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学院:“三个聚焦”推进政校企人才共引共享共用
发布时间:2022-07-20 09:18 来源:枣庄学院 A+A-
-分享-

近年来,枣庄学院为切实发挥高层次人才服务枣庄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强化学科产业对接,实现政校企人才共享,共建协同创新平台,推动形成地方支持高校、高校服务地方的良性互动格局,建立起政校企人才共引共用机制,推动校地人才战略形成合力,着力打造新时代枣庄政校企人才集聚高地新格局。

一、聚焦人才共育,赋智现代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

枣庄学院紧密对接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六大先进制造业,聚焦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卡脖子”难题和产业链堵点,加大政校企在相关领域现代产业学院的合作共建和对枣庄学院申报省级现代产业学院的人才支持。充分发挥政校企共建的现代产业学院、创新平台等对引才聚才的支撑作用,建立健全“全职在企业工作、编制在枣庄学院”的政校企高层次人才共引共用机制。引进博士与枣庄学院签订聘用合同后,三年内全职在企业工作,考核参照企业同等岗位标准执行,职务成果归属根据实际情况协商。

结合学校自身优势,科学规划学科发展及服务地方科技创新工作。对接地方主导产业需求,紧密联系产业龙头企业,面向产业做研发,面向企业解难题,把学科建在产业上。以省、校两级重点建设学科为依托,打造学科品牌,为实施科技创新助力行动提供有力支持。进一步健全重点学科建设体系,围绕枣庄产业发展重点领域,结合学校硕士学位立项建设需要遴选建设一批校级重点建设的优势学科与特色学科,提升服务枣庄科技创新能力。汇集校内外创新要素,整合校内学科、人才资源,大力加强应用学科和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特色学科建设,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局面,为地方企业提供“便利店”式的技术创新服务。

根据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做实建强行业特色鲜明的二级学院。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地方高校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专业建设发展需要,积极对接行业产业、龙头企业、政府部门,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校企共建高规格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与行业龙头企业合办特色班、冠名班,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构建并形成融教学、科研、学生实习实训、技术服务、生产“五位一体”的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建设模式。

二、聚焦特色人文社科研究,推动形成高端智库平台

以服务枣庄特色文旅产业为契机,发挥学校人文社科传统优势,加强人文社科智库平台建设,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参与地方文旅业发展规划制定,开展高水平特色人文社科研究,积极对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结合学校实际,设立专门文化研究项目,实行“揭榜制”研究机制,发掘区域文化记忆、提炼区域文化精神,引领区域文化发展。着眼枣庄现有旅游资源开发,积极对接现有旅游产业、企业,建好运河文化、红色文化、中兴文化、鲁班匠心文化等的智库平台,打造枣庄地方文化研学旅行基地,构建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高水平人文社科研究平台。

培育和组建行业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区域产业发展政策咨询机构等专业化的新型智库。主动承担党委政府重大研究课题,重点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枣庄方案”,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推动枣庄市“6+3”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壮大,在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科技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国内外市场开拓,生态环保与安全生产,循环经济发展,产业园区规划与建设等重大战略问题上开展前瞻性研究,力争取得一批高水平、接地气、见实效的成果。围绕枣庄城市建设及“9+2改革攻坚行动”等开展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梳理国内外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助推产业优化升级和开放创新发展,为枣庄市委、市政府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建议。

三、聚焦人才共引,助推枣庄市打造鲁南重要人才中心

围绕枣庄产业发展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实际,有针对性地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校地人才政策叠加优势,利用枣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交流会暨人力资源高端论坛、枣庄学院博士论坛等平台,广泛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建功枣庄,为全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充分发挥枣庄学院“人才引擎”作用,建立校地、校企共享高层次人才新机制,打造“高端人才蓄水池”。

搭建人才共引共育深度合作平台,谋求人才政策互通,双方优势互补,将符合枣庄市“6+3”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需求,入职到枣庄学院工作的博士纳入“来枣就业人才生活补助和购房补贴”发放范围。

完善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引进企业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到学校任教,组织优秀干部、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培训研发。引导教师深入行业企业,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在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和企业服务的实践过程中拓展综合素质,成长为专业领域内的创新人才或领军人物,在服务枣庄“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攻坚突破行动中建功立业。

编辑:王骄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