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乔荣华 作品类别:中学|语文 作品序号:29190
工作单位:山东省莘县妹冢镇中心初级中学 地址:山东省莘县水岸尚城8号楼2单元101室 联系方式:15020657871

浅谈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朗读教学

浅谈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朗读教学

作者:乔荣华      工作单位:山东省莘县妹冢镇中心初级中学

邮寄地址:山东省莘县水岸尚城8号楼2单元101室

联系电话:15020657871         电子邮箱:529654568@qq.com

摘要:新课标要求语文必须重视朗读教学,但在农村初中语文课堂的朗读教学中还有一些不足之处,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点看法:重视朗读教学,保留朗读时间;课文皆是素材,朗读加深理解;课堂朗读指导,丰富朗读形式,打造有效的农村初中语文朗读课堂。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有效性朗读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有效的朗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新课标也对语文教学目标提出了“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具体明确的要求。朗读通过有声的语言传达视觉的文字,刺激调动各个感官的积极性,深化学生对文字材料的理解。

新课标要求语文必须重视朗读教学,但据笔者了解,在很多农村初中语文的课堂朗读教学中,学生的“读”流于表面、流于形式,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教育观念落后,教师重“教”不重“读”,课堂上一味只顾“传道授业解惑”,不断的压缩朗读时间。

2、把课堂朗读重点放在教材中的古诗词和文言文上,而对于现代文的朗读是有意忽视、一带而过,狭义的认为“考试不直接考”的现代文不必要花费大量精力朗读。

3、学生的朗读没有得到教师正确的指导和有序的训练,如一盘散沙,杂乱无章。

那么针对在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如何将学生引入朗读情景,实现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的有效参与,打造有效的朗读课堂呢?

一、重视朗读教学,保留朗读时间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教师要明确朗读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加强业务学习,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探索出一条科学、适用的朗读教学方法。我们应该在一节语文课堂中保留出适当的朗读时间,确保人人都能参与到课堂朗读中,“以读促学,听读写相结合”。如朱自清的《春》文字优美,充满诗意,像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把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分配到朗读上,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感受作者对春的讴歌,对人生的追求,读出韵味,读出情思。再如沈括的《活版》是一篇介绍活字印刷术的文言科普说明文,语言晦涩,即使反复朗读,还是会有近一半的学生不能准确把握文意,像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边讲解边朗读,通过学生的朗读,教师的讲解,再结合演示动画,帮助学生梳理活版制作与印刷的的详细过程,感叹我国北宋时期先进的科学技术。教师还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扩充知识范围,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学生读前要求,读中指导,读后评价。

二、课文皆是素材,朗读加深理解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诉衷肠”。教材中选用的古诗词、文言文和现代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重点选拔”的经典文章,对学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和健康成长都大有益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各个文章的“知音”,吃透文本,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思;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小组交流合作,把握文章脉络结构,初步理解文意;最后教师点拨,指出朗读重点,经过反复推敲,深化对文章的理解。

1、反复朗读现代文,掌握阅读技巧。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要有语文思维能力,能够从朗读中总结概括阅读方法、阅读技巧,所以我们必须重视现代文的朗读。如彭荆风的《驿路梨花》,学生初读会疑惑茅屋的来历,谁是茅屋的主人;再读思考文章的写作顺序,知晓文章通过哈尼小姑娘的讲述插叙了茅屋的来历,通过瑶族老人的讲述插叙茅屋主人是梨花的传说;深读,结合课文内容总结插叙作用,并学会技能迁移,阅读其它现代文时能够迅速找出插叙内容,分析插叙作用,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2、配乐朗读古诗词,提高感悟能力。古诗词是中华璀璨文化中的珍宝,诗词同源,从开始的诗经、楚辞,到后来的乐府、歌行,再到词,都是和音乐舞蹈配合的。所以我们在朗读诗歌时也可以配乐朗读,营造氛围,沉浸式读诗,理解诗词深意,共情作者情感,提高感悟能力。如杜甫的《望岳》可以配乐古琴曲《高山流水》来读,在动听的乐曲中朗读,想象诗人笔下雄伟磅礴的泰山,共情诗人对泰山神奇秀丽景色和高大巍峨气势的热情赞美,感悟诗人勇攀高峰、俯瞰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激情朗读文言文,增加语言储备。课本中选编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具的佳作,语言注重精练,讲究推敲,含蓄蕴藉,富含哲思。学生激情朗读文言文,那些写人状物、蕴含深意的句子自然会进入其语言库,学生的语言也会潜移默化的丰富形象起来。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学生大声的激情朗读,可以感受“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的山间朝暮之美,欣赏“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的太守醉态,体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深刻哲思。

三、课堂朗读指导,丰富朗读形式

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朗读,必须讲究停连、轻重、抑扬、快慢的变化,必须要服从课文内容的需要,切合不同文体、不同表达方式,切合课文所蕴含的感情基调,切合各种修辞手段的意图,能体现叙述、议论、抒情、说明的不同特色,能表现文章人物身份和语境的实际,能给人以真切感。同时要丰富朗读形式:教师范读、引读,表现力、感染力强;全体学生大声齐读,互相暗示提示,有助记忆;指名读,了解学生朗读情况,有对比、可演示;自由读,可以用心感受,品味语言……。笔者在《孙权劝学》朗读课中分为“四步走”:指名读,指导学生正确把握文章节奏,并对指读的学生进行对比和评价;细读,指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朗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同时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解答;精读,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孙权、吕蒙、鲁肃三个人物分别应该用何种语气朗读,再邀请小组进行分角色表演朗读,教师根据朗读情况指导朗读语气、轻重、快慢等,在朗读中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悟读,全体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畅谈对课文的理解、从中收获的启示。

北宋朱熹指出“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探索”。有效的课堂朗读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助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朗读,把琅琅的读书声归还语文课堂,使之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热点和亮点,成为语文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切入点,而结合农村初中课堂朗读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这点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