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济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郑庚修
郑庚修,济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济南大学工程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带头人,致力于头孢类药物研究,并积极推动相关研究成果产业化。先后被授予“山东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山东省“勇于创新奖”先进个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获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多年来,郑庚修牢记教育初心使命,积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以丰富的学识和经验,在三尺讲台上助力青年学子实现人生梦想,深受学生爱戴。他致力于头孢类中间体的研究与开发,积极将自己的科技成果服务于企业和社会,完成相关产业化项目30余项,实现产值50多亿元,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达10多亿元。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先后完成了30多项产品的开发试验。主持完成的AE-活性酯、头孢他啶活性酯、呋喃铵盐、头孢克肟活性酯、头孢地尼侧链酸活性酯、头孢硫醚、头孢地嗪侧链酸及头孢地嗪酸等7个项目,产品技术均通过了山东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5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主持完成的“第三代头孢抗菌素中间体活性酯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获得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坎地沙坦酯原料与制剂关键技术体系构建及产业化”获得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我是1995年来到山东建材学院(济南大学前身之一)工作的,至今已有26个年头。20多年的时间里,济南大学是我教书育人的“主舞台”,金城医药公司是我科研成果转化的“主战场”,我在这两个舞台上“腾挪转移”,开辟了一片天空,创造了一点价值。
人才培育在实践中
“扎实的学识”是成为一个好老师的前提和基础。作为高校教师,教书育人是我的使命。我长期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主讲了“有机合成单元反应”“药物合成反应”“反应工程”“精细有机合成新方法”等核心课程。
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在本科教学中,我认为应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注重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对待教学,必须严谨认真,严格要求。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和方法,将实践中的技术问题带到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认识化学学科,了解学科的基本原理,具备学科的基础知识,引导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科兴趣,从而为其进一步学习深造打下坚实基础。
针对研究生培养,我提出的培养目标是: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要致力于化工领域的技术开发,要能够独立地从事创新研究。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奉行的“金科玉律”。我所服务的企业金城医药是济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教学实践基地,学院的学生在这里得到了实践锻炼的机会,有的毕业后还成为企业的一员。多年来,金城医药为2000多名济大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机会。学校在金城医药建立实习基地、学士后流动站,双方共同建立首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专业,金城医药也成为济南大学产学研示范基地。为回报学校,金城医药在济南大学设立了专项奖学金,助力更多的青年学子立志成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力拼搏。
“一个人掌握的科技知识是有限的,我要把知识传授出去,提高群体素质,形成集体智慧。”这些年,作为高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我就是这样将项目产业化实践经验与教学相结合,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一个学生曾对我说:“我们喜欢做您的学生,又害怕做您的学生,因为您作风严谨,要求严格。”在我看来,“既喜欢又害怕”,也是一种为师之道。
项目攻关在企业里
技术不能停留在课堂上,不能仅待在实验室里,企业需要这些技术,技术只有实现产业化才能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1995年,我带着自己的科研成果来到金城医药的生产一线,一坚持就是26年。这20多年的时间里,我和我的团队一直专注于头孢类中间体的研发。对于一种头孢类药物来说,从中间体到原料药再到人们注射或服用的药物制剂,这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而中间体的生产则是这个链条上的一个关键环节,这也是我多年来研究的主要内容。
最初,在金城医药,我主要负责新产品研发、老产品技术改造及创新、项目论证、生产工艺管理等工作,通过自身努力,我推动公司依靠技术创新,实现快速跨越发展。在金城医药我们共开发试制出新产品20余个,相继成功转化了DCC、AE-活性酯、氨噻肟酸、三嗪环、头孢他啶活性酯、呋喃铵盐、头孢吡肟、头孢克肟活性酯侧链酸等产品。同时,公司通过物料替代、调整投量等方式不断优化工艺,使生产成本不断下降,收益率持续提高,有效保持了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如今在抗生素生产领域,头孢类药物占据了半壁江山。但或许很少有人知道,在头孢类药物的生产中,尤其是在头孢类中间体以及原料药生产方面,中国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世界主要的抗生素生产企业都离不开中国,如果没有中国的中间体和原料药,那些头孢的抗生素生产企业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面临“没米下锅”的窘境。多年来,我积极将自己的科技成果服务于社会与企业,为推动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第三代头孢活性酯和头孢抗生素生产国,推动中国头孢抗生素质量的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企业带来更多技术支持的同时,我也经常带领企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科技攻关,破解技术瓶颈和难题。在金城医药技术人员中流传着一句口头禅:“有技术难题找郑教授,一定能解决!”在我看来,科研人员与企业的紧密配合是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与许多制药企业保持着密切合作,也助力企业发展成为行业的龙头。在我们团队的技术支持下,金城医药成为国家最大头孢中间体生产企业,国内外60%左右的活性酯市场供应都由该企业生产,其中头孢克肟活性酯和呋喃铵盐了占了80%的国际市场份额。金城医药也因此成为2019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企业的‘命门’所在。企业必须在核心技术上不断实现突破,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掌控产业发展主导权。”近年来,在头孢类中间体的开发方面,我们取得了一个个技术突破,也让曾经价格高昂的头孢成了平民药。如今,一支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的政府招标单价是1元左右,而在20年前,进口的注射用头孢曲松钠价格是一支200元左右。药品价格的下降是由中国的技术突破带来的。在传统工艺中,生产头孢中间体的一种主要核心原料缩合剂的价格是12万元一吨,而且每生产出一吨头孢中间体,就需要1.5吨原料。在我们独创研发的新工艺中,原料换成了2万元一吨的一种新原料,并且生产一吨中间体只需要一吨原材料。原料药成本大幅下降,带来的是药物价格的下降,曾经主要依赖进口的头孢类原料药的国内产量越来越多。2005年前后,中国也由进口国变成了出口国。从2011年开始,中国的头孢类药物生产稳步地走向世界领先水平。也是在那一年,我主持参与的“第三代头孢抗菌素中间体活性酯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成果服务在社会发展中
多年的科研成果转化使我认识到,科技成果实现有效转化才能更好地推进产业发展,反过来也会助力技术进步。我认为,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有责任身体力行地走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前列。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宏观层面能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在微观层面能实现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产学研主体的深度融合,形成创新合力。这些年,我与企业积极开展合作,完成相关产业化项目30余项,实现产值50多亿元,经济效益达10多亿元。主持多项课题研究,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先后完成了30多项产品的开发试验。我主持完成的7个项目,产品技术均通过了山东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其中,5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学术服务于社会是我一直奉行的理念,在科技产业化、服务社会的行动中,我为社会创造了更大的效益。这些技术、项目在企业落地生根,不但有利于经济社会建设,也使我国在第三代头孢活性酯和头孢抗生素生产方面具备了先发优势。同时,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为学生成长成才、就业打开了一条通道。学校为企业输送大批人才,提供技术支持,企业为学校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为学生提供培养实践能力的平台,学校育人与企业发展实现了互利共赢。我利用与企业合作研发课题、给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的机会,与齐鲁制药、罗欣药业、鲁南制药、新发制药等知名制药企业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并积极向合作单位推荐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为学生就业工作开辟了新的通道和路径,助推学生好就业、就好业。
高校是人才资源的聚集地和科技创新的动力源,必须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彰显自身的使命价值。近年来,济南大学坚持立足山东省八大发展战略需求,全面融入“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体系,出台了服务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深化产教融合的一系列文件,推动建立高度集成、开放共享、跨学科的高水平研究平台,深化校企、校地合作,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些都为我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我将在产学研融合中深耕细作,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作者:郑庚修
编辑:扈美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