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案例
曲阜师范大学依托孔孟之乡文化资源,积极探索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形式,通过诵读、影视、戏剧等多元艺术形式,贯穿课程教学、文艺创作、社会实践始终,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化传承系列实践,充分发挥“戏剧育人”的重要作用,积极打造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实践的“曲师样板”。
话剧《夫子》就是学校探索“戏剧育人”模式的重要实践成果,是学校实施“文化立校”战略以来打造的“戏剧育人”精品工程。
话剧《夫子》
与现有孔子主题戏剧不同,该剧是国内首部以孔子教育智慧为主题的话剧,立足学校地处孔子家乡的独特资源优势,彰显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和师范教育两大特色,确立以弘扬孔子教育思想和师德教育相结合的创作方向,以《论语》经典教育为基础,通过读《论语》、创《论语》、演《论语》三大实践环节,最终凝结整合为话剧作品《夫子》。
《夫子》依托传统文化经典内容,以集中的戏剧冲突、强烈的体验感,综合文学、表演、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手段,让师生在创作和排演过程中获益匪浅,对“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孔子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在该剧探索伊始,学校便确立了“以艺术化、富有时代感的话剧创作,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实践,将本剧打造为学校传统文化育人品牌剧”的项目总体目标。结合学校特色和办学定位,话剧围绕孔子教育思想这一主题,以丰富的传统文化经典,尤其是以孔子师生的教育故事作为创作源泉,打造具有曲师特色的文艺精品。
通过全程参与经典文本阅读、故事改编、剧本创编、排练、展演等沉浸式戏剧体验,学生们更深入地汲取了传统文化精华。学校将其与现代艺术形式结合,活化经典,让经典入脑入心,达到感悟圣贤智慧,弘扬传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放眼世界与未来的目的,培育具有理想信念、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传承能力、创新能力、教育能力,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
不唯创作而创作,而是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开展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学校探索“戏剧育人”模式的重要坚守。
学校依托“中华经典诵读”“孔子与《论语》”“表演导演基础”等现有课程,结合中国语言文学、戏剧影视文学、历史、音乐、美术等专业教学,辐射带动全校,新开设戏剧鉴赏与实践等公选课,开辟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充分利用课内外、校内外等多种资源开展活动。
为进一步提升戏剧创作和排演质量,学校加强教学和实践成果转化,在召开创作研讨会和经典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和鼓励师生反复研读相关文献和影视话剧作品,进行剧本创作。在突出校园话剧亲和性、吸引力的同时,不断完善剧本和舞美创意,注重提高艺术品质,充分融入传统文化艺术元素,丰富舞台设计,加强作品戏剧性、现代性。
坚持原创是学校“戏剧育人”的原则。话剧《夫子》从编导表演、音乐创作到背景绘制、舞美设计都由本校师生担任,剧中《关雎》《幽兰》等音乐和歌曲都是在传统吟诵基础上的原创曲目,作为表演背景的图案则由美术学院师生创作。
“戏剧育人”系列项目都是运用项目制方法,参与的师生按照导演组、编剧组、演员组、舞美组、服化组、道具组等进行分组,参与到戏剧创作全过程,以任务驱动为形式,完成各自承担的工作。
项目组成员来自全校各个学院的不同年级,大家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和寒暑假开展实践、阅读经典、创作剧本、讨论人物、学习表演技巧和剧组工作。学校聘请山东省话剧院的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在学校多部门联动配合下,师生共同努力打造文化精品。
在剧本创作过程中,学校师生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虚构和戏剧化加工,再现孔子与弟子们的教学场景,突出孔子的伟大人格和教育智慧。
话剧《夫子》由《杏坛桃李》《乱世幽兰》《舞雩春风》三幕构成,重点表现了孔子“德育为先”“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教育理念和师德风范。同时,融合表演、音乐、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以富有感染力的艺术表现形式,为观众呈现一幅“斯文在兹”的孔子行教画卷。作品具有原创性、创新性,艺术性高、感染力强,育人效果明显。
《夫子》于2018年10月首演,当年即演出4场,总观剧人数超过3000人次,在展演过程中,深受观众欢迎,现场气氛热烈。该剧有笑点、有泪点、有感动、有深思。随着演员们丝丝入扣的表演,现场观众似乎穿越到2500年前,沉醉在传统文化的盛宴中,真正上了一堂引起共鸣、唤醒意识、触动灵魂的师德教育大课,表演结束时现场掌声经久不绝。
项目实施中,台上台下、戏内戏外的参与者借助戏剧这一沉浸式体验载体,通过一场文化底蕴深厚、生动传神、精彩纷呈的演出,深入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树立传承孔子教育思想、献身教育事业的自觉和担当。
参与此项目的学生表示,通过此剧系统了解孔子其人和为师型范,受到其高洁德行的感化影响。剧中所表现的孔子的道德坚守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理想,也激励广大师生更加自觉地弘扬尊师重道传统,牢固树立正确的从师观念和使命担当意识,更好地传承和践行孔子的教育理念。
《夫子》于2020年获批教育部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计划项目。此后,该项目不断寻找和利用各种渠道,加强成果推广和转化工作,扩大成果影响力。2021年12月,该剧通过抖音、直播平台等线上的形式进行展演,总观剧人数超过30万人次。
项目组积极面向北京、山东、广东、山西、新疆等地大中小学进行推广,相关成果被地方干部政德教育基地作为演艺教学重要方式进行推广使用,每年演出10余场。2018年、2019年,学校与深圳市深科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SKT)联合研发中华传统文化创新赛和中国文化日,参与中国教育博览会展示项目,辐射人群超过10万人次。2020年10月,在北京市怀柔第三小学进行小话剧展演,并通过线上平台直播,辐射观剧人数超过20万人。
该成果得到校内外广泛好评,并被收入央视纪录片《我们的孔子》。未来,学校将致力于建设完备的课程资源体系和质量评估保障体系,并进一步拓宽主题,创新形式,制定高校、中小学、社区推广方案,寻求更多的合作对象,加大成果转化,打造知名的“戏剧育人”品牌项目。
“戏剧育人”是“三全育人”的重要探索,采取课内外、校内外、研教学和创演赏相结合的实践模式,通过经典阅读、戏剧创演和欣赏,以沉浸式、体验式学习,引导学生品味传统文化,加深对经典的理解,感悟圣贤智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增强理想信念,培育君子人格,达到知行合一的育人效果。
作者:曲阜师范大学 袁 梅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