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2019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在济南举行。海内外174名优秀青年学者应邀参加论坛。
展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一流的创新平台,汇聚更多的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激活新动能,释放新活力,进一步推进校(院)科技创新和“双一流”建设,这是学校举办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初衷。学校党委常务副书记韩金祥在论坛开幕式致辞时说:“学校正在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而青年人才是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的发展迫切需要年轻基因、新鲜血液的注入。”
围绕省委书记刘家义提出的“培育一流学科、打造一流平台、集聚一流人才、多出一流成果”的要求,按照“一体化管理、板块化操作、扁平化实施”的工作模式,学校以科教融合为契机,在发展定位、学科建设、人才队伍、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产学研结合等方面都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学校事业发展驶入“快车道”,跑出了“加速度”。
强强聚合,优势凸显———“一流建设”实力跃升
2018年11月,经教育部批准,泰山医学院和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合并组成山东第一医科大学。2019年2月28日上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成立大会在济南举行。
科教融合集聚新动能,使优势互补,强势突出。新组建的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省医科院)内生动力更加强劲,科教事业发展亮点频现:
高层次人才数量持续增长
学校现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5名,其中双聘院士2名。有国家“万人计划”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青年长江学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43人,省部级人才81人,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2个。
科技创新水平持续提升
2019年新上科研项目122项,其中国家重大专项1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新获国家和省科技奖励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专利授权88项,其中发明专利37项。学校副校长张福仁教授荣获第二十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吴杨奖)。
学科建设实现新突破
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ESI综合实力进入全国高校百强,位居山东省属高校第二位。16个专业入选省一流本科专业,在省属医学院校中位居第一。
生源质量明显提升
今年理科、文科最高分分别为622分、558分,较去年分别上升8936和6060个位次。理科、文科投档线分别为497分、525分,较去年分别提升3500和1500多个位次。
临床诊疗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近日,由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推出的《2018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及《2018年度中国医院专科声誉和综合排行榜》正式发布,山东有4家医院进入百强医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附属肿瘤医院(山东省肿瘤医院)入选,并且附属肿瘤医院是山东省唯一进入百强医院的专科医院。附属医院在专科排行榜同样取得佳绩,附属肿瘤医院(山东省肿瘤医院)连续九年位列全国肿瘤专科第6位;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重症医学、内分泌科分别位列专科排行榜全国第8位、第9位,整形外科、妇产科获提名;附属青岛眼科医院(青岛眼科医院)连续十年位列全国眼科10强;附属皮肤病医院(山东省皮肤病医院)皮肤科再获提名,且提升5个位次。
产学研结合稳步推进
启动了干细胞治疗研究中心和模式动物研发中心的筹建工作,牵头组织起草《山东省干细胞研究与转化发展规划(2019-2022)》。省实验动物繁育基地实现销售收入663.76万元,同比增长22.7%。省医科院药物安全评价中心(GLP实验室)新签技术服务合同20项,其中创新药物1类、新药2项。
着眼大棋局,先行“关键子”———“一流建设”提质行动
科教融合激活新动能。学校抓住机遇,因势而谋,顺势而为,厚根基,扬优势,着力打造“一流建设”升级版,助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组建之初,学校即科学谋划发展目标定位。初步确定发展目标为“建成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有明显优势和特色的应用研究型大学”,以“在山东,为山东;名第一,做第一”的办学定位,不断发展壮大。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省医科院)校长宁光作了这样的解读:办学定位首先是“在山东,为山东”,为了山东的发展和山东的老百姓;其次是“名第一,做第一”,因为名字里带有第一,就要争当第一。“虽然想做第一,不代表一定能做成,但想做是最终能做好的基础。只要想做了,有了主观能动性,再加上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我相信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一定能成为第一。”宁光说。
培育一流学科
2019年11月15日公布的科睿唯安最新ESI数据显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省医科院)共有10123篇科研论文被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收录。其中,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三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
