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大学讲好一门课
发布时间:2020-10-24 12:39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刊2020年10月刊作者: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黄 炜 A+A-
-分享-

师说

  讲好一门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精益求精,需要多年的积累,实际上大半辈子学习、积累、磨炼的升华。把一门或几门课当作毕生的艺术精品雕琢,陶醉其中,直到最终离开讲台的那一天,这件作品才算完成。

  一、写自己的教材

  写教材正是上述“打磨”过程中的有效手段,笔者不说它是重要一环,是因为它并非完善教学的必要条件。不过,用心写教材确实能有效总结和提炼教学经验、教学内容,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多年的经验教训记录下来,使教学内容更系统,更有逻辑性。许多教师都不会对着教材照本宣科,而是基于若干教材和资料的积累,按自己的理解和思路进行授课,所以很需要上述检查、梳理的过程。

  有些教师在写作中、在自我对话过程中更有可能升华自己的思想,写教材恰好为这种类型的教师提供了提高自身水平、完善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所谓“内容为王”,有了精彩的内容,即使讲课技巧不高,也瑕不掩瑜,学生照样听得津津有味。

  二、另一种教学相长

  有的教师认为,教学内容与科研内容完全可以不相干。这是一种无奈的宽慰,是他们对教学还不够投入,如果足够投入了,就会感到“不相干”是一种矛盾。有的人读研时研究的是某个主题,成为教师后,学校安排给他们的讲授课程与其之前的研究内容相去甚远,但他们基本上都不舍得并且也没有勇气抛开以前的研究主题与基础。于是,就有了本段开头的观点。

  这样的分离绝非一种好状态。高校的职称晋升竞争激烈、科研压力大,教师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科研中,他们在科研领域的知识确实在不断更新,素养也不断提升。可是在教授的课程方面却因投入的精力少,导致知识陈旧。有的教师为了求新,把其研究领域的新概念、新知识引入课堂,可是它们之间的关联度较小,不免牵强,学生也不“买账”。

  因此,把科研(做学问)与讲授课程充分结合起来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另一种教学相长——不是学生学并向教师反馈、启发教师,而是授课教师处在持续学习中,学习与课程有关的内容。做学问同时也是为教学服务,提供更新、更深、更广的教学内容,教学也在促进科研的拓展与深化。

  例如,为了申请国资管理领域的课题,我需要阅读大量文献,看到适合教学的内容,就会添加到自己一直在更新、完善的国资管理教材的后续版本中,也会把撰写的国资管理论文中的适用内容添加到教材稿件中。所以,学生在我的国资管理课上,就能听到很新的、有趣的、实用的内容。

  反过来,我的《国有资产管理》教材就像一个素材库、聚宝盆,天长日久地积累有价值的内容与自己的思考,所以,我写国资管理领域的课题申请书时常常到其中找寻需要的内容,写国资管理论文时亦如此。我申请到的第一个省部级课题就是这样来的,后来写其他申请书也常常使用这一教材稿中的大量材料。之所以把国资管理作为做学问的主要方向,是因为在大学任教后被分配的第一门课就是“国有资产管理”。这算是我随遇而安的态度遇到的治学缘分。

  可见,教学与做学问相互需要,也能相互促进、相互完善,各自不断深化、拓展。因此,在需要对所教授的课程加强研究时,教师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或者说在精力分配方面,暂时对以前(例如读博期间)的研究主题有所削弱。

  三、鼓励学生参与其中

  授课环节本身更需要重视,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教师要多动脑筋,通过各种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杜绝一成不变的教学风格。比如要重视学生的课堂表现,并将之反映到学生的总评分中。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固然在教师心中赢得感情分,而鼓励学生有好的课堂表现更是遵循教学规律的做法。

  教师讲授90分钟课程,一般不会分神,因为很专注,甚至享受其中,讲得神采飞扬、不知疲倦。可是,学生坐听90分钟很可能会走神,甚至会开小差、做小动作、窃窃私语,因为他们是被动的听众。若是鼓励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发言,鼓励学生大胆补充意见,甚至提出反对意见,学生就很可能成为主动积极的参与者了。

  只要认真听课、积极开动脑筋,积极运用发散思维甚至逆向思维,每位学生都可以成为课堂的“角儿”,而不必等到翻转课堂、案例讨论、课程论文演讲时才有这样的机会。获得了课堂主人翁地位的学生是不容易分神的,由于兴奋地参与其中,也不容易困倦。他们就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而这正是教师期望的。许多教师并不只看重期末考试环节及成绩,他们更希望学生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四、传统的教学相长

  学生提出的补充意见和反对意见有助于教师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也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水平。正所谓教学相长,不要害怕被学生问倒,不要介意被学生反驳后陷入尴尬——被“挂在黑板前”。若被问倒了,说明自己在这一知识点上功夫还不到家,回去后好好“练功”,争取以后在这一教学点上练就“金钟罩”,不再被驳倒。

  教学的“武功”在师生平等的互动中逐学期提升,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越来越完美,使学生无法挑刺。一件教学精品业已渐渐形成——不是被上级和机构评选出来的教学精品才是精品,学生认可的精品也是精品。学生上这样的课会是一种享受,不容易走神和犯困。

  有时我们听自己感兴趣又很精彩的一场报告或演讲时会有这样的感受,从头到尾都睁大眼睛、竖起耳朵,即使听报告前有倦意,此时瞌睡虫也飞得无踪影。偶尔闭上眼睛,也是因为陶醉其中,似乎此时只有闭上眼睛方能更好地聆听、吸收演讲内容。

  五、他山之石

  身边一位同事说,听袁阔成等艺术家评书,能学到呈现艺术。我已经好多年不听评书,所以印象不深了,但由于开设、讲授选修课“上海话入门与研修”的缘故,这两年一直在听朱信陵和王燕老师的上海话评书。从他们那里确实能学到表达和呈现艺术。尤其朱老师的《皓月涌泉——蒋月泉传》《严雪亭传》给笔者的启迪很多。朱老师深入分析了苏州评弹的说表艺术,它们大多可被借用到备课、授课、研究课程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遇到一位喜爱讲课的教师,几乎会时时处处吸取滋养授课技术与艺术的养分,听说书时如此,听现场或线上讲座、嘉宾对话时亦是如此。

作者: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黄 炜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