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临沂大学作为沂蒙精神哺育成长起来的革命老区大学,长期坚持以传承弘扬沂蒙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挖掘沂蒙精神新的时代价值,不断创新用红色基因和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育人的理念、形式、方法,努力打造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的“红色育人品牌”,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其新起来、活起来、传起来,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芒。
涵养校园精神,让校园文化底色“亮起来”
学校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涵养校园精神,在校园精神凝练、校园标识系统设计方面凸显红色文化主题和传统文化特色。
校训“明义、锐思、弘毅、致远”分别取自临沂籍圣贤,书法亚圣颜真卿、算圣刘洪、宗圣曾子、智圣诸葛亮之语或赞其之语,并用书圣王羲之体书写而成,被称为“五圣”校训。校标以学校地标性建筑图书馆为主题,其造型以沂蒙山区特有地貌“崮”为参照,代表了沂蒙老区厚重的历史文化,宣扬了踏实、敦厚、坚定的精神风格。《临沂大学校歌》把沂蒙历史、人文、精神、景观等充分融入其中,传递了爱国、爱党、爱校、爱人民的无限情怀。在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织编写的《百所高校校训、校徽、校歌汇编》中,临沂大学的校训、校徽、校歌入选其中。
用凸显文化特色的经典元素打造校园景观。学校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的“根、魂、源、道”熔铸到育人场所中,建立红色文化育人示范场所“三馆六园五湖四潭”,推进红色文化、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精心设计打造红色主题人文景观,丰富教育载体。
打造校园红色文化景观——溯园,形成了红色雕塑、沂蒙精神长廊等校园文化景点,建设了沂蒙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山东革命根据地北海银行博物馆,构建沉浸式红色教育氛围。呈现沂蒙光荣历史和临沂大学历史的红色馆(校史馆),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著名的校园景点——圣贤园,大型浮雕《论语·暮春者》与孔子《沂蒙抒怀》群雕、王羲之《兰亭集序》、诸葛亮《诫子书》碑刻和“七孝”石刻板等传统文化主题元素,与一旁心湖垂柳依依的现代设计相映成趣,融为一体,成为校园一处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深受师生喜爱。
漫步其中,听琴声水韵,思圣贤教诲,赏四时美景,感受到的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
弘扬沂蒙精神,让特色文化课程“开起来”
融入红色元素,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学校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将红色教育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深度融合,构建起“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系列课程体系。
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将沂蒙精神融入教育部规定的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具有本土特色的必修课“沂蒙文化与沂蒙精神”,编写校本教材《沂蒙精神大学生读本》《沂蒙文化史》《沂蒙红色文化概论》,开展系统、专题性的沂蒙精神教育;面向全校构建“传统美育通识课程—音乐会赏析课程—学生艺术社团(自主学习)”的大美育体系,开展面向人人的大美育实践,丰富拓展校园文化。
在音乐教学中开设红色艺术欣赏,在历史教学中贯穿沂蒙精神与时代精神教育,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融入沂蒙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故事,在自然科学教学中渗透沂蒙人民开拓奋进、艰苦创业的精神,讲好“中国故事”“沂蒙故事”“临大故事”,推动新时代沂蒙精神充分融入教材,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更加鲜活生动。
利用传统节日,彰显中华文化魅力。学校充分利用清明、端午、中秋、重阳、春节等主要民俗文化节日,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一体化设计,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通过诵读、才艺、技能、展示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将中华民俗文化的精华传递给学生,形成新的节日风尚。
打造特色品牌,让弘扬传统文化“热起来”
品牌活动,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有效的继承和保护就是与时俱进地不断发展、创新,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学校通过打造沂蒙大讲堂、书香校园等特色文化品牌项目,组织优秀传统文化月、体育文化节、读书节、诗词大会等系列精品活动,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组织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春国学荟、“国学达人”挑战赛等校园文化活动,激发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引发其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进行思考,为坚定文化自信、涵养文化根脉凝聚精神力量,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中焕发光彩。
调研组对莒南方言进行数据采集
