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山东 > 正文
严格落实“零起点”教学!山东多市出台幼小衔接相关政策
发布时间:2021-08-23 09:40 来源:山东教育新闻网作者:迟佳 A+A-
-分享-

山东教育新闻网讯 今年6月份,山东省教育厅发布《山东省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实施方案》。近日,省教育厅又印发通知,确定我省25个市、县(市、区)为省幼小衔接实验区;209所幼儿园为省幼小衔接试点园;209所学校为省幼小衔接试点校;同时,遴选26位专家组建省级幼小衔接指导专家团队。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方式和校园环境都有很大变化,难免会有些不适应,因而幼小衔接工作不可忽视。为了帮助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我省各地也出台了相关政策,一起来看:

青岛:

青岛市针对幼小衔接工作制定了《青岛市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实验方案》,力争在全社会形成幼小衔接的教育生态。

一是幼儿园开展入学准备教育。将入学准备教育融入幼儿园三年保育教育工作全过程;将大班下学期设置为入学准备期,优化一日活动安排;开发幼儿园入学准备期主题课程。

二是小学开展入学适应教育。落实零起点教学工作的要求,合理安排内容梯度;将一年级上学期设置为入学适应期,设置过渡性活动课程,确保每周不少于一课时;教育方式主动向幼儿园衔接,强化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教育方式和探究性、体验式学习。

三是幼儿园和小学开展联合教研。将幼小衔接纳入幼儿园和小学的年度教研计划,建立幼小协同的联合教研制度;教研人员指导联合教研、区域教研及园(校)本教研,指导示范园(校)的具体实践和经验总结;建立幼小教研共同体,组织教师交叉深入幼儿园和小学课堂,共同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形成课程内容及能力要求的幼小衔接。

四是深入开展家园校共育。听取家长意见建议,宣传幼小衔接的科学理念和正确做法,以向家长“述职”方式展示幼儿园及小学在推进科学幼小衔接方面采取的具体措施及成效;组织小学一年级教师及一年级学生家长与在园幼儿家长进行交流对话。

五是大力开展专项治理。幼儿园不再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内容,不得布置读写算家庭作业,不得设置学前班,不得组织考试测验;小学不得非“零起点”教学,不得组织入学测试,不得将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纳入招生条件;校外机构不得对学龄前儿童违规进行培训,不得进行小学课程教育。

日照:

近日,日照市教育局召开全市幼小科学衔接实验工作启动会议。会议提出,秋季开学起,日照市将全面启动幼小科学衔接工作。

一是幼儿园全面开展入学准备教育。把入学准备教育目标和内容要求融入幼儿园游戏活动和一日生活,在大班下学期设立入学准备期,围绕社会交往、自我调控、规则意识、专注坚持等进入小学所需的关键素质,实施有针对性的入学准备教育,但要坚决杜绝“小学化”倾向。

二是小学全面实施入学适应教育。小学主动加强与幼儿园教育的衔接,转变让儿童被动适应学校的观念做法,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坚持零起点教学,将一年级上学期设置为入学适应期,放缓教学进度,主要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等方式实施,帮助儿童在身心、生活、社会和学习四个方面做好入学适应。

三是完善家校共育机制。及时了解家长在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方面的困惑问题及意见建议,向家长宣讲科学理念和做法,引导社会和家长自觉抵制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行为,形成良好社会氛围。

四是开展联合教研和培训。推动建立幼小学段互通、内容融合的联合教研制度,强化区域教研、联合教研、校本教研制度,探索科学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方法策略,提高教干教师科学实施幼小衔接的能力。

五是加大校外培训和违规办学行为治理力度。严禁校外培训机构以任何名目开设幼小衔接班,严禁对3—6岁儿童开展线上培训和线下学科类培训,严禁组织幼儿参加与小学教学内容有关的考试测验。对违规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严肃查处。对办学行为严重违规、存在“小学化”的幼儿园和非“零起点”教学的小学,要追究责任。

潍坊:

潍坊市坚持“儿童为本、双向衔接、系统推进、规范管理”四个原则,建立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学前教育及义务教育质量。并确定了寿光市、高新区和25对园校参与省级幼小衔接实验,奎文区、临朐县和22对园校承担市级幼小衔实验任务,组建30人的市级专家团队指导幼小衔接科学实施。

重点实现三个衔接,一是改变衔接意识薄弱,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分离的状况,建立幼小协同合作机制,推动双向衔接。二是改变过度重视知识准备,超标教学、超前学习的状况,规范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的教育教学行为,合理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做好科学衔接。三是改变衔接机制不健全的状况,建立行政推动、教科研支持、教育机构和家长共同参与的机制,实现有效衔接,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使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及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得到明显转变,基本建立幼小协同的有效机制,基本形成科学衔接的教育生态。

德州:

