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走在前” 奋力谋新篇 | 罗公利: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为实现“三个走在前”贡献高校力量
发布时间:2022-03-28 08:55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2年3月刊作者:罗公利 A+A-
-分享-

编者按: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提出“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的重要指示要求。锚定“三个走在前”,全省高校以山东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提出的 “十大创新”为抓手,在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中,谋创新、求突破,不断激发改革创新动能。从本期开始,本刊开设《“三个走在前” 奋力谋新篇》专栏,刊登系列笔谈文章,就高校在落实“三个走在前”重要指示过程中如何强化使命担当、聚力创新发展进行研讨交流,充分展示高校立足学校优势,奋力布局谋篇,助力山东实现“三个走在前”的发展规划和实施路径,为高校彰显新担当、展现新作为吹响时代号角。

 

“三个走在前”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全局高度对山东发展的精准把脉定向,是做好山东工作的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山东科技大学作为山东省重点建设的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和高水平大学“冲一流”建设高校,必须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和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准确把握形势,强化使命担当,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为实现“三个走在前”作出积极贡献。

 

一、准确把握“三个走在前”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尤其是高水平大学新的历史使命。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高等教育与经济活动日趋密切,可以说是相伴相生、交融并进。

在现代经济体系转型升级中,高等教育要全面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适应产业分工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的技术结构和人才需求变化,实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提供最为需要的智力支撑,发挥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体作用,改善全要素中最为关键的劳动生产率。高水平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必须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特点,主动适应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和人才工作的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带动高校其他工作。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这个关键点,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布局,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深化科教产教融合育人,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三个走在前”是对我省高质量发展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深刻阐释,对我省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实现“三个走在前”,创新发展是关键。山东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明确要求,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持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并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十大创新”,“科技研发创新”和“人才引育创新”赫列其前。

这与高等教育新时代新使命紧密相连,无疑是加快推动我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科教强省新突破的进军号,是高校加快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动员令。

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是应对外部挑战,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紧迫要求;是适应现代化经济体系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是实现内涵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质量高等教育需求的根本途径;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双一流”建设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要把“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作为基础性工作切实抓好。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就是要改造升级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突出人才培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有机融合,形成适应内涵式发展的现代化人才培养体系。

相对于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要求我们应当更加注重将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精准把握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突出人才培养质量导向,构建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更加注重健全完善协同育人机制,突出科教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更加注重科研育人,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反哺教学,积极将学科优势、科研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

面对“三个走在前”的新任务、新要求,山东科技大学将自觉把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始终以人才培养为立校之本,不断强化内涵建设,服务推动“十大创新”,特别是围绕科技研发创新、人才引育创新,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持续开展重点攻关,聚焦学科专业建设大力引育高层次人才,全面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为增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提供有力支撑。

 

二、坚持立德树人,着力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为实现“三个走在前”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

 

高校的第一职能是培养人才,一切工作都应围绕人才培养展开,在任何时候、任何阶段都不能忽视人才培养质量。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同时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内部各单位及社会各方面精心谋划、共同发力。作为高水平大学“冲一流”建设高校,山东科技大学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刻把握人才培养体系的内在逻辑,深入推进学科体系、教学体系等各项改革,大力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在牢固树立先进办学理念上下功夫

学校着力推动干部职工以“想到不敢再想”的力度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决破除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观念。

一是树立全人教育理念,彰显通专融合的教育特色,更加全面地评价教师和学生,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开发其内在潜能,使之成为自主自觉、优化和谐、全面发展的健全个人。

二是树立市场化理念,讲求投入产出、效率效益,主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快速做出反应。倡导平台思维,把学科专业打造成汇聚校内外、省内外乃至海内外办学资源的育人平台。

三是树立高精尖理念,突出强调办学质量。在学科专业建设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打造优势和特色,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在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上寻求突破,力争办出高水平、办成精品,在全国乃至全球冒尖。

(二)在重塑学科专业生态体系上下功夫

着力推动各学科专业明确自身发展定位,培育特色,打造优势,以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为核心,形成学科专业间结构协调、互为支撑的有机体,促进学科专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坚持两个标准,把落实国家标准作为学科建设的底线要求,把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学科优化调整的前提条件,以价值生态视角做好学科专业布局规划;突出优势特色,构建优势学科群,为高水平学科建设及相关学科协调、共生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分类精准发力,做强工科优势,建设学科高峰,做厚理科基础,建设学科高原,做精人文社科,建设高水平学科智库。

二是凝练学科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准确把握各学科领域发展趋势,培育形成以优势特色学科方向为主体,新兴培育学科方向为补充的学科方向群;引导各学科根据自身办学基础和社会需求,明确发展方向,突出建设重点。

三是推动交叉融合,大力发展交叉学科。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加大对人才、平台和项目等资源和创新要素的统筹力度,强化学科间协同,打破学科壁垒,使优势特色学科能够带动、反哺相关支撑学科,使通用基础学科、支撑学科能够主动对接优势特色学科和新兴学科,提升学科整体水平。以建设跨学科科研团队作为工作重点,着力培育战略性科技力量,通过组建大团队,建设大平台,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

