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察 | 中华体育精神: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资源宝库
发布时间:2022-03-28 08:15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2年3月刊作者:张兴华 管 蕾 A+A-
-分享-

2022年2月20日,第二十四届冬奥会在北京国家体育场圆满闭幕,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评价称:“这是一届真正无与伦比的冬奥会。”在本届冬奥会上,中国冰雪健儿取得了我国参加冬奥会的历史最好成绩,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耀。更可喜的是,他们身上表现出的“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精神财富。这笔精神财富无疑将是高校在新形势下培育时代新人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

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在当代,体育的内涵更加丰富,体育的价值更加多样,发展体育事业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北京冬奥会上,18岁的谷爱凌之所以能勇敢地在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的关键时刻,选择自己未曾在赛场上完成过的高难度动作,是因为她认为:“在这么大的舞台上,我能展示的是体育精神。挑战自我,我只想做最好的自己。”这是谷爱凌在本届冬奥会上传递出的新一代青年人对竞技和体育精神的全新理解。同样,在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中,17岁的小将苏翊鸣不惧强手,敢打敢拼,以过硬的技术、完美的表现和顽强的作风,最终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金牌。这种练就过硬本领、敢于拼搏的沉稳与笃定,让世界对中国运动员又有了新的认识。中国运动健儿更加开放包容、乐观豁达和坚毅自信的良好表现,展示了新一代运动员的精神风貌。

回顾历届奥运会,我们总能看到中国运动健儿身上那种炙热的爱国热情和为国争光的拼搏精神,他们自觉地将个人的体育梦想与祖国体育事业发展紧密相连,成为中华体育精神最美的注脚。可以说,他们获得的每枚金牌背后,都有许多打动人心、可歌可泣的故事,每个世界冠军的成长经历都是一部爱国主义的经典教科书。此届冬奥会,像谷爱凌、苏翊鸣一样的一代新人正以自身的独特魅力分享着运动带给他们的体验、体育带给他们的成长,引领着社会团结奋进、积极向上的新风尚。他们不仅让国人感受到运动带来的无限可能,更以自己的精神风貌诠释着体育精神在帮助青少年锻造毅力、增加智慧、培养健全人格等方面的重要价值。正因如此,我们理应将中华体育精神作为一种催人向上的爱国主义文化去珍视、去研究、去弘扬。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对中华体育精神作过重要论述。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时指出:“广大体育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要继承创新、发扬光大。”2019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时强调:“我们要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弘扬体育道德风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体育精神的一系列重要阐述为我们理解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和实质指明了方向。

中华体育精神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中华文化历经5000多年始终保持着蓬勃活力,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世界和文化追求。古代先民的许多日常生产、文化活动,本质上都与体育相关,如六艺中的射、御,有着战争防御、强身健体功效的武术,用来休闲娱乐的投壶、蹴鞠、捶丸,等等。这些活动的产生均肇始于当时人民的生活实践。其中,诸如武术讲究的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射艺中被赋予求仁观德的射礼等,都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智慧和魅力,体现了中华体育精神的深刻内涵。

中华体育精神作为体育文化的核心,内涵丰富。祖国至上、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情怀是中华体育精神最本质的内核,是中华体育精神之根、之魂,这是当前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时代精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新时代是追梦者的时代,也是广大青少年成就梦想的时代。希望你们心系祖国,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奋斗中创造精彩人生,为祖国和人民贡献青春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冬奥会冠军苏翊鸣的回信中,提出了对青少年的殷切希望,为我们用中华体育精神培育时代新人提供了根本遵循。

因此,高校应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突出中华体育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面向未来审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体育在整个高校全局中的重要性将更加突出。正如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所说:“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大学阶段是个体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其人格完善并定型的关键时期,此时的体育锻炼更应成为大学生塑造健康人格的重要手段。提出并践行“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清华大学,本着“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的体育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全国率先为本科生制订“体育套餐”,把体育列为必修课,明确规定“体育课学分不够者不能毕业及获得学士学位”,营造了人人热爱体育、人人投身锻炼的良好氛围。

这种将体育摆在人才培养方案重要位置的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各高校都要高度重视对体育价值的认识和发掘,切实将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作为造就完整人格的重要手段。要结合学校实际,制订有效激励措施,激发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让他们在运动中健全人格,在锻炼中磨炼意志,在拼搏中塑造精神。

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中华体育精神。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文化是高校的灵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充分用好中华体育精神这笔宝贵财富。一方面,在校园环境中注重加强体育场所、体育设施建设,满足师生体育活动需求,提升体育的育人水平。比如,通过奥运冠军塑像、光荣榜、宣传栏等诸多形式,凸显中国体育健儿的美好形象和感人格言,激发师生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热情。另一方面,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层面,注重加强中华体育精神的诠释和宣传,特别是通过视频播放、论坛宣讲等多种途径展现中国运动健儿在国际舞台上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感人事迹,让中华体育精神渗入师生的灵魂深处,化为普遍的价值信仰和行为习惯,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带给人们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将会更加凸显,面对这一难得机遇,高校更应思考体育精神对大学文化建设的现实推动作用,感悟现代体育运动中富含的人文理念和文化精神,将其主动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助力大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社会品格的培养。

要在高校思政课改革中突出中华体育精神。高校思政课作为公共必修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思政课教学实践证明,提升大学生听课抬头率、参与率最有效的办法是用事实的力量感化学生,用爱国的情怀打动学生。洋溢青春活力,彰显爱国情怀的奥运赛事给思政课提供了丰富资源。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要注重用好中华体育精神这笔宝贵财富。这届冬奥会,我们既看到了小将们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少年意气,又看到了老将们志在千里壮心不已的雄心壮志。武大靖发文“不认怂不退役”、贾宗洋含泪说“我拿不拿金牌都没有问题,只要是中国就可以”……冰雪赛场见证了勇敢者的坚毅,见证了“把金牌献给祖国”的热血深情。这些都是思政课的活教材。高校可以尝试邀请体育冠军进校园、上讲台,充分发挥他们对青年学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让他们以自身艰苦奋斗的经历,鼓舞和激励大学生重新认识体育、热爱体育,以“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态度去拥抱体育,以“为世界进文明,为祖国添荣耀”的风貌去贡献青春,争做“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时代新人。

(作者简介:张兴华,山东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管蕾,山东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思想“三进”研究中心主任,讲师、博士。)

作者:张兴华 管 蕾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