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之魅者
教师名片:郑敬斌,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高端智库专家、山东省党史研究库专家,荣获仲英学者、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年度影响力人物、教育部教学能手、山东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等荣誉称号,先后获得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山东省思想政治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各类奖励近20项。
他是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最年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也是讲授思政课八载的“老教师”;他是教育部评选的“教学能手”,也是学生口中的“段子手”。他用心打造的“示范课堂”使其在思政课教师群体中“C位出道”。他就是山东大学“网红思政教师”郑敬斌。
“思想政治理论就像一泓清泉,只要好好引导学生,就能感受这份甘洌。”郑敬斌说。2012年博士毕业后,郑敬斌成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一名思政课教师。
抱定专业热爱与教育发展的初心,郑敬斌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思政课固有的“灌输式教学”。他一改思政课“学生不欢迎,老师没动力”“内容老到掉牙,形式常年一套”的刻板印象,将思政课内容化作最生动的故事。
郑敬斌最喜欢自称为“教书匠”,他说:“这就是要时刻提醒自己,别忘了教书本职。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他打心底里将学生看作“新朋友”。“90后、00后的大学生跟我们这一代人已经大不相同了,他们有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思考方式,思维更灵活跳脱。”他说,要想让这群“新朋友”发现思政理论的美好,就要“抓住他们的目光,留住他们的心”。
于是,他做起了学生心声的聆听者,“下沉”到学生的真实想法中;同时,他又扮演着时代发展的描绘者,“上游”在潮流前沿,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和模式。在这“一浮一沉”“知己知彼”间,他架起了教师与学生间的桥梁。
他喜欢在课堂上抛出各式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是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在全面依法治国中,党大还是法大?”“私营经济的发展会不会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来源在哪里?”学生围绕着这些尖锐的问题展开激烈讨论,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活”了、“热”了!与此同时,他还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熟悉的方式表达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推进互动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更像是与朋友讨论问题。在他的课堂上,问题导入、分组研讨、鼓励争鸣的“问题抛锚式教学”和“镶嵌式教学”等各种方式“争奇斗艳”。“活了起来”的思政课,像一片春景,生机盎然、明媚无限。
种桃植李,各不相同。思政课课堂与专业课课堂有很大区别。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有着不同的知识基础、认知结构。郑敬斌认为,要想栽出郁郁葱葱、培来花开满园,仅仅依靠热爱和激情是不够的,他为此思考了许久。“教学方式能不能在思政课的课堂上有多种展现?”对于这个问题,他最终给出了“差异化教学”的答案。在他的课堂上,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新闻联播、小合唱、诗朗诵、情景剧等多种形式异彩纷呈。他鼓励学生发挥自身专业特色,在课堂上“持彩练当空舞”。
来自化学与化工专业的陈子云,就是郑敬斌思政课上的一名学生,他在一篇山大日记中这样写道:“本来以为我这种理科生永远没法静下心来去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之类的课。没想到,现在居然如此期待!简直不可思议!老师不光讲课本知识,最重要的是他让书本中的人物活了起来。老师特别善于用生动的语言,让我们在哈哈一笑的同时,从心底领悟深奥难懂的官方术语。感觉自己在课上既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快乐,还学会了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
郑敬斌参加仿吾求知社举办“青马有约”第二期活动
无心打造“爆款”,却偏偏成为“爆款”。在学生的口口相传之中,郑敬斌的思政课一跃成为山东大学的一大“热门”,成了全校公认的“网红课”,并且收获了来自不同群体、不同方面的认可与肯定。2017年,他一手打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抛锚式教学模式”入选山东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秀工作案例,还作为典型在山东省高校思政课优秀成果展上展出,郑敬斌的思政课成为学生眼中的“金课”。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个园丁的灌溉和种植技术怎么样,并不在于他自己的讲述,而在满园的枝芽花朵之中。
“成为大家口中的‘网红课’,不是工作的目标。”在郑敬斌看来,新学期与学生交流、学期末接受学生反馈,这些学生学习成长的关键时刻,才是他工作的重心。他坚持通过随堂反馈、问卷调研、访谈座谈、网络互动等方式收集问题,努力准确把握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他笑称:“在当今数字媒体时代,必须实现线上线下结合,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O2O’。”在郑敬斌的微信、QQ通讯录里有很多学生好友,他认为:“线上交流能直接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通过学生发布的朋友圈、状态可以观察到学生所关注的问题,这些都是把握教学热点、难点问题,开展问题抛锚式教学的‘风向标’。”
作为山大马院建院以来最年轻的副院长,郑敬斌在思政教育这条道路上求学从教十几年,他认为自己很难再称得上“年轻人”。回首过去,他总是十分开心与满足。他说:“一路走来正是受了师长的影响,才会拥有传递收获的强烈想法。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有幸遇到了导师王立仁教授。直到今天我还会跟我的学生回忆起读书期间导师对我学业和生活上的关照。好老师真的影响学生一生。”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曾是郑敬斌高考时的调剂志愿。他说,自己是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渐渐地发现思政专业是为了认识和把握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门学科,被思想政治教育独特的魅力折服,慢慢地,他便热爱上了这个专业。也正是因为如此,硕士博士阶段,他毫不犹豫地继续选择了这个专业。相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十几载,郑敬斌见证着马学科一步一步地成长与发展,用他的话来说,“这个专业和学科已经熔铸在自己的血液当中”,自然要为这份热爱“担负起学科责任,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献出自己的力量”。
历经沉淀,热爱不减。在前辈的关照与指导下成长,郑敬斌又将自己理想中的师生关系传递给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连接起一颗又一颗赤诚的心。他的办公室成了学生心中的“心理咨询室”,他的读书会也成为学生集思广益、学习讨论、共同进步的交流角。“我希望我能对我的学生做到‘有求必应’。”郑敬斌说,“种下桃李,就要把自身化作和风细雨,身为教师,就要将自己心中的热爱传递给学生。”
作者:魏廷义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