根据《德州市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实施方案》要求,2021年秋季学期开学,幼小科学衔接工作将正式启动。

《方案》提出从五个方面完成幼小衔接工作。一是幼儿园全面开展入学准备教育。把入学准备教育目标和内容要求融入幼儿园游戏活动和一日生活,在大班下学期设立入学准备期,围绕社会交往、自我调控、规则意识、专注坚持等进入小学所需的关键素质,实施有针对性的入学准备教育,但要坚决杜绝“小学化”倾向。

二是小学全面实施入学适应教育。小学主动加强与幼儿园教育的衔接,转变让儿童被动适应小学的观念做法,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坚持零起点教学,将一年级上学期设置为入学适应期,放缓教学进度,主要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等方式实施,帮助儿童在身心、生活、社会和学习四个方面做好入学适应。

三是完善家校共育机制。及时了解家长在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方面的困惑问题及意见建议,向家长宣讲科学理念和做法,引导社会和家长自觉抵制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行为,形成良好社会氛围。

四是开展联合教研和培训。推动建立幼小学段互通、内容融合的联合教研制度,强化区域教研、联合教研、校本教研制度,探索科学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方法策略,提高教师科学实施幼小衔接的能力。

五是加大对校外培训和违规办学行为治理力度。严禁校外培训机构以任何名目开设幼小衔接班,严禁对3—6岁儿童开展线上培训和线下学科类培训,严禁组织幼儿参加与小学教学内容有关的考试测验。对违规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严肃查处。对办学行为严重违规、存在“小学化”的幼儿园和非“零起点”教学的小学,要追究责任。

威海:

威海市环翠区针对幼小衔接工作,制定了“三变三提升”方案。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环翠区就全面启动了幼小衔接实验工作,确立“问题导向,双向联动,整区推进”的研究思路,制定幼小科学衔接整区推进方案,从研究共同体组建、联合教研制度建设、教师研训、督导调度、激励措施等方面给予保障。以对应学区的幼儿园、小学为单位组建25个研究共同体,成立区级幼小衔接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建立了行政推动、教研指导、幼儿园和小学主动衔接、家长配合、督导推动的幼小衔接整区推进实践路径。

一是问题导向,变“分散研究”为“教研联动”,提升教师研究纵深度。

将幼小衔接纳入小学协作区和学前教研指导责任区研训主题,确保全区幼小衔接推进工作一盘棋。以问题为驱动,以园(校)研究共同体为单位,累计立项区级幼小衔接专项研究课题40项,组建园(校)共同体教研组,通过专业引领、园校会课、专题合作、微主题论坛、跟岗体验等不同方式,开展衔接整合专题教研,从问题分层处理、内容持续跟进、过程逐步细化三方面强化教研活动的指向性,做到每次教研活动过程有记录,资源可共享,教师有成长。对接培训机构,对幼儿园业务园长、骨干教师和小学一年级教师进行幼小衔接专题培训,通过“讲座+研讨”的方式给予教师专业引领,累计培训239人次。

二是双向协同,变“活动衔接”为“课程衔接”,提升资源整合度。

幼儿园方面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通过一日活动有机渗透和主题活动针对性提升两方面进行幼小衔接园本课程建构,做到全程准备,突出重点时段,全面准备,突出重点内容。

小学方面以“幼小衔接主题月”为依托,按照认识新环境、适应新模式、融入新天地三个方面,合理安排和科学实施各项活动,帮助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家庭方面分主题分年龄配合做好习惯养成,精选亲子游戏,定期推送,家长根据需要配合做好专注能力、倾听能力、生活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培养。

三是多方宣传,变“口号衔接”为“理念衔接”,提升群众认可度。成立幼小衔接宣讲团,等通过家长会、专题讲座、亲子活动、面对面约谈、微视频等方式,每月一主题,面向家长剖析片面强调知识准备的危害,扭转家长过度强调知识准备的认识偏差;联合电视台、广播电台、融媒体中心等,先后就幼小衔接各项准备内容开展7期活动,宣传正确理念;每月调度园(校)共同体研究推进情况,利用微信公众号、期刊等累计推送12个共同体典型做法,共享优秀经验,展示阶段性成果。

作者:迟佳

编辑:周玉森

审核:白天

相关阅读

2025年全省普通高中校长培训班举办

7月29日-31日,全省高中校长培训班在济南举办。培训班深入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以提升校长政策执行力和战略领导能 ...

08-01 08:45山东省教育厅

开始征集!全省青少年学生阅读荐书活动来啦

为充分发挥阅读在培育时代新人、传承优秀文化、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山东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阅读书籍 ...

08-01 10:58山东教育发布、山东教育社

山东2025年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现场集中受理启动

山东省 2025年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现场集中受理工作今天启动,工作将持续到 9月12号。

08-02 09:48山东电视台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