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看到别人家的父亲抱着自己的孩子满脸笑容,温情脉脉时,我内心都羡慕不已。因为我的父亲常常一副“冰山脸”,不苟言笑,也从来不主动表达,给人十足的距离感。
儿时与父亲的“磨”
“你爸爸回来啦,我走了……”儿时小伙伴到我家来玩儿,每次父亲下班回到家的那一刻,就是我与小伙伴分离之时。父亲冷冰冰的气场,总会让我的玩伴们“退避三舍”,我也不例外。父亲在家的时候,家里瞬间变得安静,我总是在这样的“低气压”里默默吃饭,默默写作业。父亲从来不与我过多言语,这种氛围总让我感到害怕,有什么话想对父亲说,常常是让母亲做我们之间的传话筒。不,准确地说,是我对父亲的传话筒。
小学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我曾特别渴望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小自行车,于是便把这个愿望说于母亲,恳求母亲代为转述,母亲每次也都回应我说“你爸明天就给你买回来”。心里念着我的小自行车,那时竟对父亲回家有了期待,每天父亲下班的时间,我都会在大门口准时等候。但可惜的是,持续等了几个星期后,我的殷切期盼最终还是落空了,内心无比失落,觉得父亲实在“绝情”。
现在想来,父亲可能都不曾知道我那时有过这个愿望。最近在家与父母说起小时候逃学的经历,父亲竟然毫不知晓,我想买自行车这样的“小事”,他更是不曾知道的吧。
长大后与父亲的“合”
我一直都不理解父亲,直到高考那天,父亲带给我的“惊喜”。那天走出考场的时候,我看到焦急等待着我的父亲,尽管他站在拐角处一个不显眼的地方,我还是一下就看见了他。父亲快步走向我,然后递给我一个方便袋,只匆匆说了句“给你带了点吃的”,便转身离开。我打开方便袋,发现里面装的都是我爱吃的面包和小菜。这是第一次,我感受到来自父亲的温暖。
后来我离家读大学,便慢慢读懂了父亲,父亲也开始学着走进我的生活。这时,母亲反而成了父亲对我的传话筒。
我常常给母亲打电话,却很少联系父亲。但每次在与母亲的通话里,总能听到电话那头父亲小声地说:“你问问她那里下雨了么,你问问她生活费够花么,你问问她天冷了厚衣服在学校么……”这深沉而含蓄的父爱啊,悄悄藏在我与母亲的通话里。
2014年,我选择了考研。那时父亲只说了一句话:“你只管去考,怎么着我也供你!”这是父亲第一次说出口的鼓励,我带着父亲的这份期许,做了一年的努力,终于如愿考上了我心仪的学校。
在等考研笔试成绩的那段日子里,父亲比我还要紧张,每天都会问我什么时候才可以查分数。但等到成绩公布了,他反而更紧张得睡不着了,天天掐算我的分数能不能顺利进入面试。那段时间父亲读的报纸,全部都是与考研相关的,父亲的手机里,也满是关于考研信息的搜索。
父亲初中都没有毕业,却在我考研的这段时间里突击学习了大量的考研常识。每天晚饭时间,父亲也不再“沉默”,而是积极与我分享朋友家孩子的考研经历,与我交流考研的各种信息,我从未见过如此紧张的父亲。一次,父亲与他的朋友谈起我的考研经历,他说:“我那段时间真的紧张,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脑子都在转,有时候想起了什么问题,就赶紧从床上爬起来查……比孩子高考的时候还紧张呢!”
这段时间,疫情原因,我和父亲有了大段在一起的时间。虽然我们之间话仍不多,但我已不再害怕这“沉默”,而是格外珍惜这难得的与父亲相伴的时光。每天,我们迎着朝阳一起默默地去菜园浇水,沐着春风一起默默地去小河边掐薄荷,伴着晚霞一起默默地去爬村后的小山,晚饭时一起默默地听母亲唠叨,然后相视一笑……这时我才明白,原来父亲的爱,一直都是“无声”的。
前几天我告诉父亲,我写了一篇关于他的文章,父亲一如既往地沉默,读完后只是冲我笑了笑,可转身的时候,我分明看到他眼里噙着泪水……
我想,父亲就是一本书,一本伟大而又平凡的书。幸好现在,我已读懂。
作者: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刁玉娟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