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全国优秀教师”沈若武带领医学部部分青年教师进行医学誓言宣誓
一所大学的魅力,不光来自学校的历史、环境、成就,更来自学校精神的重要基石———师德。
青岛大学在办学实践和事业发展中,始终将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位,多举措强化师德教育,力行师德规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在全校上下形成促进师德建设、树立师德典型、传颂师德风尚的良好氛围。
强化顶层作为 促进师德建设
加强机制顶层设计,强化师德建设制度,是青岛大学推进师德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2018年12月,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学校的五大发展理念,其中之一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强调要“牢固树立师生为本、育人为本的教育价值导向”,明确提出:“强化教师立德树人意识,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紧密结合的育人格局。”学校设立了党委教师工作部,与人力资源处合署办公,专职负责师资队伍建设及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进行教师的遴选、引进、培训、考核、塑造等工作,并注重发挥学校学术委员会、人才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治理机构的作用,每一级机构和每一类组织都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共同致力于师德师风建设。
在事业发展中,无论是顶层设计、政策制定,还是督查考核,青岛大学始终都把师德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制定实施师德师风建设计划,连续出台《青岛大学关于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办法(试行)》《青岛大学师德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等6个专门文件,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模范践行者和积极传播者。
党性过硬,师德过硬,专业过硬,是青岛大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三硬”要求。在教师队伍师德建设中,学校始终把提升教师政治能力摆在重要位置,书记校长带头为师生讲党课、讲师德课、讲形势政策课,已经成为常态,校领导每学期平均要为师生讲党课80余次。学校在专任教师队伍中进行常态性爱国、爱校、爱教育的同时,还不定期针对性地举行学工干部和辅导员等的教学能力提升与职业道德提升培训,组织各学院党委在本单位开展“四个自信”学习研讨会,并把“四个自信”教育纳入教师培训体系中,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在师德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要心有所信,找准精神坐标,要在坐标中明辨个体责任,在忠诚担当中展现个人作为;要涵养格局,锤炼道德修为,把自己融入奋进的潮流中,在奋斗中创造价值、收获幸福。”2020年10月31日,校长夏东伟在讲授“形势与政策”课时如是说。
德艺双馨立榜样 师德典范传千秋
张嗣瀛院士给青年教师和青年学生“传经送宝”
师德是为师之本,也是育人之要。青岛大学在办学历史上,先后涌现出了魏一斋、潘作新、沈福彭、张嗣瀛、于海生、沈若武等一大批德艺双馨的名师。他们不仅是时代的教学名师,也是具有家国情怀的德育导师。
沈福彭教授1932年在燕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后,于1939年7月以优异成绩获得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后来辗转回国全身心投入医学教育事业,后任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院长、解剖学教研室主任,成为我国杰出的心血管解剖学专家。1982年2月9日,沈福彭教授逝世,按照他“将遗体奉献给我亲手一点一滴创建起来的教研室”的遗嘱,他的骨架被做成标本,“在我所倾心的岗位上继续站岗”,他的脏器也被保存起来“以供研讨”。沈福彭教授是我国捐献遗体以骨架制成标本的第一人。
沈福彭教授的爱教精神和献身精神,始终激励着医学教育的后来者。青岛大学医学部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沈若武教授,是学校医学院(部)培养起来的优秀青年教师。常年与“大体老师(遗体标本)”打交道,他以爱心待学生、以仁心待医学、以勤心待教学、以专心待科研,取得了优异成绩,不仅被学生亲切地称为“小武哥”,也成长为学校“师德标兵”,连年被评为学校“教学十佳”“最美教师”“教育先锋”等,并于2018年成为青岛市劳模,2019年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2019年9月4日,山东省教育厅公布了全省首批21个山东省师德涵养基地,青岛大学医学教育发展史馆(沈福彭教授纪念馆)位列其中。成为传承青大医学人爱国爱党、敬业奉献、严谨治学、克难奋进精神的重要场所,也成为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的教育基地。同时,青岛大学还依托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青岛大学校史馆、青岛大学国学研究院、青岛大学反腐倡廉研究中心等基地,有效组建了学校师德涵养基地群,为师德师风涵养发挥持续浸润作用。
