蛙的幼体蝌蚪必须生活在水中,成蛙既能在陆地上生活,有时候也到水中生活;而其他动物,幼体和成体都既可在陆地上生活,也可在水中(人需要经过练习)生活。

结论二:青蛙的幼体蝌蚪和成蛙在外部形态上不同,差别非常大;而其他动物,幼体和成体的外部形态基本相似,差别较小。

(二)通过比较,了解青蛙幼体蝌蚪和成蛙在内部结构上的不同

1. 给每小组发放青蛙、乌龟、鹅、水獭、人不同发育阶段相应的呼吸器官(器官名称标注在图片的相应位置)解剖示意图图片。按照先前分工,每人选取相应动物的图片,在上次图片的下方进行贴图。小组内成员互相讨论、指导和检查贴图情况。

2.先展示一个小组的贴图成果,再展示其他小组中不同的贴图结果,展开小组间讨论,直到确定正确结果。  

3.比较各种生物的幼体和成体的呼吸器官,小组内讨论交流青蛙幼体蝌蚪和成蛙在呼吸器官上的差异,小组间交流,形成一致观点。

学生生成结论:青蛙的幼体蝌蚪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而其他动物的幼体和成体都用同一种器官——肺呼吸。

(三)通过比较,了解青蛙幼体蝌蚪和成蛙在生活习性方面的不同

1.小组内成员猜想并讨论青蛙幼体蝌蚪和成蛙在运动方式和食性上的差异,并与其他生物比较。

2.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但并不进行评价。

3.投放相关资料,小组自行评价。

学生生成结论:青蛙幼体蝌蚪和成蛙在运动方式和食性上差异很大;而其他动物的幼体和成体差异较小。

【阶段小结】

利用学生的已知知识,将“两栖动物”概念中幼体和成体在生活环境、呼吸器官、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差异分离出来,化整为零,各个掌握,有利于学生对“两栖动物”概念的逐步理解。初步实现第二、三教学目标。同时,通过展示并讨论排序成果,知道青蛙的发育过程,实现了第一教学目标。

(四)变态发育概念的生成

1.观看青蛙发育过程视频。巩固已掌握知识,将知识运用到真实场景中。

2.概括问题:青蛙的幼体蝌蚪和成蛙在哪些方面不同?同学间交流,形成一致观点。

学生生成变态发育的概念: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生活习性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青蛙的发育方式属于变态发育。

(五)两栖动物概念的生成

1.观看蟾蜍的发育过程视频。与青蛙的发育过程相对比,小组内讨论概括:从生活环境、呼吸器官、是否经过变态发育三个方面找出青蛙和蟾蜍发育的相同点。

2. 小组间交流,形成一致观点。

学生生成两栖动物的概念:青蛙和蟾蜍的幼体都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过变态发育后,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都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这样的动物就是两栖动物。

【阶段小结】

这两部分是将前三部分的结论再讨论,深概括,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化零为整,由小概念逐步综合形成大概念,实现了对概念的深层理解和准确掌握。

四、总结性评价:

在每次讨论交流后,根据各小组的表现情况奖励不同数量的小星星,以鼓励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最后对比每组小星星的数量,表扬闪光点,提出意见和建议。

五、教后反思:

生物学概念包括了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学科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初中生物学科中,有些概念简单易懂,但对于一些相对较抽象概念,由于受到初中学生自身理解水平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学生难以轻易掌握,更谈不上表述了,这必然给我们老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因此,细心研读新的《生物学课程标准》,用心揣摩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对重要概念要准确定位、深度解读,要知道教什么,怎么教,如果再加上对概念的关联性评价,从而在“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的教学环境中,能够对生物学重要概念达到理解并掌握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