四是加强协同联动,推进学科专业建设一体化。加大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统筹力度,发挥学科对专业建设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推动学科内专业整合发展,压缩专业规模,优化专业结构,集中办学资源;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布局新工科、新文科等战略新兴专业、交叉复合专业、前沿和紧缺专业;将学科资源集聚优势及时转化为专业教学优势。

(三)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上下功夫

高校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多主体协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深化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在教育目标上,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突出全人教育目标导向,打造用好“五育”平台;在教学内容上,紧跟学科前沿和行业产业发展步伐,动态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实现专业课程体系与时俱进;在教学方法上,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鼓励参与式、交互式、个性化教学,实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在教学管理上,有序推进大类培养、大类管理改革,健全与学分制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建立完善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体系。

二是深化协同育人机制改革。广泛吸纳社会资源作为育人资源,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打造一批集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人才培养实体;创新协同育人模式,建立完善深度对接政府、行业、企业等的协同合作人才培养制度,切实提升人才培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深化实践教学改革,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改善软硬件建设,构建多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三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统筹整合校内外资源,着力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和孵化体系。

四是深化质量保障机制改革。始终坚持“质量是生命线”,健全完善教学激励约束机制、经费投入机制、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和教学水平提升长效机制。

(四)在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上下功夫

压紧压实学科主体责任、学院主要责任和学校主导责任,坚持引育并举、以育为主,打造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一是大力引育集聚高层次人才。推动学校人才工作战略由“增量提质”向“稳量提质”转变,着力引育一批在本领域具有学科穿透力的领军人才,不断改善教师队伍结构。

二是聚焦学科发展需要精准引育人才。紧密围绕各学科凝练的重点方向,统筹规划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确保人才引进与学科发展规划相适应。完善高层次人才聘用管理机制,健全考核评价办法和指标体系,切实发挥高端人才的引领示范作用。

三是重点培养优秀青年人才。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制订青年人才培养规划,健全培养体系,大力实施“精英计划”“杰出青年人才培育办法”,为学校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四是着力提升教师素质能力。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引导每名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三、坚持精准发力,围绕地方发展需求发挥优势淬炼特色,为实现“三个走在前”贡献山科力量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重要指示要求,学校结合自身“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组织编制了“三个走在前”落实方案,立足学校办学优势,聚焦重点任务,持续精准发力,在实现“三个走在前”中展现“山科担当”。

(一)深化产教融合,校政企共建储能技术学院,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能源消费、能源供给、能源技术和能源体制革命作出的重要部署,准确把握国家“3060”双碳目标。学校立足国家储能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发挥学校因能源而生、因能源而兴的办学优势,抢抓机遇、超前布局,成立了国内高校中首个储能技术学院。联合山东省能源局、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对此进行共建。

储能技术学院重点建设和发展储能技术、储能材料、碳储技术、储能系统智能运行技术等专业。通过举办储能技术学科专业,建设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进行储能技术关键环节研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和深度融合,带动相关学科转型升级,逐步把储能技术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储能技术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努力成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二)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在服务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

学校以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为引擎,以产出重大标志性创新成果为目标,以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与创新团队为保障,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一是深化科研管理改革。健全完善专门科研机构运行、重大科技协同攻关、首席专家“组阁”、项目经费包干等制度体系,破除“五唯”倾向,建立科学完善的科研评价制度。

二是建设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强化现有国家、省(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研究基地建设,加快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突破;打造省级科技创新团队、省级示范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

三是打造科技发展新优势。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重点突破一批能源领域与控制领域的关键技术,取得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在发挥学校传统优势、服务煤炭行业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发展的同时,推动科技优势从煤炭行业向非煤领域拓展,重点在人工智能、海洋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打造新优势。

四是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体制机制,成立技术转移研究院,建立市场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强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以优势学科专业对接优势行业企业,打造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共同体。

五是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着力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与核心技术。深化产城产教融合、校地校企合作,建设能源领域高端智库,着力提升服务行业重大需求的“整体作战”能力。

(三)发挥自身优势,建设黄河三角洲地表过程与生态完整性研究院,在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

紧密对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成立了山东科技大学黄河三角洲地表过程与生态完整性研究院,结合学校学科特点和地域优势,围绕黄河三角洲地表过程与生态完整性重点开展科技攻关和示范应用。依托学校生态、环境、矿业、安全、地质、测绘等相关学科、人才和科研优势,加强与自然资源部地质海洋所、自然资源部海洋一所、中科院海洋所、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及其他相关单位的联合共建,创新运行机制,提升建设水平,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性、长期性、战略性任务。山东科技大学将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努力在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上求实效,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上谋突破,为实现“三个走在前”贡献山科力量。

(本文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大招标课题“山东省高校创新力评价及其提升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罗公利,山东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作者:罗公利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