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家国情怀融入强农兴农,山东农业大学———在希望的田野上谱写丰收之歌
发布时间:2020-01-17 09:14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刊10月刊作者:特约通讯员 翟荣惠 A+A-
-分享-

9月的山东乡村,充满丰收的香醇与喜悦。在冠县毛白杨林场山东农业大学育种基地,总经理魏景利正在筹备一个全省规模的“山农酥”梨现场会。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陈学森团队培养的“山农酥”梨,果大、肉细、汁多、味甜、香气独特,填补了优质、熟晚、耐贮大梨的市场空白。近一两年在泰安、聊城、烟台、菏泽等地推广种植过万亩,魏景利种得最早,管理技术又跟得上,梨子一丰收,引得许多大户前来实地考察,计划引种。在推进农村产业振兴的路上,“山农酥”既是报喜鸟,又是领头雁。培育“山农酥”梨的陈学森教授,用不断创新的品种和技术,在201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脚踩坚实大地,收获累累硕果。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一代代山东农大人薪火相传、接力奋斗,在粮食、蔬菜、果树、动物等各个领域产出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出了重大贡献。据统计,仅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就先后获得了近30项国家科技奖励,这些成果无一例外,全部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学校党委书记徐剑波说,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农林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农业大学的发展史,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始终是学校的信念和坚守。我们一定要把这种家国情怀传承下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把总书记的嘱托落到实处。

扎根实践打下坚实根基

新中国成立初期,地处青岛的国立山东大学农学院与设在济南的山东省立农学院并驾齐驱。两个农学院大咖云集,青年才俊也纷至沓来,毕业成才。1949年,余松烈来到省立农学院执教,朱兆良考入山东大学农学院;1950年,束怀瑞从省立农学院园艺系毕业,1951年,李振声从农学系毕业。1952年,山东省立农学院和山东大学农学院合并成立新的山东农学院,更是名师汇聚,誉晔八方。大师们在课堂上引经据典,在课下带领师生大力开展社会调研和学术研究,收集资料,采集标本,建立实验室,为日后开展科学研究打下了基础;撰写调查报告,出版面向农村的科普读物,继续传承发扬和丰富创办者王景禧先生提出的“学用结合,学以实为贵”的办学理念,打下了学校“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办学特色的根基。

1954年,经过全国院系调整新成立的山东农学院,成立了科研工作委员会。1955年6月,学院成立了科学研究部,并创办了由著名学者潘咏珂、李家文、丁巨波、余松烈任编委的《山东农学院学报》,促进了科研工作的开展,调动了广大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根据国家要求,1957年和1958年,山东农学院选派1600多名师生分两批下放到泰安、烟台等7县的12个农业合作社进行劳动锻炼,与农民同吃、同住,总结农民生产经验,传播科技知识。当时,下乡师生提出了“无保留地把文化技术交给农民”的口号,在阳谷县石门宋农业社参加劳动的畜牧系教师开办了养猪饲养员训练班,培养出了一百多名饲养、防疫技术员,使石门宋农业社的养猪业普遍开展起来,成为全国农业社的典型,得到毛泽东主席的肯定。当时,山东农学院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结合生产的做法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人民日报》介绍了学院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办学经验。

担任学校行政主要负责人长达29年的山东农学院院长、著名农业教育家陈瑞泰教授,提出了“一只脚在校内、一只脚在校外”的农业高校办学思路,要求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农场建设,大力倡导师生走与工农相结合、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深入农村,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校逐步形成了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

 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改革开放如战鼓,让科技工作者跑步进入研究的春天。1978年,余松烈、庞金宣分别主持完成的 “小麦丰产理论及栽培技术研究”“刺槐花药培养”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开启了学校摘取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的先声。

从1974年开始,余松烈就在山东滕县蹲点锻炼。他领着当地群众一起做小麦精播高产试验,带动了全县80多万亩小麦全面丰产。自1980年担任山东省小麦技术顾问团团长后,他每年200多天在外指导生产,把新技术送到百姓的家门口,告诉人家“减产我包赔”。在他和一大批专家的努力下,山东小麦亩均增产100多公斤,解决了让老百姓放心吃馒头的问题。   

1960年5月4日,毛泽东主席在济南珍珠泉大院观看山东省技术革新、技术革命新成就展时,向工作人员详细了解山东农学院送展的葡萄酒、肥料、动物性别控制剂等成果。前左一为时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舒同,右一为担任讲解员的山东农学院干部隋玉兰。(资料图片)

