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公布了 2020 年度全省教育综合改革和制度创新典型案例评选结果,潍坊市教育局“深化产教融合改革 加快打造部省共建职教高地示范区”改革成果入选“(市教体局市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综合改革和制度创新十佳案例”。潍坊在深化产教融合改革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鲁教君给大家介绍一下:
深化产教融合改革
加快打造部省共建职教高地示范区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存在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缺乏精准对接、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两张皮”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成才就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依靠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和省级示范区的先行先试机遇,潍坊市持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走出了一条产教深度融合、校企一体育人的融合创新发展之路,形成了以“融合制”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潍坊模式”,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深化产教融合,打造高品质城市建设新引擎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立足教育职能,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实施方案》,出台统筹产教、引企入校、协同育人等24条举措,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机融合。全市职业院校与1280家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豪迈、潍柴等14家企业成为国家和省首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围绕全要素育人,组建智能制造等11个省级职教集团和计算机应用等15个市级职教集团。牢固树立平台思维,深化产教融合研究,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与水平。与山东省教科院共建“潍坊市产教融合研究院”,建设引领区域产教融合的智库平台。与北大共建的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建成运行,成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前沿窗口。引进新松机器人公司,与潍坊理工学院共建机器人学院,为智能制造、创新创业搭建开放平台。
深化校企合作,探索职业教育混合制办学新模式
尊重职业教育领域企业办学主体地位,支持职业院校与知名大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把工厂建到校园里、课堂搬到车间里。率先在全国探索混合制办学改革,成功创新了三种模式:“山海模式”,通过“大混套小混,一校多主体”混改路径,实施政府参股、企业出资、多方共治策略,政府出资536万元、占股1%,撬动社会资本3.6亿元,成立混合制山东海事职业学院;“豪迈模式”,按照土地入股、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办学思路,创办了豪迈职业学校;“山化模式”,即引入多元参股、专业团队运作、理事会监督的众筹办学理念,推动山东化工职业学院混合制办学改革,成为全国首家整建制混改的公办职业院校。同时,支持校企共建二级学院,目前已达26所。牵头成立全国职业院校混改办学联盟,成为办学体制改革的“头雁”。
深化内涵发展,构建大国工匠培育新体系
健全现代职教体系,推动职教人才纵向贯通、横向融通培养,率先实施中职与本科“3+4”、高职与本科“3+2”衔接贯通,打破人才培养“天花板”;推行高中与中职学分互认、学籍互转,诸城超然中学等4所学校开展综合高中试点,建立人才培养“立交桥”。夯实办学基础,潍坊市投资30.2亿元建设11所优质中职学校,在全省率先实现省示范性中职学校全覆盖,为未来中高职一体化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潍坊职业学院等4所高职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等3所院校获评全国优质专科高职院校,数量居全省首位,成为省内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最集中的地市。优化现代学徒制,3所职业院校开展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31个专业点开展省级试点。推进校企共建实训基地,13个实训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投资7.6亿元建成面积15万平方米的山东(潍坊)公共实训基地,每年实习实训近2万人次。2012年以来,全市中高职院校共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牌283枚,占山东省代表团总数50%以上。
深化“双师”队伍建设,激发职教育人新活力
坚持把教师作为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立足现代职教育人新要求,出台中职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职业院校专兼职教师管理办法、五项办学自主权等改革文件,中职学校全面推进“去行政化”改革,率先开展20%编制自主招聘兼职教师,市财政每年投入200万元特聘兼职技能教师。1人被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3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9名教师、8名校长成长为齐鲁名师、名校长,“双师型”教师比例达70%以上。近年来,荣获国家和省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76项,位居全省第一。
深化开放发展,构建高水平合作交流新格局
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探索校企携手“走出去”的新路径。潍坊职业学院、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等相继在刚果(金)、乌干达、巴基斯坦、尼日利亚等国家建立国际技术培训中心,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加强与德国、台湾等交流合作,共建中德潍萨学院,连续举办13届鲁台职业教育交流大会,取得了一批合作成果。联合成立胶东职教创新发展共同体,推动区域职业教育资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潍坊在职业教育融合发展上的不懈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实践证明,管得越少、办的越好,职业教育发展的活力是放出来的。这几年,潍坊职业教育发展始终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办学体制改革、现代治理建设、育人方式改革等都是围绕产教融合这篇大文章来进行,真正实现了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协同发展和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编辑:冀春鑫
在诸城市青少年禁毒教育基地的VR体验区,诸城经济开发区学校七年级学生张艺琦戴着设备,沉浸式体验了一次“毒品陷阱”模拟场景 ...
青州市委教育工委立足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需求,构建理论学习中心组联学共建机制,通过联学、联研、联教,推动理论学习成果向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