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孟田恬 作品类别:幼教|幼教 作品序号:29509
工作单位:青岛市李沧区金川路幼儿园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世纪大道华腾公寓 联系方式:13625322529

青岛市公立幼儿园家园冲突的问题根源与化解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家庭教育脱离了学校教育,学校教育脱离了家庭教育,就无法实现培养人这一极为细微的使命。”家园合作共育可以使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协同方向、步调形成教育合力,密切合作,协同作用,有利于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方针,基于幼儿的个体差异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通过家园双方的优势互补,持续改进,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导教育工作者们: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但是,从目前的合作现状来看,家园合作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高效地进行。在实际工作中,客观存在的家园冲突,已成为困扰幼儿园和家长的现实难题。而通过合理有效的途径化解家园冲突,使家长和教师有效沟通、互相理解,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共同创建一个充满爱、关怀与尊重、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环境,这对切实提升家园合作质量,全面提高幼儿身心素质颇有裨益。

   结合相关文献,将家园冲突定义为:在家庭与幼儿园直接或间接的互动过程中,因为双方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及相互期望值等不同,导致在幼儿的教育问题上所出现的相互排斥、对立的行为或心理状态。这种冲突既包括其显性表现形式,如:双方争执、语言暴力、身体对抗等。也包括其隐性表现形式,如:冷战和僵持、愤怒和不满等。

   在国内的研究中,宋杨萍(2019)认为家园冲突的根源是幼儿园与家长教育目标不一致、对事实解释存在分歧以及对彼此的行为预期不同。詹天越(2020)指出应对家园冲突要牢牢把握住以下三点:一是家长诉求背后更深刻的原因是什么?二是事实发生的过程是什么?三是我们的教育处理要达到怎样的目的?彭解华、茅慕华(2019)提出家园冲突化解“六步法”,倡议科学有效的处理家园突发冲突,从而提高班级管理效率。贺慧(2020)认为家园合作共育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与幼儿园内外环境的系统整合。向海容(2019)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提出以下三点化解家园冲突的建议:一是教师要提升人际交往的敏感性,提高其处理家园冲突的意识与能力。二是重视教师人际互动中所承受的压力,为其提供适当的人际关系支持。三是教师需要强化内省反思,接收外援反思。

   综上所述,国内的研究重点在于家园冲突的解决方法,而且,在解决家园冲突方面所提出的对策都是大致相同的,其核心思想是家长与教师要相互理解,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从而避免冲突和教师与家长进行积极的沟通,以消除彼此间的隔阂。在有限的研究中,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关于普通中小学家校冲突。总之,我国关于幼儿园家园冲突的探讨不够丰富全面,需要进行更深入更系统的研究。

   通过对青岛市公立幼儿园园长、教师及家长的问卷调查与访谈,发现家园冲突的问题根源大致有以下八个方面:

   1.幼儿园与家长在保教过程中存在分歧

   由于保教过程中存在分歧而引发的冲突原因大致可由以下五个方面归纳总结:家长对亲子活动安排频率不满、质疑教师课堂奖励不公、认为教师布置超出幼儿能力范围的作业、教师语言行为伤害幼儿自尊心和教师对幼儿保育工作缺乏耐心。

幼儿园在照顾和教育幼儿以及评估他们的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家长作为学前教育的授权人,也是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估的主体。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专业水平来评价幼儿的行为,是相对客观的。而家长受到情感的影响,往往采取“护犊”的态度,容易接受好的评价,较难接受坏的评价,并且认为教师的评价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心。他们对幼儿园的认识途径有限,主要是通过对幼儿的询问,而幼儿的判断力和语言能力有限,无法清晰地解释事情的真相。家长有时也会有意或无意地引导幼儿,结果可能导致对幼儿园的偏见,认为教师对幼儿态度很差,缺乏耐心,质疑教师课堂奖励不公,从而滋生对幼儿园的负面看法。此外,据H幼儿园田园长反映,绝大多数家长从未接受过幼儿教育方面的培训,对幼儿身体和心理发展的知识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所以面对教师布置的作业和安排的亲子活动时,往往带着抵触心理,认为教师在给家长“找事干”,这些都可能引发家园冲突。