1992年,因为很好地解决了小麦中产变高产阶段群体发展与个体发育的矛盾,余松烈的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当年,省政府重奖一辆奥迪轿车和20万元奖金,轰动一时。该技术被国家科委和农业部确定为“八五”“九五”“十五”农业重点推广项目,累计在山东、河南等地推广应用3亿多亩,增产小麦130多亿公斤。目前,该技术仍为黄淮海和北方冬麦区的主推技术。

后来,余松烈院士的学生于振文教授在让高产地更高产的研究中,用氮肥后移等技术,解决了小麦植株个体内部的矛盾,关于小麦衰老生理和品质生理的超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取得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3年,余松烈和玉米专家胡昌浩共同主持“黄淮海夏秋粮均衡增产技术”,在德州、惠民、聊城、菏泽四地开发5.7万亩,3年带动周围1000万亩良田增产25亿公斤。1987年,这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胡昌浩的学生董树亭团队研发的玉米无公害生产关键技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贡献卓著,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让农业科技成果散发出更强大的影响力

小麦的丰产,让农民对高品质小麦有了需求。在育种领域,1993年,生理育种专家张忠义、梁作勤等选育的面包小麦品种PH82-2-2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993年5月,中国农科院信息文献中心对国内外15年内的文献进行搜索,得出结论:这是我国第一个优质面包小麦品种,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各项指标均超过发达国家面包小麦标准。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拍成《优质面包小麦》电影,用中英文两种拷贝发行。PH82-2-2获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1992年10月9日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作了报道。这种小麦粉,擀面条细长煮不断,包水饺皮薄煮不烂,做面包松软有嚼头。一时间,订货单纷至沓来。

种果树比种粮食挣钱,经常食用苹果能让国民身体更健康。束怀瑞教授根据自己多年对果树根系的研究,发明了经济实惠又简便有效的“地膜覆盖穴贮肥水”技术,在蒙阴县推广,使缺水贫瘠的沂蒙山成为我国重要果品生产基地。7年间,“地膜覆盖穴贮肥水”在全国17个省市推广470万亩,创经济效益7.6亿元,至今这项技术仍在西部干旱地区广泛应用。他的“山东省百万亩苹果幼树优质丰产开发研究”课题,使山东18个县新增经济效益56亿元,1996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余松烈院士(右三)在考察小麦

1997年,山东农业大学的“冬小麦矮秆、多抗、高产新种质‘矮孟牛’的创造及利用”项目,获当年唯一一项国家发明一等奖。此前此后,该奖项都是连续6年空缺。利用来自于“矮丰3号”“孟县201”“牛朱特”的3个“偏材”种质,李晴祺创造出了“奇材”种质“矮孟牛”。据不完全统计,研究人员用“矮孟牛”种质已培育出23个小麦品种,其中国家级推广品种10个,累计推广3亿多亩。小麦,这个在新石器时代就被人类驯化,有万余年栽培历史的粮食作物,在李晴祺的手里,变得更加色彩缤纷。

学术突破让中国人拥有国际话语权

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7年来,中国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同时迎来了多维度的世界性冲击,为让中国在经济、科技、产业等领域更有话语权,山东农大的专家们,把攀登世界第一当作奋斗的目标。

2004年11月,山东金正大集团与山东农业大学签订包膜控释肥核心专利技术转让协议。2009年,“新型作物控释肥研制及其产业化开发”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金正大一跃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控释肥生产基地,并于2016年收购欧洲控释肥业巨头荷兰伊康姆公司和德国卢森堡康朴公司,目前正与一家知名美国公司谈判收购事宜。曾经的小企业正大踏步走向全世界。

金正大之所以涅槃重生,是因为张民教授研制出了中国控释肥及其相关技术,使控释肥价格降到了国外产品的三分之一左右。缓控释肥一次性施用后,可以按作物需求释放,用量少,肥效高,显著降低肥料中氮素的挥发与淋失,省工省力,对水体、土壤和环境污染小。2016年4月,张民作为首席专家起草的控释肥料国际标准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在控释肥料领域具有了国际话语权,成为我国引领世界控释肥产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禽白血病是禽类感染的恶性肿瘤,长期困扰优质肉鸡产业发展。1998年,崔治中教授在我国白羽肉鸡中分离鉴定了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并证实这一病毒来自美国,为种禽国际贸易纠纷谈判提供了科学依据,也启动了我国对该病的检疫。随后,他的团队又研发出快速检测病毒的诊断试剂,有效控制了禽白血病在我国的流行。禽白血病净化技术成为我国第一个不用疫苗、仅通过种源净化和生物安全实现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的成功示范,在全国多个黄羽肉鸡和蛋鸡原种鸡场广泛推广,经济效益超过100亿元,对其他动物疫病的防控也产生了重要的启示作用。为此,崔治中入选了世界禽病学会名人堂。

