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沂山之巅到弥河之畔,从千年古刹到智能工厂,临朐县把整个县域变成“没有围墙的思政馆”。近年来,作为潍坊市唯一的沂蒙革命老区县,该县以“临朐红脉”品牌为统领,构建“党团队、家校社、大中小”三位一体育人链,让思政课在山水间生根、在产业里拔节、在乡土中开花,实现了“小课堂”与“大时代”的双向奔赴。
山水即教材,把思政课搬进自然教室
“同学们,1939年11月3日《大众日报》头版‘庆祝临朐大胜利’的铅字,为什么今天仍闪闪发光?”10月28日,在临朐县博物馆红色展厅,齐鲁师范学院、临朐县实验中学、县龙泉中学、县第二实验小学四学段学生同上“抗战精神”大课,大学教师点评、小学生提问、初中生讲解、高中生思辨,实现“同题异构、螺旋上升”。在临朐县最早基层党组织纪念馆,冶源小学的师生们被革命先烈不畏牺牲、前赴后继的英雄事迹所感动;在五井镇千晨研学基地,五井初中的师生们被隐士村柿林的景色所吸引;在临朐县国际会展中心青少年教育基地,文汇初中的师生们为临朐的产业快速发展而感叹……这是临朐县“研学来临”四主六辅路径的缩影——四条主题主线:沂蒙红韵、灵气所钟、万卷石书、高山流水;六条辅助支线:传统文化、城建变化、工业蝶变、食安临朐、乡村振兴、自然生态。截至目前,全县28处研学基地、10条精品线路、106门研学课程全部上线“临朐教育云地图”,实现了“一码预约、一图导航、一课一包”,全县10万余名学生“走出教室即入课堂”。
榜样进课堂,党团队同上一堂“大思政课”
“暴雨冲垮桥梁,党员冯学雁纵身一跃,用肩膀搭起‘生命通道’……”近日,在冶源学区“银龄宣讲团”报告会现场,“五老”志愿者冯益汉声情并茂地讲述着,党员教师、团员青年、少先队员隔排而坐,不少人红了眼眶。
临朐县以“红色纽带”穿起育人链:选聘320名“临朐红脉”思政特聘导师——包含全国劳模、山东好人、老兵、科技先锋; 建立“党团队一体化”备课室,每月一次“同一主题、不同学段”集体教研; 打造“榜样地图”小程序,扫码即可聆听200余个榜样故事,累计浏览量120万人次。“以前讲责任,学生感受不深;今天讲身边榜样,他们眼里有光。”冶源初中团委书记魏敏说。
技术焕新,传统文化“潮”起来
“同学们,请戴上VR眼镜,跟随镜头走进手绘年画作坊……”冶源初中教师张丹丹讲的《延续文化血脉》一课,AI还原、3D建模、数字分身齐上阵,周姑戏、红新黑陶、红丝砚等18项非遗“活”了起来。
临朐县同步打造“三个一”数字思政资源包:一座“云上沂红”元宇宙展馆,24小时开放;一套“AI思政助教”系统,一键生成教学方案、微课视频;103节“金课”全部接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全国共享。“技术不是噱头,而是让价值传递更精准、更走心。”临朐县委教育工委副书记魏立明说。
“通过实施制度护航,全县已构建起‘三个一体化’的长效机制。”临朐县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学说。组织一体化——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成立教联体62个,馆校、医校、体教、家校、校社、警校互联互通互融;课程一体化——大中小学共建“临朐红脉”课程群,实现“小学讲故事、初中讲精神、高中讲理论、大学讲使命”螺旋式上升;评价一体化——成立思政研学实践服务中心,印制《我的研学实践之旅》服务评价手册,记录研学感悟,评价研学表现。
“我们要让每片红叶都变成育人书签,让每座山峰都矗立精神路标。”张学表示,下一步,临朐将深耕“临朐红脉”,年内建成30处“沉浸式”思政空间,开设100门精品研学课程,选拔1000名“红色讲解员”,打造革命老区“大思政课”全国样板,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临朐力量。
作者:陈磊 王静雅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从沂山之巅到弥河之畔,从千年古刹到智能工厂,临朐县把整个县域变成“没有围墙的思政馆”。近年来,作为潍坊市唯一的沂蒙革命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