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鲜活的素材,《北京到马边有多远》(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年)就是这样一部“合为时而著”的现实主义题材小说。
《北京到马边有多远》的故事情节并非曲折离奇,这部取材真实事件的小说,聚焦最基层的驻村第一书记,聚焦深度贫困村的普通村民,聚焦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通过散文化的叙事,融入彝族文化以及自然神性等多元艺术元素,有力地呈现了诸多人物的心路历程,让小说充满了艺术张力。正如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对这部小说的评论:“丰富、开阔、激情、温暖,给我们打开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世界。”
阅读《北京到马边有多远》,让人感触颇多。成千上万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党员干部,他们忘记自己是谁,只记住代表谁。他们把使命和责任扛在肩上,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用智慧、汗水甚至是生命践行着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小说主人公林修就是这一群体的缩影,他是新时代优秀共产党员的典型:眉间有星空,胸中有家国。
林修是中纪委一位普通的年轻干部,下派至四川马边县雪鹤村任第一书记。雪鹤村是虚构的,但马边县却是真实的,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县。从北京到马边,不仅是空间上的遥远,也不仅是贫富上的差距,更多的是思维意识上的落差。正是这些强烈的对比,凸显了林修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的责任担当:要拉近马边与北京的距离,让北京不再遥远。
刚到雪鹤村时,林修就遇到了突发情况,彝族村民吉克乌乌因病大出血,他连夜将其从村里送到了乐山市进行救治。手术需要家属签名,吉克乌乌的丈夫担心支付不起医药费,便以不识字为由拒绝签字,林修毫不犹豫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面对医生的询问,他坚定地说道:“她是我的村民。”所以他送阿衣外出打工,送阿鲁去参军,为了照看突然丧夫的王太因老太太放弃回京过年……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出于本能,丝毫没有造作之嫌。这些对村民的真情,让林修深得村民信任。
但林修对村民的诉求,不是一股脑全盘接受。对于装了一麻袋麻烦的鬼针草经常提出的胡搅蛮缠的要求,林修坚决说“不”。对那些闹着要贫困名额,总想伸手捞好处的村民,他更是予以严厉批评。有所为有所不为,处理好工作中宏观与微观的关系,让村民知道驻村第一书记不是来当雇工做保姆,也不是来镀金刷经历当太平官,这种真诚面对村民的态度,是林修赢得理解的基础。
真情、真诚,还得要有真知。驻村第一书记要有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办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真知灼见。不同于建学校,聘请老师,修路,引导村民入股建合作社这些有先例可循的工作。筹集王太因和其他五保户的建房资金,解决王太因百年后其儿子(有智力障碍)的生活保障难题,确实是上无政策下无对策,着实考验林修一班人的智慧。最终,这些难题通过动员村民将房子的所有权预先卖给村集体,得以有效解决。这其中自然蕴含着一些政策性和操作性风险,若无对各项政策的深入把握和对具体操作细节的正确规划,林修是很难有这些创新举措的。
“总有一天,炊烟回到村庄,那隐约是稻谷晚来香;总有一天,天使安心梦乡,在妈妈的怀里轻轻晃……”这是林修最喜欢的歌,电影《建党伟业》的主题曲。他曾多次组织传唱这首歌,每一次都是呼唤,都是感召,坚定着村里党员们的初心,坚定着村民跟党走的信心。在林修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优秀村民成长为党的一员,党支部成为雪鹤村坚实的后盾和堡垒。
道别时他说:“雪鹤村有幸,我们也有幸,个人的力量很渺小,但我们种下的精神和信念,会在这片土地成长。”我想,这段话是所有驻村第一书记的共同心声。其实,他们种下的,还有共产党员的形象,这些形象以不同的姿态留在了村民心中,印刻在了他们热爱的那片土地上。
作者:海军潜艇学院 李仲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