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经常说,“某某科是我孩子的弱科”,并为此非常着急,想尽办法帮孩子补弱纠偏。家长,特别是母亲,会放下自己的一切,盯着孩子,强化对孩子学习这一科的督促。请老师多多关注孩子这一科的学习,上补习班,请一对一,等等。整天绞尽脑汁,见人就喋喋不休地说孩子的弱科。
但是,不管你心底的意愿如何,你会发现,一旦你天天挂在口上说xx科是孩子的弱科,那么孩子的这一科就再也补不上了。本期“复学‘心’微课”就和大家聊聊弱科难补为何成了铁律,家长老师在平时教育中,哪些做法对孩子的学习自信心伤害最大。
我们先看一个案例。
一位妈妈来咨询,希望帮助上七年级的儿子找回以前的学习状态。
聊了近一小时,这位妈妈提到数学11次。她说,数学本来是儿子的强科,最近一个多月来成绩却一直下降,成了拖后腿的了,并且一考数学就紧张,现在都害怕数学了。
“居家学习期间,有一次考数学,楼上邻居太吵声音大,孩子晚上玩游戏又睡得晚,没休息好,考试时心烦意乱,题目都没做完,结果只考了54分。成绩一出来,他自己都懵了。我当时实在无法接受,就狠狠教训了他一个多小时,好歹忍住没揍他。从那以后每次考数学都是80多分,而以前他基本上没有低于110分,还经常考满分。”
这位妈妈认为,此前孩子数学成绩好是因为一直没松懈,一直让孩子紧绷着“弦”。而那次考了54分,班主任和数学老师都找孩子谈了话,孩子也紧张起来,但接下来连着几次考试都80多分,班主任为此说了他,“你还数学强科呢,也就这个水平啊。”孩子很受刺激,自己经常重复这句话,但成绩还是提不上去。
孩子的成绩波动也让周围的人感到吃惊,他同学的家长也给支招,一对一补习、加大做题量、家长辅导……这位妈妈把这些告诉孩子,可孩子听后更加烦恼,成绩也是一蹶不振。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家长是如何把孩子的强科,成功地“培养”成弱科的。
一是对单一学科的过度关注。
这位妈妈曾这样说,“我早就发现他不努力的话很难保住数学的优势,七年级一开始我就经常提醒他,再不认真数学就不行了。”
在孩子数学成绩非常好的时候,就担心失去优势,一再嘱咐。这里面包含了妈妈对孩子数学成绩的过分关注,对成绩下降的担心和对孩子能力的不信任。并且这种提醒是用恫吓的方法,是消极暗示。这种过分的关心和焦虑传达给孩子的信号是,成绩下降的危险随时存在。孩子也会因此变得紧张焦虑,更加关注数学成绩的点滴变化,学习状态也会因此悄然发生变化,由主动挑战式变成被动防守型。
数学成绩好本来可以带来成就感,可以让他体会到学习的愉悦,结果却变成了谨小慎微守护好的成绩,胆战心惊害怕降下来。就这样,家长焦虑的不断传达,同时对孩子信任的极度缺失,严重破坏了孩子的学科认知和学习体验,在学习状态方面不自觉地把孩子拉到了低位,还怎么能够保证成绩的优异呢?
二是对偶然事件的夸大处理。
看起来孩子是偶然考了54分,但偶然之中是有必然的。前面讲的第一点就是这次偶然成绩的必然原因,结果,家长不但意识不到这一点,还非常夸张地处理了这次偶然事件,在前面伤害的基础上,又给了孩子更致命的一击。先是自己“实在无法接受,狠狠教训了他一个多小时,好歹忍住没揍他”。孩子已经很懵了,家长却丝毫不在乎孩子的感受,只顾发泄自己的愤怒,以此让孩子产生愧疚、羞怯和恐惧的情绪。接着,数学老师和班主任轮番谈话,进一步强化了孩子的羞怯感,以及对数学的畏惧和对自己能力的怀疑。紧跟着,班主任又狠狠地说了他两句,“你还数学强科呢,也就这个水平啊。”班主任是好心,但办的绝对是坏事。在这个特定情况下,只这一句话就可以把他心中数学强科的“宝塔”轰然推倒,把一个孩子的自信完全摧毁。
再后来,同学的家长们也都参与进来“支招”。这还不够,“让在北大读书的表姐来说他。”这些举动,进一步让孩子这次数学考试成了公共事件,不仅让他颜面尽失,也让他成了被同情的对象,从而让他产生了自己能力低下和被人操控的自卑感。
面对周围这么多人的指指点点,孩子自然会产生一个怀疑:我还能学好吗?这个怀疑的产生是可怕的,它直击自己的能力部分,是对自我能力和价值的怀疑,有了这个怀疑,就很难实现突破。还有,就是妈妈不停地唠叨和四处寻求帮助,“聊了近一小时,这位妈妈提到数学11次。”妈妈的这一做法实际上是在不断地帮助孩子强化数学是弱科的信念。再加上妈妈不仅自己督促和逼迫,还让别人来逼迫,更使孩子陷于被动,陷于被控制的境地。在孩子看来,这一切都是数学惹的祸,于是把所有的不满都发泄到了数学上,进而产生了对数学的厌恶感。
恐惧、厌恶、不自信,在这样的状态里,他怎么可能学好数学?就这样,弱科一步步地被精心“培养”成了。
从来没有孩子能补上自己的所谓弱科,这几乎是铁律。弱科一旦被公认,就像掉进沼泽中一样,越挣扎,就陷得越深。所以,孩子的弱科之所以成为弱科,不是孩子智商不够,而是家长及其“帮凶”把孩子的学习自信力和学习能力破坏殆尽的结果。
这是弱科“培养”的一种方式,笔者称之为“主动培养”,就是说,这一结果是由主动操控的人在整个过程中操控导致的。当然,还有的弱科是在不自觉中被“培养”出来的,笔者称之为“被动培养”,此不赘述。
面对这种状况,家长如果仍然不反思,不止步,继续用这种教育模式,就会让孩子由弱科导致厌学,甚至辍学。
发展趋势是显而易见的,上面所说的那位母亲的教育模式导致孩子的数学成了弱科,孩子考不好,于是考试就紧张,就害怕考试;越紧张害怕,就越考不出好成绩,结果形成恶性循环。后来,对考试的恐惧泛化,不仅数学考试紧张害怕,以致于凡是考试都紧张害怕。这种紧张害怕不但会导致学习成绩整体下降,而且会摧毁性地破坏孩子的自信,发展到最后,可能就会害怕上学,连续请假,直到休学辍学,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这种教育模式的标配是:严苛的妈妈,无话语权的爸爸,听话的孩子。
直接原因是家长对成绩的过分看重和对孩子信任的缺失。
根本原因是家长自身的焦虑。
最严重的结果是好孩子的毁灭。
这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很多家长正在这样做着,只是他们自己还没有觉察。
作者:李百芹,山东寿光现代中学高级教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会员、《山东教育》“心理奇点探索”专栏作者,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儿童早期教育指导师,著作有《走出心灵的黑洞》《牵手,陪你去高考》。
作者:李百芹
编辑:冀春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