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泰山学院⑤丨高校数学课程的思政育人价值与实施途径探索
发布时间:2020-09-25 10:57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刊2020年9月刊作者:​国忠金 A+A-
-分享-

  数学课程具有专业性强、知识抽象、应用广泛、发展持续等特点,其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理论与辩证唯物主义一脉相承,具有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本文从家国情怀、辩证统一、数学思维、科学精神等层面阐述了数学课程的思政育人价值,探索了其实施途径,通过构建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统一培养模式,推动“三全育人”大格局中数学课程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数学课程认真贯彻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把思政育人作为数学课程教学新要求,从多个视角、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深入挖掘数学课程中的思政育人资源,将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融为一体,构建课程育人大体系。

  近年来,针对数学课程的育人功能,诸多专家学者作出了大量有意义的理论探索。诸如:姜浩哲、沈中宇、汪晓勤等在《新中国成立70年数学学科德育的回顾与展望》中,综述了我国70年来数学学科德育发展情况;夏彬的《例谈数学史在数学学科德育功能中的价值》也探索了数学史在数学学科德育功能中的价值。在数学课程思政实践探索方面,夏正喜在《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定积分概念教学设计》一文中,从数学定积分定义出发,探索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定积分概念的教学设计。

  本文将从数学课程中思政教育资源的挖掘与实施途径着手,努力把数学课程教学建设成育人与育才有机统一的教育平台。

  一、数学课程中的思政育人资源及价值

  泰山学院始终把思政育人作为数学课程教学的落脚点,融思政教育于课程教学之中,保障数学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数学与统计学院也从多视角、多形式、多途径挖掘数学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有效发挥了数学课程教学的育人价值。

  (一)厚植家国情怀,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从古代的祖冲之、刘徽、秦九韶到现代的华罗庚、陈省身、苏步青、陈景润、丘成桐、吴文俊、王元等,一代代数学家们谦逊勤奋,勇担国家使命,舍小家为大家,用自己的努力钻研推动了数学的发展。

  华罗庚是我国数学事业的奠基人,也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

  1938年,华先生怀抱一颗爱国之心谢绝了访问苏联和继续留在海外学习的邀请,毅然决然地回到正在奋力进行抗日战争的祖国。在长达30多年的教学研究中,培养了王元、陈景润等一大批著名的数学家,建立起了国际公认的中国数学学派,为新中国的数学发展夯实了基础。华罗庚的得意门生陈景润更是与数学有着难解之缘,他攻克了世界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难题,使我国成为世界算法强国。但陈先生并未因此而骄傲张扬,而是一生低调做事,将自己的成果无私地奉献给国家。这些数学家无私报国的感人事迹,可以很好地激发当代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他们的伟大事迹,增强青年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学生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

  (二)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与方法,践行知行合一

  恩格斯曾指出,“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从发展的过程中来观察事物,继而掌握一般规律,是辩证法总的观点。数学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融通。数学概念的生成往往来源于生活,经过不断发展、完善形成,这完全符合辩证法的观点与方法。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其应用在数学类课程中更是广泛,诸如:集合与集合补是一对矛盾,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是一对矛盾,等等。

  此外,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渗透着运用整体与局部、个别与一般、直观与抽象等辩证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诸如:数学课程命题、定理等证明中常用的数学归纳法就是从个别到一般最直接的体现,即根据个别已知的结论,通过归纳、猜想,最后给出证明。这给了学生有益的启示,通过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发挥数学发展、变化和迁移应用的效应,践行知行合一。

  (三)锻造处理问题的数学思维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是理论的严谨性、高度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和发展的连续性。数学融合于现在与未来之中,是经过长期积累发展的科学。在课程教学中,对概念的生成往往由实践问题出发,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过程,形成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诸如:在微分方程中讲授解的存在性、唯一性定理中,为证明满足条件的解的存在性,一般要分解为四个命题,从构造积分方程并由微分方程解等价积分方程解出发,到构造逐步逼近序列,证明序列在定义区间上一致收敛,积分方程存在等,一步步分析、推理才可以获得想要的结论,这蕴含着严谨的逻辑推理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便是经过分析、推理,形成思维建模的过程,锻造了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方式也是我们处理实际问题、创新思想的源泉。在讲授定积分概念时,从曲边梯形面积求解分析入手,通过分割、近似、求和、取极限四个步骤进行概念的生成,这与我们处理一项复杂问题的方法非常贴近。因此,通过数学学习,能够锻造学生处理问题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其学会用数学眼光开拓视野,用数学思维探究世界,增强创新意识。

  (四)塑造崇高品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众所周知,我国有诸多数学家捐资、助学,为我国数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早期留学国外时,国外高校曾想用优厚的待遇把华先生留在国外,但当华先生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立即决定回国,并在公开信中写道:“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呼吁在国外留学的专家、学者们回国发展,为我国的教育、科研事业奉献力量。

  因此,在数学史及数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中,通过挖掘数学家的科研、生活故事,无形中对学生的思想品质进行熏陶,并在教学中向学生展现数学家们无私奉献、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数学类课程的思政育人实施途径探索

  数学课程思政是将数学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潜移默化地将思政教育置于专业知识学习中,让学生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思想道德及理想信念受到无形的熏陶和教育。

  (一)强化全面育人理念,挖掘建立数学课程思政案例库

  课程思政既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数学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强化育人意识,主动将育才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备知识、备“学生”,深刻把握数学专业知识来龙去脉和了解学生学习现状的基础上,备“思政”,挖掘课程思政资源。积极组织教师团队进行共同探讨、反复实践、评价反馈、持续改进等,从家国情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思维能力、科学探索精神等层面建立数学课程思政资源案例库。

  (二)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数学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

  数学课程专业性强、知识抽象、应用广泛,如何将抽象知识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融于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新时代的数学教师不断丰富教学资源。一方面,将数学思想方法、核心素养、科学精神、思维品质等内化到课堂教学全过程;另一方面,将数学与生活、数学与自然、数学与人文、数学与美育等相结合,增加数学学科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特有的严谨美、思维美、和谐美,丰富学生的数学认知,形成数学课程与思政教育融为一体的育人体系。

  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数学蕴含的方法、理性精神会让每一名学生受益终身,数学课程拥有巨大的课程思政潜力,需要教师进行充分挖掘和开发,形成与数学专业知识融为一体的数学课程思政资源库,继而通过创新教学模式,让思政教育真正融入数学课程学习全过程。

  (作者简介:国忠金,泰山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作者:​国忠金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