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发展提出“三个走在前”的重要指示要求,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在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持续加强科技研发创新,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培育重大创新成果,推动校地深度融合发展。
一直以来,青岛科技大学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积极践行“服务山东战略就是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山东发展就是服务国家发展”的发展理念,明确提出并大力推进“两服务一引领”高水平大学建设,即建设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发展、引领行业进步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重点,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教育评价改革为动力,围绕山东和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的人才、智力和科技支撑,实现了校地深度融合。
一、坚持“两服务一引领”,担当创新“策源地”使命
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离不开一流人才和一流科技创新成果。高校在这两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要充分认识黄河国家战略的重大意义,发挥特色优势,成为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在践行“三个走在前”,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青岛科技大学立足“四个面向”,围绕“三个走在前”所需技术,实施协同创新重点攻关行动。学校大力支持在新材料、绿色化工、生态环境治理修复等领域的基础科学问题、“卡脖子”问题、关键技术方面进行研究。围绕“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和山东省“十四五”制造强省建设规划要求,聚焦化工橡胶新材料和智能制造两个关键技术领域,服务全省甚至全国的化工、轮胎橡胶制品加工企业。
学校独创的工程化学模拟系统(ECSS)为国内化工领域迄今为止唯一独立开发的商品化模拟软件,助力烟台万华的MDI、TDI生产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成为全球该行业的领军者,万华投资7000万元与我校共建联合创新中心。学校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溴化丁基橡胶制备技术,使我国成为继美、德之后第三个拥有该制备技术的国家。开发的高等规聚丙烯/丁烯釜内合金制备技术,在京博集团实现了国内首套万吨级的稳定生产,填补了国内空白,相关成果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年以来,学校新增省部级研究平台7个,累计承担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444项,科研经费1.5亿元,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5项。
(二)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凸显优势助力应用研究
学科建设的高度,决定了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高度。青岛科技大学按照“筑高峰、强特色、重培育、调结构”的思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化重点、分类建设、突出特色、打造高峰”的指导思想,优化学科布局,巩固优势学科、强化特色学科、培育交叉(新兴)学科、稳定基础支撑学科、优化人文社科学科,构建一流学科生态体系,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打造了以橡胶为特色的材料、机械优势特色学科群和以绿色化工为特色的化工、化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优势特色学科群,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我省“十大创新”“十强产业”“十大扩需求”行动计划。
学校依托省优势特色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研发的大型煤化工废水酚氨回收成套技术,成功应用于大唐国际等20余家大型煤化工企业,突破了制约煤化工发展的环保瓶颈;研发的万吨级废轮胎常压连续再生成套技术与装备,建立了国内首座废旧橡胶绿色生态循环利用“工业4.0”智能化工厂;研发的布洛芬等典型药物生产工艺的绿色化科研成果,成功应用于新华制药等企业,解决了企业产品研发和市场应用中的难题,助力新华制药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最具竞争力的布洛芬生产基地,成为青岛科技大学服务企业创新发展的典型案例。
(三)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实现“三个走在前”目标离不开一流人才。青岛科技大学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认真落实省委有关人才工作的会议精神,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学校成立了党委教师工作部,负责全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严把教师选聘和人才引进的政治关、培训关、考核关。实施“3515”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形成以领军人才为核心、学术骨干为中坚、青年人才为支撑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体系。建立了高级职称“直通车”,达到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可直接评定高级职称,2018年以来,共有79人通过直评制晋升高级职称,其中正高级41人。试点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包干制”,最大限度地赋予团队或项目负责人经费支配自主权。贯彻“破五唯”要求,构建多元化、综合性评价体系,出台教学、科研业绩评价办法“四张清单”和职称评审岗位申报门槛条件“八张清单”,推行人才门槛认定评价、代表性成果评价、业内同行专家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在人才强校战略的推动下,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一定进步,获得2021年度省属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优秀”等次。“生态化工过程与介尺度结构材料”团队入选2019年科技部地方高校“111”计划,青科大成为省属高校中唯一拥有两个“111”基地的学校。
二、坚持“两服务一引领”,推动校地深度融合
省委确定“六个一”发展思路、“六个更加注重”策略方法、“十二个着力”重点任务,作出“十大创新”工作部署,赋予高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更大的活力。高校应持续强化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发展,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与引领行业进步的战略目标更好地结合起来。