创新表达,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推广普通话,“书同文,语同音,人同心”是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使命。学校通过传承经典作品,分享国学之玄妙,感受语言之乐趣,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丰富推普活动方式。通过舞台剧《沂蒙情深》、话剧《青春榴火》《沂蒙母亲》等精品剧目,展现舞台推普的别样效果;通过“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我是沂蒙精神传承人”等主题演讲比赛,进行专题强力推普;通过举办“中国诗词大会”“国学达人”大赛,品诗意人生,诵文学经典,在美与愉悦中推普;每到春暖花开、杨柳依依,心湖畔的“读书漫谈会”日常推普活动也如约而至,师生们通过创新改编和原创新编的方式,吟诵唱和,使流传千年的诗词歌赋在音乐中焕发新的生命力,使诗词中的美好情感和文化价值与当代人产生共鸣,使标准的语调语音荡漾在青春的校园。近年,“临沂大学中国诗词大会”已悄然成为学校品牌活动,每次举办都引起全校师生热情参与和关注。
赋予时代精神,让优秀文艺作品“演起来”
文艺精品创作是文化传承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充分挖掘沂蒙红色文化资源,促进红色基因的发展传承,增强美育原动力,学校引育并举,组建了一支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较高的表演与创作水平的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团队——红色文艺创作与传承创新团队。
团队坚持以沂蒙精神为引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创作了民族管弦乐《沂蒙史诗》、舞剧《渊子崖》、艺术党课《初心》、筝乐组曲《丝路筝语》等优秀文艺作品,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有益探索与实践。
其中,《沂蒙畅想》和《沂蒙史诗》被教育部指定为“高雅艺术进校园”巡演项目;《沂蒙印象》被“十艺节”组委会指定为“喜迎十八大,相约十艺节”优秀舞台剧目展演作品,获得山东省文艺界最高奖“泰山文艺奖”;《沂蒙史诗》《渊子崖》作为庆祝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临沂发表沂蒙精神讲话6周年推出的沂蒙主题红色文艺精品,双双荣获第十二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一等奖。
文艺精品在实践中才能展现其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学校立足红色文化,做强红色文化精品,建设全融合的文化育人体系,让文艺精品深厚、持久的感染力,去鼓舞、引导学生,丰富、活跃校园文化。把电影《沂蒙》、电视剧《沂蒙六姐妹》等沂蒙精神影视剧搬进课堂,组织师生自编自导自演大型民族交响乐《沂蒙畅想》、大型红色歌舞《沂蒙印象》、情景剧《沂蒙情深》、话剧《沂蒙母亲》、艺术党课《初心》等大批优秀艺术作品,把沂蒙精神“唱出来”,把沂蒙形象“演出来”,把沂蒙榜样“树起来”,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滋养学生、涵养精神,让优秀传统文化映衬大学的底色。
传承沂蒙文化,让方言民俗文化“活起来”
地域文化是地方精神的血脉,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山沂水,孕育了感天动地的沂蒙精神,也孕育了临沂特有的沂蒙文化。方言和民俗文化作为沂蒙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二者相依共生、传承千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普通话的推广程度日益深化,方言的使用人群和通行范围日益萎缩,传统民俗文化因与现代社会生活脱轨也日渐消亡。传承沂蒙文化,延续地方血脉,成为临沂大学的又一项重要使命。为此,学校组成了一支专业调研组,对临沂方言与民俗文化展开了一系列的发掘、搜集、保护、传承工作,让古老的民族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听音采风闾陌行。春去秋来,朝行暮归,调研组深入农村、山区,分类调查、探寻、考察、保护、传承原生态的方言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几年来,足迹踏遍了莒南、沂水、兰陵、罗庄及郯城等各个村落。随着调研组的脚步,喜庆热烈的“猴呱哒鞭舞”、栩栩如生的“小郭泥塑”、一花一蝶总关情的“彩印花布”、木旋、柳编、柳琴戏等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逐渐被揭开了神秘的面纱,精彩地呈现出来。对调研组而言,每一场采访都是一场视觉盛宴,一次文化之旅,一份珍贵资料的留存、保护、传承。
“猴呱哒鞭舞”传承人曹洪兵即兴演出
多措并举为传承。为了使方言、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持续开展、薪火传承。调研组把搜集整理到的方言民俗文化语料作了系统分类,建设了原生态的电子资源语料库,使临沂方言及相关的民俗文化以语言、文字及图像的形式凝固下来,保存下来,让文化传承“有声有色”。
同时,学校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一方面组建多支专业师生团队外出调研、学习,一方面邀请知名民间艺人、专家走进课堂,传授知识。积极开设相关专业课、选修课,让文化传承走进课程,成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学院开设了“汉语方言学”“民俗学”“文化词汇学”“方言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专题”“中国民俗”等课程;美术学院开设“剪纸艺术”“泥塑工艺”等选修课程;音乐学院开设“柳琴戏剧目赏析与评论”“中国戏曲欣赏”“柳琴戏表演”等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唤醒激活、弘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新时代的文化传承人,书写新时代文化创新发展新篇章。
作者:特约通讯员 白金山 谢成才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