植物真菌和病理学家张天宇教授和蔬菜专家刘世琦教授在中美鸭梨与大蒜贸易争端中的科技贡献,在同行中是学术佳话,对产业则是雪中送炭。2003年底,美国检疫部门以在我国输往美国的鸭梨上发现链格孢新种为由,无限期停止鸭梨进口,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也相继取消进口订单,使中国和果农们蒙受巨大损失。2004年2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总局安排张天宇作为首席谈判专家,与美方在旧金山进行了技术磋商,指出实验漏洞,使美国专家对自己的“新发现”无言以对。在随后的研究中,张天宇证明,此菌属于只能从伤口入侵的弱寄生物,中美鸭梨上都存在,不能作为检疫对象,最终使输美鸭梨贸易顺利恢复。

2005年2月,刘世琦受商务部邀请,全程参与美国商务部对中国企业的大蒜反倾销调查,与美方进行沟通、争辩,帮助中方企业赢得了诉讼。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蒜生产国和出口国,我国享有大蒜定价权。在大蒜产业的发展中,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刘世琦是国内专家中的领头人。

科技翅膀助推中国农业转型升级

2013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作出“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重要指示。5年来,作为山东省农业发展的重要科技引擎,山东农业大学紧扣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关键问题,强化科技研发和创新,加大成果转化和推广,把最出彩的论文写在了坚实的大地上,化成科技天空中的亮丽星辰。

两个月前,园艺学院郝玉金教授主持的“果树果实品质形成与调控”项目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这是山东农业大学近年来牵头主持的第四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与其他3个项目一样,着力点都是解决困扰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的瓶颈问题。正在云南建设示范基地,带领团队研究如何克服雨季和旱季对苹果风味品质影响的郝玉金告诉记者,中国苹果产量居世界第一,但优质果供不应求,很多高端苹果都是从国外进口的。提高果实品质不仅是生产实践中亟须解决的问题,更是撬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

果树专家陈学森教授的核果类研究成果荣获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以后,他的科技创新热情更加高涨。近两年,他精心选育的“山农酥”和“新慈香”两个新品种,果实大、口感好、耐贮藏、抗性强,种苗供不应求。尤其是 “山农酥”梨,含有新疆梨、西洋梨、沙梨和白梨4个种的基因,香酥脆甜,个头大、核很小,第二年就能结果。一个“山农酥”梨,带来了种植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了现代农村的产业兴旺。

大蒜作为一个小作物,全国面积只有1000万亩左右,但是每年的出口额都有30多亿美元。中国大蒜主产地中,山东大蒜出口量占全国近八成,最多的时候出口到17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两年,出口保鲜大蒜比例逐渐下降,脱水大蒜比例逐渐上升。刘世琦对这个日渐优化的结构甚感欣慰。为了推广大蒜健康种植和深加工技术,他踏遍了齐鲁大地的近百个县(市、区),并远到贵州黔东南自治州、新疆昭苏、辽宁海城等地,手把手教农民科学种蒜,为各类培训班授课。

产业上能发力,是多年科学研究成果积淀的水到渠成。山东农大一直把“学术至上”作为办学理念,建立完善了重大科研项目和高水平科研成果培育机制,不搞急功近利,不看单一指标,让科研人员耐住性子做学问。余松烈院士从上世纪70年代就研究小麦精播技术,90年代才获奖。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矮孟牛”种质,李晴祺团队研究了26年,重要完成人之一包文翊先生,年年去青海做种子加代繁育,有时坐40多个小时的硬座,在那儿一待就是半个月。突破60年瓶颈,揭示激素调控植物干细胞机理的张宪省团队,对该项技术的研究进行了20多年。克隆“国宝级”雄性小麦不育基因的付道林团队,是在孙兰珍教授研究多年太谷核不育小麦基因成果上开辟的新方法新途径。研制出全国第三大小麦新品种山农20的田纪春,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面世的中国第一个面包小麦PH82-2-2团队的主力成员。

“我们提倡‘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出高水平的成果;立地,就是科研成果要接地气,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山东农业大学校长张宪省说。

作者:特约通讯员 翟荣惠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