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朱祺灏 作品类别:中学|政治 作品序号:26679
工作单位: 临沂市沂水县杨庄镇初级中学 地址: 临沂市沂水县杨庄镇曹高路14号 联系方式:15552913929

有效拓展,合理驱动,激活《道法》学习兴趣的实践探索

为什么一些《道德与法治》(下称《道法》)教师上的《道法》课,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呢?当前,《道法》教师在教学中,常常采用“讲解(讲授+解释)”的方式,导致学生听得枯燥无味,老师讲得画蛇添足。做一名“有趣”的道法教师,让课堂灵动起来,引导孩子在道法学习中找到乐趣,我觉得,还是要在资源、问题、活动和评价上,想点子,下功夫。

一、资源拓展:驱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材仅仅是个例子。作为一名道法老师,囿于教材,课堂也就失去了光辉,学生也就失去了润泽。以教材为蓝本,内引外联,活力无限。对于使用的教材,必须“创新性发展,创造性整合”,这样,教材才是活的。按部就班,只是教死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我们要具备医生“妙手回春”的能力,向资源借力,从内容求解。

我在上《道法》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第2课“学习新天地”时,恰好记得一直在读的团结出版社出版的朱祥慧、高明老师著的《教师专业成长的幸福路径探微——做最好的自己》一书,书中恰好有个《砍树》的小故事契合《道法》这一单元课时的学习,于是我引进了这个故事:

砍树

有一个工人在一个伐木厂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他决定认真做好这份工作,好好表现。上班第一天,老板给了他一把斧子,让他到人工种植林里去砍树,这个工人卖力地干了起来。一天时间,他不停地挥舞着斧子,一共砍倒了19棵大树。老板满意极了,夸他干得不错。工人听了很兴奋,决定工作要更加卖力,以感谢老板对他的赏识。

第二天,工人拼命工作,他的腿站久了又酸又疼,胳膊更是累得抬不起来了,可是这样拼命,却并没有带来更好的结果。他觉得自己比第一天还要累,用的力还要大,可第二天却只砍倒了16棵树。

工人想也许我还不够卖力,如果我的成绩一直下降,老板一定会以为我在偷懒,所以我要更加卖力才行。第三天,工人投入了双倍的热情去工作,直到把自己累得再也动不了为止。可是,让他失望的是,他只砍倒了12棵树。

工人是个很诚实的人,他觉得太惭愧了,拿着老板给的高薪,工作却越来越差劲。他主动去向老板道歉,说明了自己的工作情况,并检讨说,我真是太没用了,越卖力干得越少。老板问他:“你多久磨一次斧子?”工人一听愣住了,他说:“我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砍树上了,哪里有时间去磨斧子啊?”

通过引进这个拓展资源,学生对教材主旨“学会学习,方法很重要”的认识更深刻了。一味的“死记硬背”,不仅效率低下,而且还会令自己沮丧,影响学习质量和长远发展,因此,必须在方法上想点子,行动上多借鉴,完成从课本到课外的横向拓展,让资源的引进彰显价值。资源的拓展,必须符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原则,以消除新授知识跟学生已有知识之间的隔阂。

从以上引进的这则拓展资源中,学生不难看出并懂得:埋头苦干虽然是很好的做事态度,可是,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我们花上大量的时间,事情自然就会解决。实践告诉我们:不是不做事,也不是只做事,而是要注意做事须用上“多快好省”的方式和方法。常言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误砍柴工”。工匠在做工前打磨好工具,操作起来才会得心应手,也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问题导航:驱动学生探究的欲望

问题导向,有时候开门见山,有时候,曲径通幽。问题设的好,引进的资源就能落在实处,实至名归。问题设不好,就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因此,作为道法教师,一定要有“巧”设问题意识,让学生通过问题,学会分析,学会对症下药,通过问题,让学生学会字里行间的哲理智慧,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以小见大,学会充实自己。所以我们教师要在阅读理解型、价值引领型、观点表达型、生活解决型、社会实践型等问题引进中,通过问题导向,给学生以探索最佳解决路径的导“火”索,让探究的方法深入到每位学生的心田。

1.设置梯度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学文、明理、励志、导行。没有问题的引领,学习就会肤浅。如果仅仅停留在故事很有趣,那就是浅尝辄止。必须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引发深度思考,领悟其中的道理。

什么是梯度性问题?就是一步一个台阶,实现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的过渡。你不能一下子就把学生难住了,学生无法作答,那就相当于做了无用功。所以,问题解答要循序渐进,尤其问题起步阶段,一定要让学生从文本中能找到证据。

譬如还是《砍树》这个文本,不妨先设置这样一个用到跨学科数学的运用:

(1)这位伐木工人三天一共砍倒了多少棵树?