2.幼儿园与家长教育观念不一致

由于教育观念的不同而引发的家园冲突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教育目标的不一致、教育方式的不一致、责任划分的不一致。就实现的教育目标而言,幼儿园与家长对幼儿的成长有着相同的愿景,即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然而,目前幼儿园的保教理念与家长的教育需求在一些方面并不相符,这是家园冲突的潜在来源。近年来,幼儿园“小学化”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这也反映了当下一些幼儿园和家长对教育的态度。我国父母普遍持有“望子成龙”的期盼,认为“勤有功 ,戏无益 ”,游戏完全没有意义。家长坚持“不让幼儿输在起跑线上”,这种教育理念只强调幼儿的智力发展,与幼儿教育所要求的发展幼儿各项潜力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例如,据J幼儿园李园长反映,一些大班幼儿家长经常向教师请假让幼儿参加“幼小衔接”补习班,让幼儿提前学习小学知识,而这种“幼小衔接”做法并不合理,幼儿园既不支持,也不提倡。

3.家长对现阶段幼儿园的行为预期较严苛

魏艺萍在研究中提出,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需要主要表现为教育理念和方法、环境和设备、教育内容等。范玉晓的研究则显示,目前我国幼儿园的办园理念有形式化、内涵模糊、雷同、缺乏个性和空洞等问题。很明显,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幼儿园的发展存在种种问题,如办园理念不切实际、园内环境安全度较低、设备老化等,与家长的教育需求之间仍有差距。

由安全问题引发的家园冲突大多是由于幼儿园和家长之间的期望值不同造成的,许多家长认为幼儿园是幼儿教育的主要负责者,期望教师时刻关注自己的幼儿,百分百保证幼儿的安全,避免出现幼儿事故,特别是当幼儿在户外活动与小伙伴玩耍时不小心摔倒而教师没有注意到,或者幼儿出现异样而教师没有立刻发现,家长可能就会觉得幼儿园没有履行好保护幼儿的责任,在心中造成教师不用心的形象。

4.家长和幼儿园之间沟通不畅、缺乏信任

根据对家园沟通现状的分析可知,部分教师和家长不会主动找对方面谈,且沟通频率较低,参加家长会时会有紧张心理。甚至有24.14%和3.45%的教师在面对家长的不同意见时选择了“有点防备甚至争论,维护自己权威的意见”和“家长的想法不那么重要,随便聊几句”这两个选项。这些数据反映了部分教师家园冲突发生的警戒意识较差以及沟通经验的匮乏,而这也是造成家园冲突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问卷数据表明,50%的教师和25%的家长认为引发家园冲突的原因是亲师双方缺乏信任。近年来,各地学前教育教师对幼儿实施暴力行为的视频出现在新闻媒体网络上,这些事件给一些家长增加了恐惧。对这些暴力事件的报道,可以说严重损害了幼儿教师的普遍良好形象,大多数家长心中形成了对教师不信任的消极心理。

5.幼儿教师处理突发情况不专业

有些新入职的教师对教师工作复杂程度估计不足,认为他们的工作仅仅是教书育人,对冲突的认知不够敏感,缺少应对家园冲突的经验。27%的家长认为引发家园冲突的原因是教师处理不当,有教师在访谈中提到“一开始我没有想到事情会发展到这个地步,如果我知道的话,我会更认真地对待。”“我不知道家长会到群体中来谈论这个问题,这使我非常被动。”此外,在面对家长抱怨时,一些教师未能解读其真实的心理需求,而是就事论事,据理力争,很容易激化矛盾,与家长发生争执。

6.亲师双方在互动中地位不平等

幼儿园中的双方地位不能一概而论,由访谈得知,部分家长对教师这个职业有着极高的认可度,认为教师是教育方面的权威,怕自己用词不当冒犯教师,给自己的幼儿带来不好的影响,所以不敢轻易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而部分教师则过于强调自己服务性,将自己的工作当成了一种单纯的面向家长的服务,因害怕家长投诉而影响自己的成绩,幼儿出现问题时斟酌再三,也不会轻易表达自己的评价和看法。

7.家园双方权责模糊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和家长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们的职责和分工也不尽相同。部分家长认为幼儿出现问题就是教师或幼儿园的责任。教师则认为家长不应做甩手掌柜,幼儿事故的发生往往是因为家长不重视教师的建议和劝告。当幼儿发生状况时,双方都认为对方没有做好自己的工作,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把属于自己的任务与责任留给了对方,这导致了双方沟通受阻,激化了家园冲突。此外,据H幼儿园田园长反映,家园冲突多会因家园双方推脱责任而迟迟得不到解决,因为家园双方私下所提出的责任的划分边界不够明晰,一旦幼儿事故发生,家长或幼儿园会摒弃模糊的责任界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为自己谋取更大的利益。所以,家园双方对家园冲突责任承担者的认知不同,也是造成或恶化家园冲突的原因之一。