张嗣瀛院士是我国控制科学与系统科学领域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先行者之一。他把报国之志和满身才学,融入国家发展与他所挚爱的教育事业,把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当成最高师德并毕生践行,深深铭刻在全校师生心底,影响了一届又一届青年学子。
亲其师而信其道。“一个人啊,把自己的日子过好,不是很难的事情,这应该是对自己的基本要求,但不应该是追求。让更多的人因为你的存在可以过得更好,那才是追求。”在青岛大学2020届毕业生毕业典礼上,在西藏双湖县援藏4年、荣获2019年全国“最美支边人”称号的校友梁楠郁这样深情说道。他说常常会想起在校学习时聆听的德高望重的张嗣瀛院士“要为国家和民族做点事”的教诲,这让他在有困难或困惑时,都能坚强面对并勇往直前。
在青岛大学,广大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不仅注重锤炼师德师风,也始终怀有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青大附医连续派出3批共143人的专业医疗队员奔赴武汉。其中,第三批132名医疗队员,元宵节当晚接到通知后在两小时内迅速集结完毕,第二天清晨立即出征武汉,整建制接管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重症病房,谱写了同心同德、众志成城、共抗疫情的壮丽诗篇,赢得了党和国家的高度赞许。青大附院援鄂医疗队也因此荣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牛海涛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郭俊杰荣获“2020年度齐鲁最美教师”,张继东和她的母亲舒志荣荣获全国抗疫“最美家庭”,张孝田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强化制度引领 建立联动机制
青岛大学在师德建设工作中,注重把强化党建引领作为师德建设的首要工作。学校注重发挥学院党委书记和院长的作用,强调“双肩挑”“一岗双责”,强化“双带头人”核心作用,选拔政治坚定、能力过硬、公道正派的党员教师选配到党支部书记岗位上。
目前,青岛大学在全校62个基层党委(党总支)、359个教职工党支部中,全部实现了“双带头人”覆盖。在各级基层党组织的积极推动下,定期组织教师党员和积极分子开展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等活动,推进思想建设。召开党内学习或讨论活动,帮助留学归来的青年教师增强对党情、国情、社情、校情的了解,吸纳优秀人才加入党组织。利用新型社交工具拉近党组织和党员教师、民主党派教师的距离,及时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升党组织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青岛大学在教师队伍建设中,严格实行“四关”制度,即引进关、培训关、考核关、严管关,并且每一关都把师德置于首要位置。
“我是青岛大学教师,我宣誓: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恪尽职守,育人为本;明德守法,爱生乐群;博学求真,守正出奇;追求卓越,勇于担当。为实现民族复兴、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而奋斗!”
每一年,在新入职教师培训会上,都会进行教师宣誓。“十三五”期间,学校每年引进200位博士、200位博士后,5年共引进了1000余名博士和1000余名博士后。青岛大学每年都对新引进教师进行全面培训,在师德师风、思想政治、业务专题、服务保障、心理健康、人事政策方面,邀请学校领导、专业人员等进行专项培训,并邀请“全国优秀教师”“国家教学名师”“齐鲁最美教师”等先进模范人物现身说法,不仅积极弘扬学校优良师德师风,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新进教师对师德的深度理解。
树立身边榜样,强化典型引路。多年来,青岛大学以精神奖励和人文关怀为主,通过评选和表彰青岛大学师德先进个人、师德先锋、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十佳辅导员、十佳班主任、优秀教师、优秀辅导员、优秀班主任等,通过推选全国、省、市各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增强教职医务人员“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成就感、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建立青岛大学教师荣誉体系设置方案(试行),在广大教职医务人员中形成爱教、懂教、乐教、荣教的良好氛围。
制度是体制基础,也是行为准则。师德建设的开展,离不开制度的完善。为了更好地促进师德建设,青岛大学在制度上持续强化教师的底线意识和红线意识。自2019年起,学校将师德考核放在教职工年度及聘期期满考核的首位,并将师德考核贯穿教师日常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全过程,出台《青岛大学专职教师任职资格和准入细则(试行)》《青岛大学加强教师师德考核与监督暂行办法(试行)》等文件,对师德医德考核实行“零容忍”,教师在职称(职务)评聘、岗位聘用、绩效考核中有师德禁行行为,师德考核不合格的,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并建立负面清单。
当前,青岛大学已将师德师风建设贯穿教师管理及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教职工中形成了律己修身、自我净化、你我同行的优良风气,形成了师德育人、医德救人、品德利人、美德塑人、公德励人、道德正人的良好氛围。
作者:特约通讯员 谢剑南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