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科技大学围绕“工科主导、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办学目标和“厚基础、精专业、重实践、强创新、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巩固本科教育中心地位,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培养一流本科人才。
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实施“思政课程建设计划”,打造优质思政理论课程群。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有机融合。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0~20门,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堂30~40个,选树课程思政优秀教师50名。
优化专业布局,积极建设新工科。以学校办学定位引领专业布局优化,完善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形成招生计划、人才培养和就业联动机制,建立健全本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到2023年,学校本科招生专业总数稳定在70个以内,本科在校生数控制在3万人以内。积极建设新工科专业,升级改造传统优势专业,提高专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重点建设新工科专业5~10个。
推进专业认证,建设一流专业。以专业认证为抓手,以工科专业为重点,全面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开展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的三级专业认证,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数量达到15~20个。积极申报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力争获建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20~30个;获建山东省对接“十强”产业优势特色专业(群)5~10个、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10~15个。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建设一流课程。对接学科前沿和产业需求,及时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鼓励教师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打造师生互动的高效课堂。根据课程特点采取多元化考核方式,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统一使用工作,推进特色教材建设,力争获批省级优秀教材15~30部。加强山东省课程联盟平台建设,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力争获建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30~50门,建设省级在线开放课程10~15门。
健全体制机制,深化协同育人。深度对接山东省和青岛市发展战略需求,强化校地合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围绕优势行业领域、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结合重大、重点科技计划任务,强化科教融合,建立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入选山东省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试点高校,建设山东省示范性产教融合新工科学院2~3个、示范性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3~5个。
推进开放办学,提升本科教育国际化水平。加强与国(境)外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的实质性合作,推广“2+2”“3+1”等联合培养项目,推进教师互派、学生互换、课程对接、学分互认。大力推进课程及专业建设的国际化进程,建设本科双语示范课程30门,引进和建设一批优质全英文课程,新增国际学生全英文授课本科专业2~3个。
严格教学管理,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树立学院办大学理念,进一步理顺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机制。按照更严、更实、更细、更新的要求,修订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严抓严管教学秩序,推进教学管理规范化。加强考试管理,严肃考试纪律。科学合理制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要求,严格全过程管理,严肃处理各类学术不端行为。健全学士学位管理制度,严格学士学位标准和授权管理,严把学位授予关。
学校进一步完善学分制,推进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学能力;完善教师评聘和考核评价制度,引导教师潜心育人;加强学风建设,激励学生刻苦学习;优化学生管理和服务,加强学生学业指导;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培育浓厚质量文化。
经过五年的持续建设,山东科技大学力争获建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20~30个,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现代化专业新体系;获建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30~50门,实现教学内容、方法、条件现代化;进一步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本科教育国际化水平,推动学校质量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显著增强教师育人能力和学生学习成效,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编辑:迟佳
近日,青岛科技大学“清廉校园”建设专项实践团走进安徽省绩溪县长安镇,开展“尚廉青年·践廉守廉”暑期社会实践,在行走中解锁 ...
8月28日,齐鲁师范学院山东省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产业学院与济南市历下区百合幼教集团成功举行“托幼一体化”示范实践基地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