(一)深化产教融合,构建社会服务体系
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根本价值所系。20世纪50年代,青岛科技大学服从国家需要从沈阳迁至青岛,开启了“两服务一引领”高水平大学建设历程。学校扎根齐鲁大地,融入青岛城市建设,为山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以学校与山东橡胶工业发展为例,山东既不是橡胶原产地,同时合成橡胶的原材料也比较缺乏,但橡胶产业在全国地位重要,有“青上沈”之说,山东的轮胎行业企业数量占据了全国的半壁江山。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是这里有一所亚洲唯一设有橡胶专业的大学———青岛科技大学。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橡胶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高管中有70%都是青科大的毕业生。青科大人为国家橡胶工业的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作出了突出贡献。
走进新时代,青岛科技大学越发明确了服务山东就是服务国家战略的目标。学校山东化工研究院开发的系列精细化学品绿色合成技术实现了甜菜碱、叠氮化钠、盐酸羟胺、草甘膦等精细化学品的水相清洁合成及分离,从源头上解决了环境污染难题,在潍坊新绿化工等企业转化应用,并实现了每年3万吨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开发的混二胺耦合精馏新工艺、水性乳液聚合技术等系列高端精细化学品也成功实现了成果转化,该系列技术转让经费合同额近1.5亿元,目前累积到校经费已达5000余万元。
为持续推动产教融合,服务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2020年,学校与淄博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青岛科技大学淄博教科产融合基地框架协议》,整合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和淄博优势产业资源,创新推进校城融合发展,推动淄博化工产业转型升级进而实现山东由化工大省向化工强省跃进。学校还通过基地建设,与淄博的企业共建一批重大合作平台,形成一批重大合作项目,产出一批重大合作成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高校的职能无论怎样变化,人才培养永远是第一位的。青科大毕业生近80%留在山东就业,留青就业创业人数超过50%。学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获评全国就业和创新创业双50强高校。借助山东省、青岛市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站,与海尔集团、海信集团、山东港口集团等大型企业签订共建协议。同时,学校与中石化、中化、浪潮等世界500强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及中国银行等50余家国内知名企业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持续推进人员交流、科研攻关、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实质性合作。
(二)打造“青科大”模式,服务山东高质量发展
多年来,青岛科技大学坚持走“政产学研融合”之路,师生创新实践“不找校长找市场”,以“接地气”的方式寻求发展。通过技术入股组建学科性公司、科技成果转让+持续技术服务、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多方共建创新创业共同体、校地共建产业聚集区等5种模式,在技术服务、合作研究中实现产业化,走出了一条政产学研融合、协同创新实践的科技成果转化之路,创造了广受赞誉的“青科大模式”。
2019年以来,在学校与企业签署的技术合同中有2项数额过亿、7项过千万,100余项成果实现产业化,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与淄博、东营、日照等地方政府和齐鲁石化、京博控股、新华制药等重点企业成立了生态化工协同创新中心等服务高端化工产业的创新平台,积极对接战略新兴产业,精准服务我省高端化工重点产业的技术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学校获批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连续两次获评“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高校”。2021年,学校轮胎先进装备与关键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获批纳入新序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成为全国38家国家级工程中心之一,是全国仅有的2所非“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全国高校专利转化榜居52位,省属高校第1位。青岛海泰科模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登陆创业板,成为第8家通过学校科研成果转化或提供核心技术支撑上市的公司。据了解,青科大校友创办的企业实现上市的已达34家,有效构建了青科大社会服务体系。
聚焦青岛“一二三四六十”战略,学校主动融入青岛、服务青岛,2021年,与青岛市签订合作项目121项,合同额3424万元,为青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智慧和力量。青科大作为六方共建单位之一,发起建设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借鉴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院模式,探索了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新思路,构筑拔尖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转化“双高地”。与海尔卡奥斯、青岛双星达成战略合作,共建橡胶行业大规模定制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整合橡胶产业链,共建橡胶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出橡胶行业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
2022年,是青岛科技大学“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取得突破,五年塑成优势”战略部署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学校将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三个走在前”指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坚决扛起“走在前”的使命担当,扎实推动校地深度融合发展,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贡献青科大智慧与力量。
(作者简介:陈克正,青岛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作者:陈克正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