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崔洪芝
崔洪芝,山东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系“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
30多年来,崔洪芝一直奋斗在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科教一线,以国家能源、动力重大需求为牵引,开辟了极端环境装备材料及损伤防护新领域,为装备的安全运行、事故率持续下降作出了重要贡献。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0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1件,软件著作权5项,研究成果被列入8项国家、行业标准/指南,出版专著1部,被SCI收录论文216篇。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能源、动力领域,相关产品出口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产生了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
崔洪芝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能束表面强化、耐磨蚀材料、多孔结构功能材料等。她坚持立德树人,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主讲“材料科学基础”“物理化学”“材料分析测试技术”“金属热处理”“摩擦学”等主干课程,指导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大赛7次,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立足我国海洋、矿山、冶金等行业关键零部件的磨损、腐蚀现状,崔洪芝带领团队开展高能束表面强化技术,先后完成和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其他省部级项目等11项,先后被评为山东省先进工作者、山东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青岛市劳动模范,当选山东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
2020年1月10日,当我从党和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国家技术发明奖证书时,我的学生张媛教授作为第二完成人同时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那一刻我心潮澎湃,作为一名教师,我很幸运能和学生一起走过,践行“教学相长”,看着他们成才。
“教师”这个身份已经伴随了我30余载。多年来,我既是一名教师,也是一名共产党员,这两种身份已深深地融合在一起,科研报国和为党育人也从两件事变成了一件事。
坚守初心,为国育才
1989年硕士毕业后,我来到山东科技大学任教。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其实这是我的研究生导师李承欧教授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李老师在我求学和为人师的道路上给予我启蒙,对我的教学和科研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为了践行这一寄语,从30年前站上讲台开始,我便虚心向老教师请教,进课堂听课观摩,密密麻麻地记下听课心得和学生的课堂反馈。为了上好一门课,上课前我总要先研究学生所学专业的行业发展前景、课程体系和所授课程的地位作用。刚成为教师时,为了备好每节课,每次都查阅大量相关参考书,优化教学内容。30多年过去了,现在这已经成为我的一种习惯。课上与学生互动、课下与学生交流,并根据自己的授课感受以及学生的意见,认真完善教案,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未改。
我基本能叫出每一名教过的学生的名字,他们对我也很亲近。有一次,一名学生因生病怕错过我的“金属热处理”课,专门请同学带着录音机将我的课程录下来。后来他说,听我的每一堂课都有不同的收获,每一堂都不舍得落下。
每年新生入校,我都要和学生交流,进行专业引导。面对一双双求知而又困惑的眼睛,我告诉他们,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发展现代工业的基石,是现代科技进步的核心。大国重器,科技振兴,离不开新材料的研究和开发,离不开代代材料人矢志不渝的卓越奉献。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和挑战与学生交流,告诉他们“学习材料,其乐无穷;研究材料,奥妙无穷;开发材料,创意无穷;发展材料,潜力无穷”……这些不是辞藻金句的堆砌,而是我发自肺腑想对他们说的话,是为了坚定学生学习材料专业的信心,激发学生学好所学专业的热情。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2014级学生、山东科技大学十大优秀学生杨洪儒和我聊天时说:“如果不是崔老师当年对我们进行专业引导,我大一就申请转专业了。”与杨洪儒有同样经历的学生还有很多。作为教师,我想我们要做的是坚守立德树人初心,引导学生攀登科技高峰,最后达到为国育才目的。
除了重视对学生进行专业引导,我也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作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多年身处科研一线,相对来说我实践经验丰富一些。讲课时我喜欢结合材料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将自己和国内外的最新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惟真求新”,是山东科技大学的校训,也是我自己追求的教学风格。参加工作以来,我坚持“以本为本”,将自己课题组实验室面向本科生自主综合教学实验开放,供本科生参观、实习使用。为此,实验室需要负担大量的材料消耗及实验支出费用,但为了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先进的研究方法,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毫不介意。
在学院里,学生都说爱我又怕我,“怕”是因为要求严格。尽管这样,每年毕业设计、选报导师,学生还是很踊跃地选我,甚至有的学生说:“如果不能选崔老师当研究生导师,我宁可回去‘二战’再报考她的研究生。”这是学生的玩笑话,但我能从中深深感到学生愿意跟我多学知识的求知欲。我指导过的多名本科生在校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了SCI论文,获得研究生入学推免资格,有的通过免试推荐和统考进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多年来,我累计培养了60余名博士生、硕士生,现在,他们中的大多数已成为大学教授,也有的成为企业高管。
坚定初心,科研报国
从读大学到工作,在30多年的时间里,我常常思考,自己最早对科研的兴趣来自哪里?
