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走在前” 奋力谋新篇 | 徐景颜:深入推进产教融合 服务融入山东“三个走在前”
发布时间:2022-03-28 08:45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2年3月刊作者:徐景颜 A+A-
-分享-

近年来,济南大学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特色发展为核心,以产教融合为抓手,围绕国家和山东发展战略转,围绕产业和企业需求转,全力构建与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紧密结合的高水平大学办学体系,贯通融合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切实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能力。

 

一、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服务全省高质量发展大局

 

学校党委聚焦山东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通过建设产教融合学院和园区,探索健全以企业为导向、以高校为支撑、以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集成协同攻关为目标的产教融合创新机制,打造政产学研创新综合体。

一是整合资源成立标准化产业学院。学校与中国标准化协会、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协同共建标准化现代产业学院。目前,该学院入选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试点,建成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专利导航项目研究和推广中心、山东省物流发展研究中心、标准化产业研究院三大开放式研究平台。学校将以标准化学科建设为抓手,深入开展标准化相关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促进我省企业开发标准,落地国际化的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体系。

二是打造应急安全产教融合园区。2020年,学校入选教育部、应急管理部在全国遴选的首批“应急安全智慧学习工场”暨应急管理学院建设项目试点。学校与潍坊市合作建设应急安全产教融合园区,挂牌成立了“教育部应急安全智慧学习工场重点建设基地”“山东省应急安全产教融合平台”,聚力打造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应急安全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学校将着力打造山东省应急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孵化、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优势的应急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形成区域性应急产业链,为增强全省应急保障能力贡献新力量。

三是建设中德工业设计创新园区。为加强产业产品设计及创新,以工业设计带动精准补链、延链、强链,学校与齐河县签署合作协议,参与和支撑齐河设计创新园区建设,推动与德国高校共同举办工业设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努力推动建设全省规模最大的设计人才和设计企业孵化创新集聚区。学校将建立以德国专家为主的工业设计领域高层次人才体系,引进魏玛包豪斯大学工业设计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国家级工业设计重点研究平台,开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及传统优势产业等领域重点设计突破工程,助力全省产业转型升级。

四是筹建康养文旅学院。学校与济南市莱芜区签署协议共建济南大学康养文旅学院和济大康养文旅产业示范园区,引进日本、韩国及欧美国家的专业人才、先进技术设备、管理服务课程,融合旅游休闲、文旅康养、文化产业、大数据和智能制造等新型产业,打造具备商业性服务质量、公益性品质特色与学术性研发实训相融合的高品质文旅康养产业示范项目,努力在康养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教融合等方面取得突破。

 

二、坚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现代化强省建设

 

学校将自身发展置于山东区域发展战略中,重点聚焦我省优势产业集群,整合人、财、物等资源要素,创造性开展科学研究,推动成果转移转化,努力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一是对接市县产业需求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学校充分发挥学科科研和人才资源优势,立足济南、辐射全省,与地方政府建立全面合作关系。目前,在济南建有新材料大学科技园,先后与梁山县、寿光市、莘县、淄博市周村区以及枣庄市、临沂市等市县政府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11个,为政府部门和企业派驻科技副县长、科技副总等80余人,带动500余名教师参与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累计合作成果转化或科技研发项目260项。

二是融入行业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学校树立应用型科研导向,将科技创新创造、技术成果转化、发明专利转化等作为职称评审、科研奖励的重要内容,鼓励科研人员或团队深度参与企业转型升级。先后组织“科技成果直通车”“企业家进校园”“专家博士企业行”等活动,与企业合作共建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等50多家,助力20家企业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学校与金城医药合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与开泰集团、艾泰克公司合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三、探索创新产教融合体制机制,激活高质量发展动力

 

学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机制创新为动力,破解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体制障碍,探索政产学研合作发展新路径,激发人才、技术、企业等创新要素活力。

一是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是以产教融合为抓手,推动产业、行业、企业、专业、就业“五业联动”,构建与社会需求紧密互动的人才培养机制。首先,聚焦优势特色,确定了“1+3+4”的重点学科建设布局。即打造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1”个山东省高峰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经济学“3”个山东省优势特色学科,水利工程、社会学、土木工程、生物学“4”个校级重点学科,坚持不懈构筑高原、打造高峰、冲击一流,提升核心竞争力。其次,明确了“工科优势、师范特色”的专业特色和“卓越工程师、卓越教师”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优化专业设置,在合成化学、文旅产业、生物医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十强”产业方向建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6个,校企合作共建本科专业33个,举办创新人才实验班6个,“十三五”期间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44项,学生就业竞争力明显提升。

二是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与地方政府、企业“双招双引”工作有机结合,首创“校企合作提需求+校企携手引人才+校企共同配政策+校企联合做考核”的人才共引共享共用机制,引导人才向经济社会发展集聚、向重点产业和行业企业集聚,向学校高水平学科建设集聚。通过共引共享共用机制,人才与学校和企业分别签订工作协议,一方面,将在行业企业取得的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另一方面,按照企业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切实解决现实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有效破除人才评价中的“五唯”顽瘴痼疾和功利化办学导向,形成“一人双岗、就职高校、服务产业”的校企人才融合发展新格局。截至目前,学校通过新机制与省内企业引进优秀青年博士70余人,涉及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10余个产业领域。

三是在科研创新方面。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以及龙头骨干企业“卡脖子”技术难题,与政府、企业联合设立具有牵引作用的重大课题,人才、资金、资源跟着课题和任务走,实现科学研究的精准滴灌。在合作对象上,与政府、企业联合设立课题。在资源投入上,推动三方多元化投入,撬动和放大高校科研资金。在成果分配上,实现学校有效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并获得科研业绩,企业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并将研发成果直接转移转化,政府有效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并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在团队组建上,三方联合面向海内外延揽,实行首席专家自主选聘项目组成员、自主决定项目技术路线、自主支配项目经费机制。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也是学校全面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新征程的奋进之年。学校将聚焦省委“六个一”发展思路、“六个更加注重”策略方法、“十二个着力”重点任务,对标对表“十大创新”行动计划,瞄准“创新性、国际化、有特色的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弘扬“严真细实快”工作作风,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再上新台阶。

(作者简介:徐景颜,济南大学党委书记。)


作者:徐景颜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