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 榜样力量 | 于长军:和中国的新体制雷达一起成长
发布时间:2021-08-17 08:40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1年7、8月刊作者:于长军 A+A-
-分享-

讲述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电子工程研究所所长于长军

 

于长军,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党的十九大代表,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电子工程研究所所长、雷达站站长、工信部“对海监测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系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刘永坦院士新体制雷达研究团队核心成员,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

1984年,刚留校工作的于长军选择进入刘永坦院士的团队参与新体制雷达科研攻关,开始了一场填补国内空白、从零起步的新体制雷达研发攻坚战。1989年,新体制雷达预研取得成功后,团队在哈工大威海校区校园边的海滩上建起了我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于长军主动请缨常驻威海新体制雷达站。

1997年,新体制雷达项目正式批准立项,于长军和团队再次承担起将成果应用于海防装备的研究任务,并解决和填补了多个理论、技术上的难点与空白,实现了我国岸基对海远距离预警技术的重大突破。近年来,于长军继续投身雷达的改进研制工作,在我国对海防御、海洋监测、海洋经济开发等领域发挥了更多更重要的作用。2014年新体制雷达项目荣获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2015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于长军传承刘永坦院士的精神,尽心竭力为祖国海防事业培育雷达专业人才。他淡泊名利,甘为人梯,每次申报课题或奖项,都把自己的名字排到后面;他将自己的成长经历、科研心得融入人才培养、课程教学中,将雷达人突破国外技术封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执着精神传递给学生;他驻守多年的雷达站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舞台,雷达站培养的百余名硕士博士毕业生已成长为国内电子信息领域的优秀科研人员。


1962年,我出生在黑龙江省依兰县的一个乡村。小时候上学条件比较艰苦,有时两个年级的学生在一个教室混班上课,任课教师给我们这个年级讲课时,另一个年级的学生自习,然后再给他们讲课,我们自习。那时,大家都会背好多毛主席语录和毛主席诗词。

初中时终于分班上课了,但教室条件简陋,课桌是用长条木板钉在木桩上代替的,凳子也是用树枝简易拼成的。尽管如此,我们的班主任王玉春老师还是带领我们学习《毛泽东选集》、学名著、过识字关、补习数学、学书法。那时我们学了毛主席的《论十大关系》《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作为共青团员,我对党和毛主席无比热爱。1976年毛主席逝世,我作为学生代表在东风公社举行的追悼会上发言。1978年我到依兰一中学习,班主任陈英老师鼓励我们好好学习,要为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贡献力量。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关键,于是我暗暗下定决心,要学好数理化。

1980年参加高考,我顺利考入哈工大无线电系信息工程专业。进入大学,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我更加刻苦学习,积极要求进步。在即将毕业时,我光荣地成为班里第二名预备党员。大学毕业设计,我有幸参与了刘永坦老师新体制雷达项目的相关研究课题,从此开始了与新体制雷达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岁月。

刘永坦老师是我国著名的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他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进修时对雷达有了全新的认识,1981年回国后立志开创中国的新体制雷达。1983年,他撰写的《新体制雷达的总体方案论证报告》通过航天工业部科技委的评审,开始了航天部预研项目“新体制雷达关键技术及方案论证”的研究。

当时给我的研究课题是接收机零中频系统的设计和研制。课题内容包含了混频、滤波、放大等接收机的基本要素,因此我学会了电路设计、用电脑软件绘制电路板图、焊接元器件及调试电路,学会了使用信号源、示波器、频谱分析仪等电子仪器,收获满满,毕业设计论文还获得了优秀。毕业分配时,我和同班的另外三名同学一起留校工作,正式加入了刘永坦老师的研究团队。

在课题组里,我的科研方向主要是雷达接收机及单边带调制器等模拟电路的设计和研制,后来又逐渐扩展到频率合成器技术、雷达发射机技术、新体制雷达天线技术等,并参与了雷达系统总体指标的测试工作。这期间,我任劳任怨、勤奋刻苦,学会了如何进行科研团队合作。

经过800多个日日夜夜的努力、数千次实验、数万个测试数据的获取,1986年课题组完成了11项关键技术研究,系统突破了一系列基础理论问题,创建了完备的新体制理论体系。我们凭着越难越要坚持的毅力,打赢了这场填补国内空白、从零起步的具有开拓性的攻坚战的第一仗。鉴定会现场,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组已经掌握了新体制雷达的主要关键技术,某些单项技术已经进入国际国内先进行列。……已经具备了进一步完善雷达系统设计并建立试验站的条件。”

