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学“心”微课(十二)热衷网课排斥课堂?警惕孩子可能出现的逃避心理
发布时间:2020-06-05 15:54 来源:山东教育新闻网作者:丁磊 A+A-
-分享-

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假期之后,随着全国各地陆续复学复课,中小学校园里也出现了很多新的教育问题,特别是对网课的教学效果和复学后的发展趋势产生了很多争论。

那么,老师、家长和学生该如何正确看待网课这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呢?本期的“复学‘心’微课”从学生的心理认知角度,为大家解析网课教学火爆背后,学校和家庭教育该反思的一些问题。

上网课好,回到课堂没精神!

可能是孩子心理的一种逃避

居家上网课时有家长反馈,看到孩子并不认真上课,甚至作业也通过网络互相抄袭,十分担心学习效果。最近开学了,又有学生反馈,居家时报了校外网络课程,感觉比自己学校老师讲得更有效果,现在复学回到课堂,却提不起精神,出现厌学情绪。

网课教学到底是优质高效,还是随意无序?对此,赞同观点认为,网络教育对教学资源优化整合更充分,给孩子更好的师资配置,并且当前形势下,网课更有利于对疫情的防控,今后甚至将可能替代课堂教学成为主流;反对意见则认为,网课难以对孩子的听课质量进行有效管控,无法判断孩子是否在开着直播的同时做着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从目前的调查来看,对网课教学持赞成态度的,其实也没有完整科学的数据来支持“网课效果很好”的结论,只是孩子们反馈说复学后上课提不起精神、厌学。但是深入了解会发现,出现上课提不起精神和厌学的学生,并不是网课之后才有的,而是早已有之,这些孩子抵制课堂教学的真正原因不是网课能给自己更好的成绩,而是网课这种形式可以让自己远离某种不想面对的情境。

最近网上一个名叫钟美美的东北孩子上了热搜,他模仿老师的系列短视频引起了网友热议,有网友对此留言说:“这样的老师几十年并没有改变,我们那时候的老师就是这样的。”以波动的情绪面对学生的老师,自然会让学生产生离得越远越好的感受。

心理学认为,要想一个人把某种行为坚持下去,需要让这个人在此行为上获得成就感。举例来说,如果学生在学习这件事情上总是被骂,那他很快就想放弃、选择逃避;如果总是被鼓励且能觉察到自己在慢慢进步,那么他就会坚持。像我们工作中如果总被领导训斥,每天上班都会情绪压抑,不久就会想另谋出路。孩子是一样的。所以,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反馈的网课效果好,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逃避的手段。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那么说,网课只是替代手段,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可替代?其实也不尽然。

疫情期间的亲子关系紧张,家长担心到恨不得时刻坐在孩子身旁陪伴,其实暴露了家长自身的焦虑情绪。家长通过要求孩子、让孩子按照他的意愿行事来纾解他自身的不安,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怎么做都不够,家长的要求层出不穷。家长们可以在这里脑补开车时副驾驶的情形:“前面有人,刹车!转弯,慢点,红灯红灯!哎呀有个坑,没看见吗?颠死我了!”此时驾驶员什么心情,被要求的孩子就是什么心情。

所以,学校课堂教学和居家网课两种形式都不是问题的关键。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更有效?不妨听听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怎么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家长和老师应当明白,想要提高孩子的成绩,不是灌输多少知识,而是激发他内心潜藏的天赋,养成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使他们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和成长,这便是“点燃火焰”。

孩子喜欢网课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网课教师为孩子“点燃了火焰”,这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过程,孩子从中感受到快乐和成长,而不是痛苦和指责。但请注意,如果家长的焦虑情绪没有被有效疏导和遏制,这刚刚点燃的火焰很容易被熄灭。常常有家长问我应该如何把握家庭教育的度,我一般建议,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平衡,如果孩子接受的是“蒙台梭利式”放飞自我的教育,家庭教育不妨辅助较严格的规则约束;如果孩子接受的是军事化管理的严苛模式,家庭不妨辅助温情的养育理念。如果孩子在学校就被贬低指责,回家再被家长追加强化,孩子就真的想要逃离学习这个模块了。

所以说,教育的形式并不是重点,科学的教育理念配合正确的心理学认知,无论网课还是学校课堂教学都能起到满意的效果,关键是理解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一个人的成长而不是赢过他人。

我们往往把知识多当成有智慧,这是个错觉。知识并不是力量,会运用知识才产生力量。当我们不再以比较的心态看待教育成果和衡量孩子的成长,真正的成长就到来了。决定教育效果好坏的,不是网络教育,也不是课堂教育,而是一切可以“点燃火焰”的行为。优秀或成功的父母,应当是一个精进的自我“修行者”,能不断地看到和修正自己的不足、和孩子互相促进,而不是仅仅要求孩子成为自己想要的模样,他们能够成为孩子心目中的榜样、良师和益友,培养出各自独立、完善的人格,朝着正向的生命品质和维度提升,这才是最好的教育。

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希望都能看到这一点,而不是纠结孰是孰非。

作者:丁磊,山东行知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首席心理专家

作者:丁磊

编辑:冀春鑫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