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成市第二十三中学:依托教联体建设探索劳动教育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11-11 14:20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刘昌刚 林艳春 A+A-
-分享-

  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对学生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意义深远。近年来,荣成市第二十三中学作为一所乡村中学,依托教联体建设探索劳动教育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

  学校地处乡村,资源匮乏成为制约劳动教育发展的首要因素。同时,课程体系的不完善和学习动力的不足,也使得传统劳动教育模式难以形成系统性的教育效果。面对这些挑战,学校决定依托教联体建设,打破资源壁垒,构建符合乡村学生发展需求的劳动教育体系。

  基于“教育生态系统”理论,学校构建了教联体赋能劳动教育的三维模型,旨在通过资源整合、课程重构和技术赋能推动劳动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资源整合,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学校首先进行了空间重构,打造实践基地。基地内集成了自然水收集系统、物联网环境监测等智慧农业设施,实现了绿色、智慧、环保“三位一体”的教育目标。同时,还建立了“专职教师+非遗传承人+企业技师”的复合型师资库。渔家号子传承人李永喜走进校园,开设特色劳动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技艺的同时感受劳动的魅力。

  课程重构,打造“四位一体”课程体系。学校通过课程重构,构建了“四位一体”课程体系,从基础到创新层层递进,兼顾知识传授、技能培养、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提升。基础劳动课程提升了学生的劳动技能与生活能力,内容涵盖衣物洗涤等六大模块。地域特色课程则扎根乡土文化,促进非遗传承,如渔家号子等课程深受学生喜爱。科技创新课程培养了学生的劳动创新能力。从无人机操作到STEAM项目化研究,学生逐渐掌握前沿技术。劳动认知课程则通过跨学科任务群,提升了学生的规划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技术赋能,构建智慧劳动教育体系。学校积极应用数字技术,提升劳动教育的效率和效果。基地部署的环境传感器等系统,让学生通过手机APP实时查看作物生长数据,调整灌溉方案。同时,学校开发了“劳动素养智能评价系统”,通过行为轨迹分析等技术,生成个性化评价报告,为教学改进提供有力依据。

  评价赋能,三维评价体系的验证。学校构建的“过程性+表现性+结果性”三维评价体系显示,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过程性评价通过“N张劳动清单”记录学生实践过程,确保劳动教育的连续性和系统性。表现性评价通过开展“五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荣誉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结果性评价则将劳动素养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学生在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大赛中屡获佳绩。

  “现在,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劳动技能,还具备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该校党委书记说。

作者:刘昌刚 林艳春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邹城市第二实验小学:当田径运动会变身“五育大课堂”

当竞技的激情与教育的深意相遇,一场异彩纷呈的田径运动会便升华为独特的“五育大课堂”。邹城市第二实验小学以体育为原点,把田 ...

11-03 15:38《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聊城市东昌府区东昌路小学:科技教育结硕果 无人机项目创佳绩

 近日,第六届山东省青少年创意编程与智能设计大赛(聊城赛区)落下帷幕,聊城市东昌府区东昌路小学的10支参赛队伍在空中智能 ...

11-04 14:50《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莒县果庄镇中心小学:多措并举打造和谐高效课堂

 为构建“学习型学校”,打造具有特色的教育品牌,走和谐高效之路,莒县果庄镇中心小学采取多项举措,创新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 ...

11-05 10:50《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