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斋画像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站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要节点上,回顾我们党百年来的奋斗历程,我们无法忘记这样一位长者。李大钊称颂他“万里拓荒,一身是胆”,周恩来赞誉他为对建党多有贡献的“忠厚长者”。他,就是“南陈北李”建党的“牵线人”———杨明斋。
作为党创立时期的著名革命活动家,他是党在上海发起组织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筹建者之一。杨明斋出席过中共二大,之后的去向却不为人知,最终下落如何对后人来说始终是一个谜,党的创建历史也因此留下了令人遗憾的空白。当时在华东石油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前身)从事党史革命史教学与研究的余世诚,于1979年至1989年的10年间苦苦探寻,四处走访,查阅典籍,开展研究,历经曲折,终于查明了杨明斋的生平事迹。
1920年4月,作为共产国际维经斯基小组的翻译和向导,杨明斋担负起了维经斯基小组与中国知识界联络、接洽的种种工作,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主义者之间牵线,在“南陈北李”以及北京、上海、济南等地共产主义者之间牵线,为中共的成立做了大量的联络和准备工作。
在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杨明斋也是一位“拓荒者”。他陆续参与中国共产党的发起初建工作,成立了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在渔阳里六号建立了“中俄通讯社”,建立了中共最初的班底———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又指导成立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和陈独秀等人指导成立了党领导的第一个工会———上海机器工会,后又建立了工人游艺会,开展工人运动。
而这位至关重要的“牵线人”,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经上海秘密回国,到京津地区工作,后来却去向不明。
为了弄清楚杨明斋这一重要党史人物的全部生平,余世诚从根源查起,凭借“有浓重山东口音”这一特点,开展大海捞针式调查。
“山东有一百多个县,山东口音又更是复杂多样,这可真是难为我们了。”从济南到青岛,从烟台到潍坊,再从益都到高密,乃至到鲁北和鲁南……两年多的时间内,余世诚他们未能打听到消息。
作为党史工作者,余世诚一行人怀着抢救党史资料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没有气馁,继续寻找。
1981年8月18日,一次偶然的机会,余世诚在看望老党员黄秀珍时聊到杨明斋,黄大姐紧接着说道:“我认识杨明斋!”听闻黄秀珍的话,余世诚喜出望外,赶忙顺着线索询问下去,终于了解到杨明斋原来是平度人。
“黄大姐真是一言千金呀!”余世诚不住感慨。黄秀珍的提示为他们后来找到杨明斋故里———山东平度县(现为平度市)马戈庄,起到了关键作用。余世诚多次赴平度调查后,终于较为准确地搞清楚了杨明斋的生辰、家境以及1901年“闯俄罗斯”的许多情况。
关于杨明斋于1925年秋至1927年秋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工作和生活的情况,余世诚是在走访该校的老校友伍修权、李培之、黄秀珍、李锦蓉、王哲等人后得知的。几位老人以其斑斓的忆絮再现了“杨老伯”的形象。几位大姐告诉余世诚:“我们在异国他乡,总能受到杨伯伯的许多关怀。”
至于杨明斋1927年秋后的去向,详情不明,这让余世诚的调查又断了线。1984年,何连甲、宋敏之两位老同志来信称杨明斋曾于河北丰润县车轴山中学任教,余世诚一行当即赴太原和北京,访问这两位老同志。线索由此扩展,他们又调查访问了李尔重、吴德、刘尚之、宋匡我、杨向奎等老人。这些杨明斋教育过的学生,以充实的资料填补了杨明斋在1927年秋至1930年间的空白。往事已越50年,可这些老人们仍记忆犹新:“杨老师的音容笑貌宛在眼前。”
正当余世诚苦于找不到杨明斋在1930年后的最后下落时,年逾九旬的著名翻译家曹靖华教授给他们提供了一份非常重要的史料。当时正患病住院、已被下了多次病危通知书的曹老,瞒着护士偷偷写信把他知道的情况告诉了余世诚:“在我与周恩来总理聊起杨明斋老师时,总理告诉我,他早就去世了。据说他生病后,苏联送他到西伯利亚养病,那里的条件比较好,但后来病死在伊尔库茨克了……”
当曹老从周总理那里听到杨老师的病逝消息时,极为怅然。他热情称颂他的启蒙老师,深深怀念这位忠厚长者,说杨明斋“举止稳重得像泰山一样,是在东方大地上最初传播革命种子的长者”。周总理和曹老虽然对在苏联去世的杨明斋怀有深切的敬重之情,但他们并不知道这位忠厚长者究竟是在什么时间和怎样去世的。“我们后辈史学工作者,有责任去调查清楚,以了前辈的遗愿。”余世诚说。
1988年10月,余世诚执毛笔用汉语向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写了一封信,叙述了杨明斋这位历史人物在中共创建史上的地位和贡献,赞扬了这位忠厚长者为中俄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精神,诉说了一行人查找这位老布尔什维克的过程和遇到的困难,请求戈尔巴乔夫给予帮助。
没有想到,1989年2月,余世诚收到了苏共中央委托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吉塔连科的回信,信中详细说明了杨明斋1930年后在苏联居留情况以及牺牲的原因,杨明斋在苏联的最后岁月得以重现。杨明斋1930年去苏联治病,后在苏联的肃反中受到迫害,被错杀。
余世诚一行人苦心寻找了10年,结果令人感动又使人感慨万千,他们10年的心血没有白白付出:历史终于把这位被隐埋了几十年的党史人物,又重现在世人面前。
余世诚等人的调查研究及取得的成果,在党史学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和关注。全国党史人物研究会副会长胡华教授称这是“党史人物研究的一个突破,填补了一项空白”。全国党史人物研究会顾问伍修权为《杨明斋》一书题词“杨明斋同志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孜孜不倦工作的伟大献身精神,值得我们永远纪念和学习”。著名文学家、教育家曹靖华教授在谢世前夕,也为我们留下了“杨明斋同志革命精神永存”的题句。著名史学家张静如教授在其《中共党史学史》专著中评论说:“作者调查这位党史人物,费了10年心血,方才搞清楚了他的最后结局。这种钻研精神多么可贵!”
受益于黄秀珍的提醒,得知杨明斋为平度人后,余世诚在他的“中国革命史”课堂上,结合教学讲述了杨明斋的事迹,并呼吁家乡在平度的学生协助查找这位党史人物的故居。
平度籍的学生纷纷找到余世诚领取调查任务。平度籍教职工也怀着深深的敬仰和责任帮助查找这位对建党多有贡献的老乡。一时间,石油大学掀起了“杨明斋热”。
当时的平度县委机关报《平度大众》也刊登了寻人启事,有线广播常常播报,在平度也掀起了“杨明斋热”。平度马戈庄老农杨景宝看到《平度大众》刊登的寻人启事,赶紧找到杨德信说:“你看报上说寻找你伯父呢!”杨德信看后,就投书平度党史办说明了情况,平度党史办的同志当即冒雪赶往马戈庄进行核实。
1989年1月,苏共中央为杨明斋恢复了名誉。8月,杨明斋由我国民政部门追认为革命烈士。2012年,青岛市委组织部在杨明斋同志诞辰130周年之际重修杨明斋故居。如今,这里已成为青岛市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青少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百年前,杨明斋与老一辈共产党人一起领导中国共产党打破了坚冰,今天,他的颂歌仍在传唱。余世诚教授感慨:“他为建党大业作出的重要贡献将永载史册。这位‘万里拓荒,一身是胆’的‘忠厚长者’,祖国和人民永远怀念他!”
作者: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刘积舜 牟采梅
编辑:扈美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