8.教师认为家长参与教育的价值不明显

在问卷调查中,部分家长认为引发家园冲突的原因之一是教师否定家长参与教育的价值。在访谈中,有教师表示,本来幼儿在幼儿园时一日常规做的非常好,但经过周末或节假日,有些幼儿就会变得“不守规矩”,更有甚者出现哭闹和厌学现象。教师认为,无论幼儿园教育的再好,家庭教育不到位,教师所做的努力都会功亏一篑。显然,这种现象说明,部分家长的教育行为不仅没产生协助幼儿园教育的价值,还出现了“反作用”。除此之外,部分家长会将幼儿教育片面的归于幼儿园教育,认为教育是教师的职责,对教师所提出的针对幼儿教育的要求毫不在意,更有甚至将幼儿教育的失败归咎于教师的无能。

基于对青岛市公立幼儿园家园冲突问题根源的研究,我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化解策略:

1.为家园共育创建一个共同愿景

幼儿园和家长共同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是幼儿的长远发展。所有的教育方法都应以幼儿的健康快乐发展为第一要义,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考虑幼儿的接受能力,根据幼儿发展的规律,将教育思想融入幼儿的游戏或生活中。当幼儿教师和家长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等方面出现分歧时,应立即引起重视。在幼儿园,应建立家园共育机制,向家长提供系统、科学的家庭教育建议,为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幼儿制定发展规划,帮助家长形成积极的育儿态度。同时,家长要不断提高个人教育素质,认识到对幼儿的教育不能操之过急,必须给幼儿足够的时间来成长,改变教育方式,营造家庭氛围,尽一切可能为幼儿提供一个愉快、安全的家庭生长环境。

2.畅通家园沟通渠道,增强双向认知

幼儿园与家长的积极沟通是有效预防或解决家园冲突的重要手段。建立双方畅通的沟通渠道,并不断完善,可以使双方及时了解对方的意图,这是减少冲突和紧张的有效途径。幼儿园在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将各项管理和教学的信息及时公布出来,并对其进行详细的说明,以提高家长对幼儿园的认识;另一方面,要对家长的教育需求有充分的了解,积极、及时地解答家长所产生的疑问,防止家长对幼儿园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解[3]。家长也应该增强协作观念,让自己在幼儿园中发挥更大作用,积极参加幼儿园开展的各类亲子活动,融入幼儿,深入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与个性特点以及他们的在园表现,发现问题及时与教师沟通,而不是将不满隐藏于内心,恶化矛盾。良好的沟通能够加强教师与家长的关系融洽度,从而更好的理解彼此,减少家园冲突的发生。

3.教师提升职业素养,加强沟通策略

教师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素养和专业素养的学习,不断丰富自身的沟通技巧,注意沟通细节,在沟通时要有针对性,从而营造相互信任与尊重的家园沟通氛围。关于家长的诉求,教师绝不能仅仅听到其口头的表面说明,而应通过其前后表现的信息,敏锐地体会到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不然将迷惑于家长日益多变的诉求表相,穷于应付其各种想法。

4.教育行政部门完善管理条例,给予指导和支持

相关政策管理条例的完善和实施,对解决家园之间的矛盾以及保证家园之间的顺利合作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对于幼儿事故的责任承担,教育行政部门应细化规章条例,从而明确责任边界,以防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三方推诿责任,家园冲突得不到根本解决。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应让幼儿家长获得适当的协助和指导。例如,给予幼儿园足够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使其为幼儿家长提供有关幼儿教育方面的培训,定期开展家长教育,让家长学习科学的教育理念,了解正确的教育方式,积极配合幼儿园,发挥有效价值,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除此之外,教育行政部门给予幼儿园资金支持,还可以促进幼儿园完善园内设施,提高园内器具的安全指数,从而有效降低幼儿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从根源遏制家园冲突的发生。

影响幼儿身体和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家庭教育因素,一个是幼儿园教育因素。这两个因素,如果能够统一在同一方向、同一频度,并且同步的影响幼儿,往往就会产生倍增的效应。因此,充分发挥家园双方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提高家园合作的有效性,对幼儿身心发展至关重要。在访谈的过程中,知道了很多以前不曾看到的或想到的教师与家长互动与合作的真实场景,园长、教师和家长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园家园合作的顺利开展和有效进行,针对幼儿园家园合作中的问题提出诸多提议。基于此,对如何化解幼儿园家园冲突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以期帮助幼儿园和家长更好的预防、解决家园冲突。当然,受限于研究水平和客观条件,这篇论文难免会有一些不足之处,对此还需作进一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