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学科建设巡礼 | 青岛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打造学科高峰 构筑学术高地
发布时间:2021-03-26 10:06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1年3月刊作者:特约通讯员 朱瑞娟 A+A-
-分享-

青岛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源于1950年我国最早设立的橡胶工程专业。学科秉持强化理论基础、凝练研究方向、突出学科特色的发展理念,经过70年的发展,在无机和金属纳米材料及高分子材料的橡胶科学与技术等领域形成明显优势与特色。学科在橡胶行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胶为媒,服务行业发展,仅最近 5 年便累计参与制定了11 项行业标准,且主要集中在浸胶骨架材料的性能测试。在我国橡胶工业领域,有众多技术骨干来自本学科,青岛科技大学也因此被誉为“中国橡胶工业的黄埔”。

学科建设是现代大学的立校之本和核心竞争力,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在科研创新及平台建设、成果转化、师资队伍、人才培养、交流合作等方面勇于创新,接续奋斗,不断打造学科高峰,构筑学术高地。 

积极提升科研创新水平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功能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与应用,新型合成橡胶的基础研究、产业化开发及功能,生物材料结构设计与调控及功能化研究,能量存储与转换材料制备及器件组装,功能纳米材料制备及应用等方面硕果累累,科研成绩突出,先后斩获了9项国家科学技术奖。

同时,学科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上也成效显著,建有轮胎先进装备与关键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等3个国家级学科平台,建有橡塑材料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性能聚合物及成型技术教育部工程技术中心、山东省橡塑材料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绿色轮胎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纳米材料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纳米材料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新型光电材料与技术工程实验室、山东省先进涂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0个省部级学科平台,大大提升了学科的科研实力。

成果转化催生“青科大现象”

青岛科技大学始终坚持走政产学研融合之路,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受到社会广泛赞誉的“青科大模式”。数据显示,青岛科技大学累计支持教师依托核心技术自主孵化了20余家企业,在校学生注册并实现良性运营的学科性公司已达120余家。可以说,“青科大模式”催生了“青科大现象”,这一现象的精髓便是让学校全面融入社会,并让社会客观评价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效果。

2011年以来,学校每年的科技经费都超过亿元,直接、间接培育出7家上市公司。其中,仅通过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科技成果转化,或提供核心技术支撑而上市的公司就达到了5家。

在“青科大现象”的带动下,学校形成了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为代表的多个优势特色学科群。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多年来始终坚持产学研结合,2016年以来,共有113项成果实现产业化,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果转化为企业带来新增产值1300亿元,利税200亿元。

贺爱华团队的高等规聚丁烯-1的合成关键技术,实现了无溶剂环保绿色合成技术,设计并建成万吨级工业示范装置和五万吨连续聚合装置,其产品与技术有效填补了国内空白。这项成果也因此获得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青岛市技术发明二等奖、中石化联合会和山东省专利奖、第十八届全国发明展览会和第七届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等多项奖励。

在纳米无机材料制备技术方面,朱海涛团队开发了纳米流体冷却液及其制备技术,并实现了这一技术的产业化。此项目采用一步湿化学法制备纳米流体,并将其应用于发动机冷却液的生产,研发了与之配套的缓蚀剂,解决了常规方法制备的纳米流体悬浮稳定性差、透明度差等问题,提高了发动机冷却液的导热系数和换热能力。同时,团队研发的有机/无机缓蚀剂,大大降低了冷却液的铸铝传热腐蚀和铝泵气穴腐蚀。

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全力推进高端人才和高端团队引育,拥有一支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泰山学者等为骨干,以具有海外学习研究经历的年轻教学科研人才为主体的,学缘结构合理,具有开阔国际视野和远大学术抱负的人才梯队。已建成橡塑材料先进成型加工工艺、技术与装备,高分子工程材料与功能材料,高分子新材料的分子设计及其可控制备技术,高分子材料凝聚态结构与性能的控制和优化,工程电介质材料,功能纳米材料,能量存储与转换材料及器件等7个优势特色学科团队。

学科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尤其注重榜样的引领作用。崔作林、张志焜两位教授是材料学院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们在艰苦奋斗中开拓了学校在纳米材料领域的研究,引领一个学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直至跨入“一流学科”行列,以实际行动阐述了“科学与技术”的基本内涵及其辩证关系。

吴其晔教授是高分子物理教学科研团队学科带头人,他不断追踪学科发展前沿,攀登科学技术高峰,57岁时转向新的学科前沿研究领域———高分子凝聚态物理。历经10年,他在该领域出版了自己的专著《高分子凝聚态物理学》。

这些学者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一直被青年教师传承和发扬。教师贺爱华说:“前辈们的艰苦奋斗与青岛科技大学的砥砺发展紧密相连,他们对学科发展作了突出贡献,我们要自觉珍惜并传承老一辈学者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继续努力前进。”如今,在前辈精神的影响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积极参与学校综合改革和高水平学科建设,已获批3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合计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 243项,参与企业合作 470项,合同经费总额超过2亿元。

高质量人才培养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强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大思政”理念,把育人与育才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每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能力教育的有机统一。

注重思政教育的同时,学科还积极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先后与国内和美国、德国等国知名科研平台及高校,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学科与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联合举办了“菁英班”,与中广核、中石油、中石化等32家行业内大型企业共建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美国阿克隆大学合作了“3+2”本硕连读人才培养项目,与德国朗盛公司通过科技合作和平台共享,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这些合作为学科构建起良好的国际化教育平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联合培养体系。

经过多年发展,学科培养了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严谨科学态度、优良职业道德、扎实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的,具备化学、物理、生物、材料、数学、环境等多学科交叉和渗透能力,能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富有创新理念的复合型人才。

对外积极交流与合作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参加与承办国内外举办的各类学术会议、行业会议。先后承办了IUMRS-ICA 2016 第17届亚洲国际会议、第16届中国橡胶基础研讨会等重要会议。2012年,学科成为首批教育部与中科院校所联合、协同育人计划单位,与泰国宋卡王子大学共建“泰中国际橡胶学院”,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向“一带一路”国家的输出。

学科充分发挥橡塑材料与工程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基地)等国际科技合作平台的作用,设立国际交流专项基金,以“一带一路”为纽带,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的学术交流及合作,联合申报国家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级科技奖励,实现“基地、人员、项目”的合作交流。

七十载芳华璀璨,新征程海阔天空。“十四五”期间,青岛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将以学科建设为引擎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在服务国家战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建设中不断展现新作为。


作者:特约通讯员 朱瑞娟

编辑:扈美辰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