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
1 迈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
本刊评论员 |
●动态视点 |
4 教育部等六部门: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等(10篇) |
李文锦 |
●专题·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笔谈 |
6 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
曾庆良 |
8 从小康奔向现代化的奋进宣言 |
胡金焱 |
11 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 打造科教融合“山东样板” |
王英龙 |
14 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开启建设国内一流中医药大学新征程 |
武继彪 |
16 贯彻新发展理念 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 |
张 伟 |
●高质量发展论坛 |
18 建好应用型本科高校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
李 霞 |
●聚焦·2020年度山东(高校)教育综合改革和制度创新十佳案例 |
24 中国海洋大学 建立“1+N”评聘制度 推进分类评价 切实破除“五唯” |
26 山东农业大学 坚持“三新三改” 推动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模式改革 |
28 烟台大学 多措并举 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地方 |
30 青岛大学 深化分类考核评价 促进人才可持续发展 |
32 青岛科技大学 破除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障碍 激励教师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 |
34 山东理工大学 实施“一人双岗”计划 构建校地人才共引共用机制 |
36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实施人才分类评价 提升科教融合实效 |
38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深化教师评价改革 撬动体制机制创新 |
40 德州学院 深化“放管服”改革 激发办学活力 |
42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打造人才高地 建设一流大学 |
●齐鲁学人 |
44 “农民的难题就是最重要的科研课题” ——记山东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山东农业大学教授陈学森 |
郭翠华 |
48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 ——访国家级教学名师、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于良春 |
王 巍 |
●高水平学科建设巡礼 |
50 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学科 提升竞争力,勇攀新高峰 |
孙 南 周长富 |
52 山东农业大学作物学学科 勇担时代使命,矢志强农兴农 |
王 静 李 涛 |
54 青岛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 山东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力支撑 |
戴雪峰 魏喆吉 |
●教育观察 |
56 教育评价要在“破”与“立”上下真功夫 |
于洪良 |
58 加强理论体系构建,塑造科学的教育评价观 |
陈 停 |
60 高校确定专业选考科目要找准着力点 |
李照峰 |
●本期关注·深化改革创新,打造思政“金课” |
62 内容为王,与时偕行 ——山东师范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经验 |
徐 稳 |
66 借力大数据技术 创新思政课教学改革 |
冯 芸 |
68 战“疫”背景下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创新 |
曹 宏 |
70 研究生思政课专题教学应处理好的几个重要关系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为例 |
史家亮 |
●发展研究 |
72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课堂的挑战与应对 |
李 军 |
76 山东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研究 |
梁媛媛 |
80 数字时代AI助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机制研究 |
张晓华 |
●党建与思政 |
83 微媒体下我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出路
|
金小燕 范梦男 |
87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判断及选择 |
王作辉 肖 强 邢 坤 |
90 做好“加减乘除”文章 强化教工党支部建设 |
谷增军 马静文 |
●教育方略 |
93 新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探索与实践 |
崔国军 孙连华 王振宪 |
96 新时代大学生弱势群体自我教育四大着力点探析 |
王 玲 李树朋 |
●实践与探索 |
100 新文科背景下教育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以济南大学为例 |
谢 娟 |
104 基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导向的人文传播类专业人才核心能力培养 ——以山东工商学院为例 |
吴树勤 张开祝 解陆陆 |
107 标准参照考试题库系统建设研究及其实践 ——以山东省自学考试题库系统建设为例 |
李基梅 |
●课程与教学 |
111 “外语+专业”教学模式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 |
冯德河 刘均国 |
115 法律大数据应用背景下的法律硕士教学模式的创新 |
杨晓丹 |
●艺文空间 |
118 学界新兵如何度过学术迷茫期? |
刘东方 |
120 赫崇本:中国海洋科教事业的奠基人 |
王淑芳 |
123 向大北方致敬 |
路 也 |
125 几处烟村锁白云 ——读《远村行走》有感 |
孙粤华 |
126 我听见海的声音 ——读《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 |
尤江羽 |
128 远山春暖亦融冰 |
楚仪可 |
封二、封三 ●院校掠影 |
山东艺术学院: “六艺”育人培根铸魂,传承红色基因 |
王立燕 |
封 底 最美校园摄影作品 |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