为了将“纸上谈兵”的研究成果变成国家需要的具有实际意义的雷达实验站,刘永坦老师带着我们再一次出发。

雷达站建在哪儿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新体制雷达主要是对海观测,因此雷达站必须建在海边。一开始有人推荐了江苏的启东沿海,也有人将眼光投向了山东威海的刘公岛。刘永坦老师经过慎重考虑,最后选择了刚创建不久的哈工大威海校区校园的海边。他认为,雷达站和威海校区都是属于哈工大的,雷达站的建设要依托威海校区,也会为校区未来的发展作出贡献。后来的成功证明了他的独到眼光。

1988年,在哈工大校领导和威海校区的支持下,我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实验站在威海校区校园的海边动工。由于新体制雷达不同于以往的微波雷达,工程化难度非常大,批复的经费在采购完必要的仪器设备之后,可支配的资金已经所剩无几。那时有的人有些灰心,但刘老师并没有退缩,而是想尽办法争取多方支持、渡过难关。1989年底,雷达站的基本建设初步完成,急需科研人员长期驻守。为了国家的需要,我来到威海,成为常驻雷达站的“第一人”。

当时校园建设刚刚起步,雷达站周围一片荒芜,从住处到雷达站只有一条羊肠小道,不仅曲折崎岖,有时还能碰见过路的蛇。晚上从雷达站做完实验回来,常常已是半夜,大家都瞪大眼睛,硬着头皮,打着手电,互相壮胆。雷达站的电缆线和电话线都架在电线杆上,海边经常刮大风,所以老是出现两站间电话不通、信号时断时续的情况。每当这时,我们这些年轻教师就在腰上拴根保险绳,用自备的爬杆工具爬上电线杆维修。爬的次数多了,大家的动作就越来越熟练,俨然成了“专业电工”。

当年的雷达站只建起了发射站和接收站,房间少、面积有限,仅仅能满足摆放实验设备的需求,我们都没有办公室,只能在实验设备边上勉强摆上一张课桌看资料。调试初期,发射机、接收机等模拟系统干扰太多、背景噪声过大、设备工作不稳定,控制、跟踪系统和信号处理系统时常死机。这些问题都需要耐心调试,工作量很大。大家工作起来经常顾不上吃饭,就买来面包充饥。累得实在不行了,就在实验室拼几个板凳休息会儿。刘老师总是笑着和我们说,躺硬板凳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很有好处……

1990年4月3日,对于团队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苦苦寻觅多年的超视距目标终于出现在新体制雷达的屏幕上。开始,大家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反复确认后,我们流下热泪。这泪水是成功的狂喜,也是长久以来压力的释放。同年10月,我们的研究成果顺利通过国家多个部门的联合鉴定。1991年,新体制雷达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刘永坦老师被人事部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

研究成果虽然获了大奖,但刘永坦院士认为这些成果倘若不能得到真正应用,就像是一把没有开刃的宝剑,好看却不中用,对国家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和损失。他说:“要让我们的新体制雷达走出实验室,变成装备,走向海洋,这样我们的研究才有意义。”

1997年,新体制雷达项目被正式批准立项,我们再次开始了新的攻关历程。除了完成雷达站的实验之外,我大部分时间要在海防实际应用场地做实验,无数次往返于实验场地和实际应用场地之间,项目最紧张的4年中,每年有300多天都是在外地实际应用场地度过,连家人都难得见上一面。

刘永坦老师经常跟我们说:“能为国家的强大作贡献是我们最大的动力和使命。国家把这么重要的项目交给我们做,这是我们最大的荣耀。”所以,尽管这30多年工作很苦、很累,尽管生活很清贫,但大家都干劲十足、深感光荣。

2019年1月8日,刘永坦院士荣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作为团队成员,我们都感到很光荣。我很感激刘老师的栽培之恩,也在工作中传承刘老师的精神,尽心竭力为祖国海防事业培育雷达专业人才。我将自己的成长经历、科研心得融入人才培养、课程教学中,为学生讲述雷达人突破国外技术封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执着精神,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感受我国科技水平从跟跑向并行、领跑的战略性转变。如今,雷达站培养的百余名硕士、博士毕业生,已成长为国内电子信息领域的优秀科研人员。威海雷达实验站作为工信部对海监测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的外场实验基地,至今仍承担着大量新体制、新技术的研究任务。

今天,在威海美丽的金海滩,6000平方米的雷达天线阵正守护在海天一线。为了国家的海防安全,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我们还要继续努力。

 

作者:于长军

编辑:扈美辰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