学生就会把第一天19棵,第二天16棵,第三天12棵相加,只要数学还可以,是算不错的,如果数学不行,19+16+12岂能等于47呢?所以,该类题目一定要让后进生来解答。

然后,再深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2)为什么这位伐木工人越砍越少?

是啊,为什么投入的时间精力越多,产出的效能越少,这不得不引发学生的追问和小组探讨,通过小组内每个人对该事的认识、碰撞、分享,每个人的心智在相互启迪中有了认知上的提升。通过小组探讨后,给中等生以解答的机会。

2.选择好时间节点,读前、读中、读后介入问题。从阅读的时间节点上,可分为读前、读中、读后的问题,选择在哪个地方置入问题,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情和资源的难易程度。我们不难看到,当“读前”设置问题时,一般起引导作用,或者抛砖引玉;而“读中”提出问题:一般针对阅读的材料,进行提问;“读后”追问问题:一般是引导学生领悟,或者学生需要进行深度思考,甚至回归到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上。

当然,如果材料相对简单,可以“读前”设置问题,若材料难易程度中等,可以“读中”提示学生思考,一旦材料偏难,就得在“读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读和揣摩。

3. 好钢用到刀刃上,针对题型与内容精炼问题。我们在问题驱动上,一定要慎重,尤其在价值取向上,一旦误导了学生,就是毁灭性的。我们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理想、信念的导向,必须正确。以正确的方向,启智增慧,培根铸魂。

当然,一道题能解决问题的,坚决不能出两道题,本着“少而精”的原则,不要重复,不要给学生造成无所谓的牺牲,浪费学生的时间、精力。

在问题的内容和形式上,我们一定要用心。还是以《砍树》为例,可以是填空题:

(1)勤奋固然没错,但更要讲究方法,我建议这个伐木工人要采用___________的方法。

可以链接传统文化题:

(2)我想到了老祖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语。

可以是生活回归题:

(3)这种不动脑思考的事,你碰到过吗,愿意跟我们分享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活动跟进:驱动学生参与的维度

活动是培养学生巩固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说教走不进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历练。让“多姿多彩”的活动,勾起学生美好的记忆,经风雨,见彩虹。让活动留下印记,学生可以读后感,可以诗配画,可以手抄报,可以演讲比赛……实施“道法+”的活动展示或呈现,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成果。学以致用,要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好生活中的问题,把学到的知识,积淀为自己的核心素养。

1.激情演讲比赛活动。课前3分钟,用学生来感动学生,用学生来拉动学生。准备者、聆听者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收获。每两周评选出演讲“三甲”(冠军、亚军、季军)。

2. 创意手抄报活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准和站位,分层次、分角度、分梯度以手抄报的形式进行内容上有效的统筹,达成理解教学内容,挖掘教学内容的育人价值的目的。以学生切身体会的手抄报,引导学生自主、积极、理性参与丰富的社会生活,增强《道法》学习的生活性、探究性、开放性、思想性和实践性,学生在张贴出的手抄报中相互观摩学习,增强团结、包容、互助、共进精神。

3.思维导图绘制活动。每节课、每个单元、整册书,我们都鼓励学生画出思维导图,所学内容以精彩的框架呈现出来,学生依托这项优化、高质、高效的创造性劳动,突出学习的本质,理解潜在的知识,形成基本的素养,达成书法、美育与道法的完美结合。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基础知识,在认识、体验和实践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全面达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学科关键能力。

四、评价激励:驱动学生未来的憧憬

只有把握住评价的目的和作用,评价才是真的落在实处,杜绝为了评价而评价的不良现象。很多时候,评价需要对症下药,需要因材施评。将心比心,要在学生幼小的心灵埋下向上向善的种子,我们必须用好“心”的评价,给孩子指向光明的大道。

1.以评为学,以评促学。在学习中,我们开展了自评、组评、师评,还注重了评价的升级,让评价接地气、真服务,就必须以评价来带动学习,以评价促进学习。我们开展了日“单一”评价、周“综合”评价,此外,月“争星”评价和学期“家庭喜报”也备受学生及家长的喜爱。当然,采用何种鼓励、激励、奖励的方式,要根据实际才会有不同的功效。

2.鼓励为纲,增值为目。本着评价的目的、功效,学生才内得方法沉淀,外能迁移运用。金杯、银杯,不如给学生一个好的口杯,所以,我们要在多鼓励中,力求《道法》学习的增值。即便处于同一学习水平线的学生,但是由于性格的不同,我们得施以不同的评价。有的时候,相同的答案,我们可能得用不同的评价尺度,因为学生处在不同的档次、不在同一个平面上。学生的学习离不开鼓励,通过鼓励性评价,诱发出学生愿学、想学的诉求,让为未来而学的目的落在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