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各地 > 日照 > 正文
教育评价改革大家谈㉜ |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冯新广
发布时间:2021-05-13 18:28 来源:山东教育发布 A+A-
-分享-

图片

以教育评价改革

为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导航赋能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评价导向,坚决克服“五唯”的顽瘴痼疾,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分类设计、稳步推进”。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是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对职业院校的评价应遵循教育规律,突出类型特征,引导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抓住立德树人这个根本,强化评价的政治导向

《总体方案》要求: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评价学校的根本标准,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

一是扎根中国大地,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中国的事情必须按照中国的特点、中国的实际办,这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正确之道。”教育也是如此,必须坚定教育自信,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评价学校办的“好不好”,首先要问办的“对不对”,要评价引导学校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树牢落实“四个服务”的要求: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肩负起教育的使命担当。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培养人才。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要评价引导学校坚守为党育人的初心、为国育才的立场,全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担起培养时代新人的职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国家、民族的精神追求,是全国各族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学校的基本工作,引导青少年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重点评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五个融入”:融入教育教学、融入社会实践、融入文化育人、融入制度建设、融入研究传播。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摆在最突出位置,推动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重点关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实践和教学组织方面不断改进和优化,注重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和价值元素,让每门课程都蕴含思想政治价值,都承载精神塑造和价值教育功能,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二、抓住产教融合这个关键,强化评价的功能导向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也是类型教育的突出特色。《总体方案》提出:“重点评价职业学校德技并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一是关注产业契合度,引导学校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职业教育的本职功能是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扎根到区域产业中办学,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当前山东正深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发展“四新”经济、“十强”产业,重塑产业发展格局。职业学校要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发展趋势,优先发展新兴专业,加快建设紧缺专业,改造升级传统专业,撤并淘汰落后专业,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要重点关注学校特色专业群与产业匹配度、支撑度和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本地就业情况,引导学校聚焦服务面向,打造专业品牌,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二是关注岗位胜任度,倒逼学校建立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职业教育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毕业生岗位胜任度既是评价学校“以往”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指引学校改进“以后”办学行为的重要依据。要全面分析毕业生通用技能、岗位能力以及知识、态度等方面的首岗胜任情况,同时强化对毕业生职后发展的跟踪评价,持续跟踪职业生涯展现出的岗位迁移能力与发展潜力,从中深入剖析学校人才培养存在的缺失与不足。把评价结果反馈、吸收到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持续、动态优化人才培养过程,使培养质量得到循环提升。

三是关注服务贡献度,推动学校提升服务能力和办学效益。有为才有位,要把学校对地方的贡献度作为关键评价指标,推动学校强化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引导学校落实育训并举的法定职责,广泛开展企业职工技能培训以及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引导学校加强与地方政府、产业园区、行业深度合作,建设各类产教融合平台、技术技能平台,促进创新成果与核心技术产业化,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

三、抓住教师队伍这个核心,强化评价的价值导向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基础工作,是办好教育的第一资源。《总体方案》提出:“改革教师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

一是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坚持全覆盖、无例外,不论任课老师、学生工作者还是管理服务人员,只要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都要严守师德标准;坚持全链条、无缺环,把师德师风建设融入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引进、日常考核、职称评聘、推优评先、表彰奖励、科研和人才项目申请等各个方面;坚持严监管、零容忍,落实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建立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严格执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校生态。

二是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破”过分强调论文、学历、资历、课题项目等倾向,“立”教案课件、优质课堂、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指导学生技能竞赛、参与行业标准研发以及服务行业企业成果等,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

三是强调“双师”素质。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既能“说”又会“做”,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要推进以双师素质为导向的用人招聘制度改革,合理设置招聘条件和考试内容、考核方式,按照“干什么、考什么”原则,以测试专业技能和执教能力为主,从会做的当中选会讲的专业教师。要明确“双师型”教师认定、聘用、考核等评价标准,突出实践操作技能和专业教学能力,引导专业老师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有丰富的实践技能。要推动建立“固定岗+流动岗”的教师资源配置新机制,打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渠道,促进校企人员交叉任职,优化专兼职教师队伍结构,推动“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教育评价改革被喻为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一役”和“最硬一仗”,我们将深入落实《总体方案》要求,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和内部治理改革,推动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也呼吁社会改变人才观念,真正确立起“技术技能人才也是人才”的观念,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使技术技能人才获得与其贡献和作用相适应的社会地位,使职业教育得到更广泛的认可。

编辑:白天

相关阅读

日照市2025年度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招生入学工作这样安排!

近日,日照市教育局印发《关于做好2025年度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义务教育学校 ...

07-01 14:16日照教育发布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