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公布了 2020 年度全省教育综合改革和制度创新典型案例评选结果,青岛科技大学“破除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性障碍 激励教师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改革成果入选2020年度(高校)教育综合改革和制度创新十佳案例。具体举措都有哪些,我们一起去看一下:
破除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障碍 激励教师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
高校是科技成果的高产区,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阵地,助力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责无旁贷。然而,正是这个“高产区”“主阵地”,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却仍旧面临着“科技成果权限不清晰”“制度保障措施不完善”“收益分配机制不合理”“职称晋升渠道不明确”等体制机制障碍的制约,在当前的技术市场上陷入了“三多三少”的尴尬境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科技队伍蕴藏着巨大创新潜能,关键是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给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也指出,要健全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化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和科研评价机制改革。2016年,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更是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一系列措施。
基于此,青岛科技大学立足自身办学特色和“政产学研”融合传统优势,在破除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障碍,激发教师科研活力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
坚持开放办学,构建便于成果转化的“生态大学”
学校多年来一直在追求“生态大学梦”,这个梦想的根本支撑在于,广大教师能够主动、自由地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尤其是能够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让自己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现实。“生态大学”的内涵有两个:一是开放意识,教师思想解放,将科研成果与市场紧密结合;二是开放环境,学校要探索更多科研成果落地的模式。
为此,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做好校内、校外两个维度的交互融通:一方面立足校内“放水养鱼”,最大限度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鼓励教师聚焦产业需求推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回答创新上“0-1”的问题,在大学内部夯实成果转化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面向校外,破除围墙,联合政府、企业、行业主动融入产业发展,回答创新上“1-N”的问题,也就是以大学为核心,形成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的成果转化生态。
坚持市场主导,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主动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出台有效政策,推动院校与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不找校长找市场”,就是学校教师树立市场思维,主动与企业寻求合作共建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写照。
一是瞄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卡脖子”难题。依托学校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在绿色、能源化工以及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先后解决了24项化工产业“卡脖子”技术,突破了国外技术封锁,生产的化工产品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新创产值近300亿元,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或提供核心技术而上市的公司达到了7家;学校独创的ECSS化工计算技术,使万华化学MDI生产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使我国成为世界第四个拥有MDI制造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考察企业并给予高度肯定;世界首创化学合成橡胶湿法混炼技术,研制EVEC液体黄金,化学炼胶30万吨项目落户青岛董家口经济区,预计产生100亿效益;研发世界首创的反式丁戊橡胶TBIR及反式橡胶合金TPIR新材料,并在京博石化建成全球首套4000吨/年反式橡胶工业中试装置,荣获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
二是支持技术成果入股,组建学科性公司。逐步形成了“推出成果—注册学科性公司—公司上市—股权激励—技术升级”的成果转化路径。依托“橡胶密炼机上辅机”项目,孵化出“青岛软控股份”学科性公司,2006年实现上市,随后又再造出“赛轮股份”上市公司,并孵化产业链上下游相关高新技术企业158家,年产值近1500亿,成为全国化工橡胶轮胎行业头部企业。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充分肯定了学校助力山东化工橡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做法和贡献。
三是致力校企、校地联合,共建科技研发中心。通过与企业联合建设技术研发中心的方式,实现研发、中试到产业化的无缝衔接。先后建立了12个校企研发中心、6个驻外研究院,通过大学科技园、橡胶谷等3个国家级孵化器,孵化300余家科技型企业。成立了科技成果集成熟化中心,建立了300人规模的科技特派员队伍,长年开展科技项目推介和技术服务。
坚持激励导向,激发成果转化体制“效能释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青科大通过科研体制改革构建科学高效的成果转化体系,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精准赋能。
一是加强制度保障。学校将科技成果转化放在学校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推进,成立了由校党委书记任组长的成果转移转化领导小组,设立合作发展处,专职负责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加强赋权形式、成果评价、收益分配等方面顶层设计,出台《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学科性公司管理办法》《优势特色学科团队支持计划实施办法(暂行)》《学科交叉创新计划》等18项规章制度,为教师开展成果转化提供政策保障。
二是加大收益激励。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制定的分配政策,对以学校科技成果出资入股获得的股份与分红,视同教师科研业绩考核中的科研经费与科研工作量,横向经费日常支配由牵头教授全权负责;对在“学科性公司”中所获股权或实施股权收益进行奖励时,奖励给创办学科性公司的成果完成人(或课题组)70%的股权或股权收益。比如2017年,学校从与海尔集团联合成立的海尔科大纳米公司股权中收益200余万元,学校将其中70%奖励给提供技术支撑的课题组,将其余30%划归主要完成人所在学院,作为学院科研产业发展基金。
三是畅通晋升渠道。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在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和绩效分配的正向激励和引导作用,设置成果转化型岗位,职称晋升方面增设“成果转化型教授”和“产业教授”,近三年主持横向到账经费或收益达300万(理工)或100万(人文)可以直评教授,达100万(理工)或30万(人文)可以直评副教授。一系列举措极大地激发了科研人员参与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经过一系列探索改革,学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政产学研融合赢得社会广为赞誉
学校注重整合政府、企业、行业、社会和学校优势资源,以独特的科技成果转化、系列“卡脖子”技术突破等,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人才效益和经济效益。万华化学、高校软控、赛轮金宇等上市,依托学校提供技术发展为国际国内头部企业,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实现了化工科技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对万华化学依靠技术革命实现发展壮大的现实给予了高度评价。
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典型经验被国务院研究室《决策参考》、央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专题报道。《中国教育报》曾以“一所地方高校缘何屡获科研大奖--青岛科技大学创新产学研融合模式带来的启示”为题,深入报道了我校科技成果转化情况。
2.国内国际同行学者给予高度认可
学校获批山东省首家“高校科研体制改革试点”单位,连续两次被评为“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高校”。今年,学校获批教育部第二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是获批的3所非部属高校之一,也是山东省唯一入选高校。
在2020年2月5日发布的中国高校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登记生效的专利申请权/专利权转让数量榜单前100名高校当中,我校244件列第57位,专利转让数位列山东省属高校首位。学校以世界首创化学合成橡胶湿法混炼技术等多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引起海外同行学者关注。2016年来,获2个国家“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国际联合实验室,与美、德等国多所大学开展国际合作交流。
下一步,学校将继续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支撑行业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强化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对接。一是开展有组织研发,充分发挥高校支撑产业发展的作用;二是继续完善激励和评价机制,有效激发科研人员从事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三是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高效率转化;四是立足TPA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人才支撑。
编辑:迟佳
在当代著名会计学家、经济学家、思想家、历史学家,山东财经大学创校校长顾准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6月30日,顾准铜像在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