作为山东医养健康产业的重要有生力量,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省医科院)大力加强一流专业建设,力争在5~10年内至少有2~3个专业建成国家一流专业。把本科专业看作是学生成才的基础,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开展微专业重点建设,增加在线开放课程,实施了基于教学过程评价的大数据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系统;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开展学生评教、学生信息员反馈、教学巡视等多层次、多维度的教学质量监控活动;坚持赛培并举,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实践能力。
拥有5位院士是学校在办学中的最大优势。此外,学校还有国家“万人计划”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青年学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43人。这些国内的顶尖专家、超强的人才队伍在学校重点学科“冲锋队”培育中发挥着巨大引领作用,为建好建强优势领先学科、强化一流学科,形成学科高峰夯基筑巢。
打造一流平台
建设面向国际医学科学前沿的科创中心、设立临床医学国际班、实施乡村医生培养计划、增加高水平附属医院数量、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等,这是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省医科院)着力打造的一流平台清单。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省医科院)科创中心是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科研服务平台,由大样本健康和疾病队列及生物样本库平台、组学发现平台、新生物标志物等新发现的验证平台、大型仪器共享及支撑平台、超速高容运算统计信息化平台、先进技术支撑和转化平台、模式动物平台等若干平台组成,总规划12万平方米。该中心建成后,将大幅提高该校人才吸纳能力、科研产出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搭建服务于大学、附属医院以及山东省医学科研的平台,为全省医养健康产业发展提供新支撑,带动和引领我省医养健康事业的快速发展。
2019年,该校开设了独具特色的临床医学国际班,首批招收27名优秀学生,由院士和著名学者担任荣誉班主任和首席教授,聘请国外教授全英文授课,并设立专项奖学金和科研基金。选拔符合条件的优秀学生,到国外知名医学院校学习,在国内著名医院见习、实习,实施本硕贯通培养,探索特色鲜明的精英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一流人才培养平台。
在谈到产业支撑计划时,宁光希望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成立医教联合体,通过联合体实施乡村医生培养计划、成立乡村医学研究中心。“山东第一医科大学还将培育五大医养产业促进基地,医疗器械研发中心、新药研发和评价中心、干细胞先进技术研究中心、模式动物中心、健康地理学研究中心。”宁光表示。
集聚一流人才
2019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省医科院)投入8000余万元实施“人才引进(提升)计划”,构建理念先进、开放灵活的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加大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实行与国际接轨的人才管理机制。
围绕学校党委制定的发展目标定位,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出台了《人才引进(提升)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全面启动人才引进工作,建立了自己的人才评价专家库。今年10月27日、11月2日,学校分别在新西兰奥克兰和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成功举办了两场“引才引智”恳谈会,来自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知名大学、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和留学博士、博士后等近100人参加会议。会上,学校与39名专家和留学生签订了人才引进意向书。
目前,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省医科院)已经与包括“千人计划”专家(创新长期)等在内的3名领军人才、2名拔尖人才、2名青年骨干人才、47名青年后备人才签订了合同。
多出一流成果
为推动重大科技创新、加快产出一流成果,学校启动实施学术提升计划,出台了《“学术提升计划”管理办法》,通过培育高水平科研团队,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促进科教融合,提高科研能力和整体办学水平,加强内涵建设与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学校坚持以重大科研方向为引领,以消除疾病危害和产出重大标志性学术成果为目标,构建具有山东特色的疾病诊疗防控体系。投入总经费2.35亿元,遴选支持高水平团队67个,着力推进模式动物研发中心、山东省干细胞产业技术研究院、天然药物研发中心建设。
目前,学校设有济南、泰安两个校区,在济南、青岛、济宁等地建有研究机构,总占地面积6000余亩。学校主校区位于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核心区域,规划占地面积约2600亩,建筑面积90万平方米。宁光表示,济南、泰安校区实行一体化管理、差异化发展。济南主校区突出高端定位,全球视野、国际标准,建设与国际接轨的、山东省最大的一流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培养引领未来医学发展的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泰安校区突出特色教育,加强内涵、强化质量,成为为健康山东输送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作者:韩普生 特约通讯员 宋巧霞
编辑:迟佳
近日,青岛科技大学“清廉校园”建设专项实践团走进安徽省绩溪县长安镇,开展“尚廉青年·践廉守廉”暑期社会实践,在行走中解锁 ...
8月28日,齐鲁师范学院山东省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产业学院与济南市历下区百合幼教集团成功举行“托幼一体化”示范实践基地揭 ...