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节外生枝”的“脱轨”教学
一段“节外生枝”的“脱轨”教学
官爱珍 山东省临沭县青云镇白旄初级中学 13734354656 bmzx816816gaz@126.com
平时上课时,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备课时没注意到的问题,如果为了教学进度,可能会几句话跳过,但有时任性一下,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学习元朝运河时,有细心的学生发现黄河入海口竟然从山东北部南移到江苏境内了,于是就大声提出来了,随后许多学生恍然大悟般随声附和。我也懵了一下,这可是备课时没想到的,本不想耽误新课时间,但面对那些以为老师应该无所不知的孩子们,我又怕他们失望,于是就打消了敷衍的想法,抓紧时间开动脑筋,前联后想,猛然记起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成灾并改道,既然学生提出来了,不妨复习一下。
于是我暂停新课,引导学生回忆讨论曾经学过的关于黄河的历史知识,很快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了一大堆,我又提示学生按时间顺序进行了一番梳理,竟然总结的有条有理:远古时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商朝因为水患和政治动乱多次迁都,商王盘庚迁都到殷后稳定下来;汉武帝时黄河决口,河道南移,汉武帝亲临治河工地,决口堵塞后,河水复归故道北行,此后八十年间未再发生大的水灾;东汉明帝时令王景主持修河,后黄河八百多年里,没有改道;元世祖时治理黄河,免除了黄河下游水患。之后,我又让学生看着地图册做了几点简单的补充说明:在东周至南宋初年,黄河的迁徙大都在现行河道以北地区,从地图册上可以看出,黄河在南宋时才改道现行河道以南,之后历经元明清三朝,一直没有大的变动。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才改走现行河道,在山东境内流入渤海。清末及民国时期,战乱不断,国政衰弱,治河也陷于停滞状态。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了全面综合的治理。
我又引导学生思考下历史上黄河经常泛滥成灾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大部分学生都知道,黄河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淤积,以致有“地上河”之称。自然引出如何保护母亲河,让赤地变青山,黄河流碧水的结论。
最后我做了总结,虽然有人说黄河在历史上是条害河,但浩浩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炎黄子孙都把黄河当做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人在歌唱她,赞美她,抒发对她的依恋和热爱。
我想着这堂课反正不正常了,不妨巩固拓展一下,让有兴趣的学生,课下做一份手抄报,搜集关于黄河的历史、地理、文学、艺术以及治理保护等等资料,也可提出自己的创想,抒发自己的感情。本来我以为要求太空泛,也没报多大希望,毕竟是乡村的中学生,没有多少资料好查,又不是考试内容。谁知几天后,我收到了一摞手抄报,里面竟然不乏精彩之作。正是因为我没有过多的要求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很广阔,天马行空,无所不有,内容之丰,让我惊讶。其中以文学为专题的手抄报描绘了黄河那壮阔恢宏的气势,以特有的艺术语言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幅古代黄河的画卷。比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简直就是一部黄河诗歌大汇集,可见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此外还有民谣:“黄河滚滚波浪翻,牛皮筏子当轮船”、“九曲黄河十八弯,宁夏起身到潼关”。竟然还有俚语,什么“不到黄河心不死”、“跳进黄河洗不清”。甚至出现了西门豹治理黄河支流漳河的故事,黄河象化石的文章,歌曲《黄河大合唱》等让人意外的内容。以地理知识为主线的手抄报则侧重于现代黄河的发源地、流经地区,长度,入海口等内容,并提出从上中下游地区分别治理的建议,可见是认真复习了地理知识的。另外许多学生都提出了积极行动起来,保护母亲河的倡议,说明学生的环保意识也很强。我惊叹学生的思维如此广阔深远,一摞手抄报,竟可谓洋洋大观。
我挑出几张精彩之作,张贴在教室里。许多学生反映,没想到关于黄河还有这么多的知识,真是开了眼界,长了见识。
虽然当时那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但我并不遗憾。新课可以补上,但学生思维的火花如果不及时抓住,却是转瞬即逝的,也许以后即使刻意为之,也不会有这么好的效果。现在不是提倡有效教学吗,但有效不一定有价值,就是这么一段“节外生枝”的“脱轨”教学,和考试尽管没有多大关系,却可能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
通过这段从课上延伸到课下的“黄河插曲”,我认为学生对黄河的认识不论从历史地理还是文学艺术,甚至环保方面都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从黄河的壮美中认识到保护黄河的重要性,同时增长了搜集整理资料的动手能力,学会了各学科知识之间的渗透联系。从长远来看,它可能会比一堂完整的新授课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