1982年,我考入大学,开始学习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一开始我认为这个专业枯燥乏味,有一些抵触情绪。上课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我们想进行海洋勘探,勘探不了;我们想去保卫钓鱼岛,保卫不了;我们想深井作业,实现不了……原因是什么?材料、装备不过关!”当时,才十六七岁的我深切感受到材料多么重要。老师的话激发了我学习材料专业的使命感,我下定决心踏踏实实地学,将来要做科研,要读研究生,要为祖国开发新材料。
1991年,26岁时,我申请到了第一个科研项目———煤炭科学基金项目,科研经费2万元,主要研究煤炭行业大量消耗的高性能耐磨材料及制备技术,开启了我走进科研一线的征程。在此后的20多年里,我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实验室与团队成员和研究生一起打拼,与科研团队共同攻克技术难关,开发等离子表面强化处理设备和工艺,填补了我国实用性高能束表面强化技术空白。我主持完成的“等离子控制原位冶金反应技术与工程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一技术在机械、冶金、矿山、内燃机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我常常和学生讲,近代以来我们国家曾饱受屈辱,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站起来、强起来。在这一历程中,老一辈科学家听从党的召唤,科学报国,无怨无悔,很多事迹让人为之动容,无比崇敬,我们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必须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一心向党,矢志报国。从上大学时下定决心“一定要尽最大努力为祖国研究出新材料”,到现在我们团队在耐磨蚀材料及损伤防护技术研究与工程化应用中取得的科研成果跃居世界前列。应当说,在这个过程中,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给了我莫大的鼓舞,一直在激励着我带领学生共同努力拼搏。
近年来,针对材料耐磨损、腐蚀性能不足,材料性能要求多样化、成本居高不下等一个个严重制约技术发展的问题,我鼓励团队:“我们承担的是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要为国家、行业、企业负责。”
我们开发了耐磨蚀组合材料以及高通量制备技术,通俗来讲,就是通过计算设计、高通量制备及表征技术,给关键的零部件穿上量身定做的耐磨耐蚀“防护衣”,可延长使用寿命3倍以上。我们团队做的涉海高品质金属材料、能源材料、高性能材料、极端环境下的耐磨蚀材料都取得一项项突破。
谋势而为,育人不息
2007年,我初任院长时,学院成立仅3年,教工30多名,规模小、底子薄。我与大家一道研判新材料的发展机遇,分析学校和材料学科在长期服务矿山行业中形成的基础和优势,确立了“以教学为中心,以内涵建设为主线,以科研为重点,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教学支持科研,科研反哺教学,实现提升高度、拓展宽度、延伸长度”的立体式发展思路,推动学院实现跨越式发展,让一代代青年人成长起来。
为社会需求做科研与为国家需要培养人才是一体的。初心是科研报国,就要同为国育才结合起来。几乎每一个项目、每一次外出试验,我都会让青年学者一起参与,就是希望年轻的科研人员快速成长,创造更多创新成果。
现在学院制订了比较完善的青年教师成长计划,我带队的人才团队里也涌现出了一批教学名师、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在教学和科研队伍建设方面,学院坚持“挖大树与育好苗结合”,经过长期努力,学院已培育出几支以80后年轻教师为骨干的创新团队。
我的很多学生也是教师。我特别希望带动和激励更多优秀的年轻人快速成长起来,希望他们放眼未来,出更多的创新成果,希望他们的发展像“射线”而不是“线段”。
未来新材料的发展关键在人才,为祖国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希望和他们一起,在材料科研的跑道上快速前行。
作者:崔洪芝
编辑:扈美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